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白先勇宗教化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静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7-72,共6页
主要分析了白先勇宗教化的叙事策略。1、上帝的俯视。具体包括三种叙事视角,(1)圣子审视:在儿童视角的细节化、主观化基础上构筑圣子的神圣人格。(2)圣父期待:在圣父对人类命运的全知“叙述”和“展示”中期待建立终极的信仰。(3)圣灵评... 主要分析了白先勇宗教化的叙事策略。1、上帝的俯视。具体包括三种叙事视角,(1)圣子审视:在儿童视角的细节化、主观化基础上构筑圣子的神圣人格。(2)圣父期待:在圣父对人类命运的全知“叙述”和“展示”中期待建立终极的信仰。(3)圣灵评判:在对人物命运远距离地冷静观察后感悟圣灵的启示。2、天上人间的徘徊。白先勇的叙事结构就好像命运之神引领凡人在天上人间探寻生命的真谛,包括“人间———天上———超脱”模式和“人间———天上———人间”模式,背后的深层结构象征漂泊者寻求精神家园和心灵自由的艰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宗教 叙事策略
下载PDF
刘三姐巫仙形象的宗教意蕴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佐霖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6-59,共4页
刘三姐的文学和文化形象都是丰富多采的,也是发展的。刘三姐形象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巫仙形象的性质与特征,刘三姐的巫仙形象体现了广西壮族宗教的原始性、创生性和非整合性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壮族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特征,刘三姐的巫仙形... 刘三姐的文学和文化形象都是丰富多采的,也是发展的。刘三姐形象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巫仙形象的性质与特征,刘三姐的巫仙形象体现了广西壮族宗教的原始性、创生性和非整合性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壮族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特征,刘三姐的巫仙形象说明了壮族的宗教信仰依然在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 巫仙形象 壮族宗教 社会作用
下载PDF
白先勇小说中的宗教意蕴
3
作者 王东庆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76-78,共3页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他的小说洋溢着强烈的宗教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宿命论的神秘色彩;沧桑、失落的悲剧意识和跳跃、朦胧的意象流动。这表现了他关注现实,关怀人生的写作态度,以及作家心灵最深处...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他的小说洋溢着强烈的宗教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宿命论的神秘色彩;沧桑、失落的悲剧意识和跳跃、朦胧的意象流动。这表现了他关注现实,关怀人生的写作态度,以及作家心灵最深处的对人生归宿的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小说 宗教 意蕴
下载PDF
明教与祆教之善恶斗争:《封神演义》叙事的宗教性质
4
作者 张同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88-104,共17页
《封神演义》的宗教冲突,小说文本表述为阐教与截教的斗法,实质上是明教与祆教间变相的斗争。姜子牙一派阐教代表的是明教,通天教主一派的截教代表的是祆教。老子、元始天尊、姜子牙拥护周武王,反抗现有商王朝的政治秩序,其反抗的政治... 《封神演义》的宗教冲突,小说文本表述为阐教与截教的斗法,实质上是明教与祆教间变相的斗争。姜子牙一派阐教代表的是明教,通天教主一派的截教代表的是祆教。老子、元始天尊、姜子牙拥护周武王,反抗现有商王朝的政治秩序,其反抗的政治逻辑为周武王践行仁政。阐教叙事是仁政、善、惩恶等意识的言说,是明教的艺术化化身。通天教主、闻仲等拥护商纣王,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其被贬低丑化的逻辑主要是商纣王的荒淫无道。截教叙事是淫乱、酒色、酷刑、残杀无辜等的艺术性表征。《封神演义》通过阐教、截教善恶斗争的叙述,阐明了“谈祸福以寓劝惩”的伦理教诲,体现了明教与祆教之间的宗教思想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神演义》 明教 祆教 阐教 截教
下载PDF
白先勇作品的宗教色彩
5
作者 赵智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48-51,共4页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情结。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在多种宗教色彩的相互渗透中。他试图从宗教的视野关照生命的本相。
关键词 白先勇 宗教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下载PDF
地上与地下互证,文本与碑铭映辉——《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宋代部分校读记
6
作者 王志双 《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6-60,共5页
郑振满和丁荷生两位先生主编的《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宋代部分,涉及到南宋刘克庄的文集。经过参照宋代刻本、明清抄本这些现存于世的"地上"纸本文献,与《碑铭》一书之中来自于"地下"的石刻文献相比勘,发... 郑振满和丁荷生两位先生主编的《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宋代部分,涉及到南宋刘克庄的文集。经过参照宋代刻本、明清抄本这些现存于世的"地上"纸本文献,与《碑铭》一书之中来自于"地下"的石刻文献相比勘,发现有的文字是世存纸本文献明显被刻工等传布过程中致误,有的是石刻文献整理中留下的一些疑点。地上与地下互证,文本和碑铭映辉,是这部文献整理过程中应持有的态度和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 宋代部分 《后村先生大全集》
下载PDF
儒家乎?儒教乎?——苗疆“堂祭三献礼”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晓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50,共6页
“儒学是否宗教”这一问题从清末至今几度成为中国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而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的苗族人民在清朝和今天仍然一代又一代地实践着儒教色彩极为浓厚的“堂祭三献礼”。该文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所取得的这一珍贵资料为依托 ,分析... “儒学是否宗教”这一问题从清末至今几度成为中国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而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的苗族人民在清朝和今天仍然一代又一代地实践着儒教色彩极为浓厚的“堂祭三献礼”。该文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所取得的这一珍贵资料为依托 ,分析其过程、归纳其内容、追溯其源流、界定其性质 ,力图为学界对儒教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参考资料和一种崭新的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儒教 “堂祭三献礼” 仪式分析 宗教人类学
下载PDF
德化吴公真仙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
8
作者 蔡历丞 《八桂侨刊》 2021年第4期22-31,共10页
泉州德化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吴公真仙信仰,其起源、发展与传播历程,与德化地区独特的社会风气、地理环境以及海洋移民息息相关。吴公真仙信仰作为众多德化人的祖籍神随着德化先贤播迁至马来西亚,其所承载的闽南地域文化,在扎根当地以后... 泉州德化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吴公真仙信仰,其起源、发展与传播历程,与德化地区独特的社会风气、地理环境以及海洋移民息息相关。吴公真仙信仰作为众多德化人的祖籍神随着德化先贤播迁至马来西亚,其所承载的闽南地域文化,在扎根当地以后得到了继承与发扬,推动了海外华人社区的发展、增强了海外华人的凝聚力。马来西亚各地的吴公真仙宫庙不仅肩负着延续华人传统文化与维系身份认同的职责,并且对于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吴公真仙 德化华侨 马来西亚
下载PDF
中国境内所发现的祆教圣火坛
9
作者 葛承雍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2,165,共14页
祆教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因为圣火是祆教传播的象征,所以圣火坛是其最著名的文化标志。本文对中国境内考古出土、海外回归及流散的祆教圣火坛进行了图像整理与分析,指出在中国境内屡屡出现祆教元素的北朝隋代墓葬石葬具,填补了史书... 祆教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因为圣火是祆教传播的象征,所以圣火坛是其最著名的文化标志。本文对中国境内考古出土、海外回归及流散的祆教圣火坛进行了图像整理与分析,指出在中国境内屡屡出现祆教元素的北朝隋代墓葬石葬具,填补了史书的阙失,证明祆教不仅流及波斯及周边的亚洲国家,而且曾经在其他一些亚洲地区盛行一时,从这些圣火坛可以窥见波斯族群和粟特人迁徙、演变、融合的壮阔史诗,还原中国与波斯文化早期交往交流的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祆教 圣火坛 北朝隋代 萨珊波斯
原文传递
隐语、韵文经诰及人神感会之章——略论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诗歌之互动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益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2-128,共7页
宗教与文学在切近人类本质意识这一点上有着天然的缘分,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渗透、影响和交融的关系,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诗歌的互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清道教中的隐语,即是宗教与诗歌最直接的关联结果;随着诗歌语言艺术... 宗教与文学在切近人类本质意识这一点上有着天然的缘分,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渗透、影响和交融的关系,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诗歌的互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清道教中的隐语,即是宗教与诗歌最直接的关联结果;随着诗歌语言艺术的发展和成熟,精致化的韵语又成为上清道教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与宗教得到了自觉性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诗歌最后成为上清入道者表现一己内心纯粹宗教体验的主要文学形式,传达了诗人在宗教感召与影响下的情感,体现出宗教与诗歌之间的更深一层次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与文学 神仙道教 六朝 诗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