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地海传奇》中的人龙同体书写
1
作者 程荫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83-87,共5页
厄休拉·勒古恩在《地海传奇》中打破了西方奇幻文学关于龙的叙事传统,创新性地构建了“人龙同源”的设定,并塑造了恬哈弩和伊芮安两个亦龙亦人的女性角色,她们共同呈现出本质的双重性、社会的他者建构和同时作为自然与女性的反抗... 厄休拉·勒古恩在《地海传奇》中打破了西方奇幻文学关于龙的叙事传统,创新性地构建了“人龙同源”的设定,并塑造了恬哈弩和伊芮安两个亦龙亦人的女性角色,她们共同呈现出本质的双重性、社会的他者建构和同时作为自然与女性的反抗性。无论是出于本质主义还是建构主义的角度,《地海传奇》中人龙同体的女性书写都深刻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内涵,为生态主义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丰富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地海传奇》 人龙同体 幻想文学
下载PDF
李冰化神过程 被引量:4
2
作者 郭祝崧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李冰,始见于《史记》,为其筑堰开渠都江堰事。1974年,都江堰出土汉末造作的三石人二躯,大躯体上刻有李冰名号,晋人说是李冰本人用以"与江神要"的神物。晋人还将秦国刻以诓蜀王的五石牛,说成李冰"以厌(压)水怪"的五... 李冰,始见于《史记》,为其筑堰开渠都江堰事。1974年,都江堰出土汉末造作的三石人二躯,大躯体上刻有李冰名号,晋人说是李冰本人用以"与江神要"的神物。晋人还将秦国刻以诓蜀王的五石牛,说成李冰"以厌(压)水怪"的五神犀。晋朝开始出现的李冰化牛与龙同江神相斗传说,得宋朝范成大给予具体化,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朱熹首先提说"冰有子二郎";稍后,赵朴将李冰实事与神迹统归二郎名下。清朝年间,二郎更取代李冰,并有孽龙传说。李冰的神化,原属"祖先神"遗制,自民间宗教观念盛行之后,旋即被道教造作为道仙,以致他及二郎成为"人造神"典型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冰 二郎 石人 石犀-石牛 神龙-孽龙-江神
下载PDF
邯郸石龙群的成因与年代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蔡湛 徐宁 +3 位作者 邸明慧 张丽云 李庆辰 白洁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6-108,共3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学的角度对河北省南部邯郸县姜窑村出土的石龙群的成因及其形成年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1条大龙和9条小龙组成的石龙群是钙质胶结的洺河古河道沙体,形成于距今4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晚期,对应于玉木早冰期华...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学的角度对河北省南部邯郸县姜窑村出土的石龙群的成因及其形成年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1条大龙和9条小龙组成的石龙群是钙质胶结的洺河古河道沙体,形成于距今4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晚期,对应于玉木早冰期华北平原第Ⅲ古河道发育期。石龙沙体上的横切V形裂口是古河道沙体在干缩过程中形成的横切裂隙,沿古河道沙体下泄的富含碳酸钙的地下水在此渗出是形成裂隙两侧脊状突起和"龙爪"的直接原因,新构造运动可能是造成紫山断块隆升并迫使洺河改道和石龙群整体向北东方向翘首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 石龙群 成因 古河道沙体 晚更新世 水系演化
下载PDF
七夕文化源流考论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学智 李路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62,共6页
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 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节俗也起源于长安。西汉初长安已有七月七日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的节俗,六朝时传播到江南,至唐代已风靡全国,尤以长安为盛。长安斗门的石婆庙庙会正是七夕节俗生动的载体,附近的牛女二石像石婆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是弘扬七夕文化的宝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文化 七夕节俗 牛女神话 牛女石像
下载PDF
西王母龙虎座造型源于西方考 被引量:7
5
作者 仝涛 邹芙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39,共5页
西王母龙虎座是西南地区西王母图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的主要特征为西王母端坐在龙虎连体神兽座上,这与中国北方发现的类似造型的其他神兽座相似,有着共同的渊源。这种两神兽胁侍一女神的图像题材在青铜时代晚期及铁器时代早期... 西王母龙虎座是西南地区西王母图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的主要特征为西王母端坐在龙虎连体神兽座上,这与中国北方发现的类似造型的其他神兽座相似,有着共同的渊源。这种两神兽胁侍一女神的图像题材在青铜时代晚期及铁器时代早期已流行于西亚的伊朗和高加索地区,稍晚时期流行于中亚以及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些题材的内容及其传播的轨迹都与游牧民族密切相关;此外,西王母神兽座的造型与中国以西地区女神图像的一致性表明,这一造型可能与西方的女神崇拜有直接关系,或者说汉人至少在表现形式和神化手法上借用了西方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 龙虎座 神兽 中西文化交流 画像石
下载PDF
西域地区的龙崇拜以及对中土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青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7-93,共7页
本文首先考察了西域乃至印度各地与龙有关的传说 ,指出龙崇拜是流行于中土、西域及印度的一种普遍信仰 ,但三地对龙具有不同的观念。论文分析了西域龙文化在中土的传播 ,认为西域的舞龙杂耍、咒龙祈雨方术以及龙女索夫传说对中土的杂技。
关键词 西域 龙崇拜 佛教 《柳毅传》
下载PDF
四川东汉墓秋胡戏妻画像砖、画像石与常璩华阳列女传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勋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5,10,共6页
本文主要根据绵阳、梓新发现的东汉“秋胡戏妻”画像砖以及过去已知的新津、彭山有关画像石材料,结合《华阳国志.士女传赞》等文献记载,揭示出东汉时期以自杀方式表示妇女贞节为特点的“秋胡戏妻”材料在四川地区特别流行的历史背景,和... 本文主要根据绵阳、梓新发现的东汉“秋胡戏妻”画像砖以及过去已知的新津、彭山有关画像石材料,结合《华阳国志.士女传赞》等文献记载,揭示出东汉时期以自杀方式表示妇女贞节为特点的“秋胡戏妻”材料在四川地区特别流行的历史背景,和西汉文翁在蜀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对有关画像材料研究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清代乾嘉石刻学研究的重大发展和今人有关研究的种种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胡戏妻 画像砖 画像石 列女传
下载PDF
从龙母传说看西江文化 被引量:8
8
作者 叶春生 柳超球 方英 《肇庆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26-36,共11页
龙母文化是西江古民俗文化核心部分。本文阐述了龙母文化及其历史背景,并对西江乃至整个岭南地区发生了巨大的文化福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龙母传说 西江文化 龙母信仰 文化辐射
下载PDF
论口头流传中的悦城龙母传说 被引量:1
9
作者 蒋明智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4-150,共7页
口头流传的悦城龙母传说,除了在核心情节与史籍记载的龙母传说保持一致外,已发生很大变异。断尾龙祭母的故事类型与其它故事情节不同程度地糅合在一起,从而使悦城龙母传说更富有世俗生活气息,龙母与五龙子的形象塑造得更为生动感人,而... 口头流传的悦城龙母传说,除了在核心情节与史籍记载的龙母传说保持一致外,已发生很大变异。断尾龙祭母的故事类型与其它故事情节不同程度地糅合在一起,从而使悦城龙母传说更富有世俗生活气息,龙母与五龙子的形象塑造得更为生动感人,而且深切传达了民众的理想、愿望和欲求,是传统农业社会民众生活世界、思想观念的一个侧面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悦城 龙母传说 口头流传 母题
下载PDF
松石、龙水和祈雨法术:论唐代“白画”兴起的宗教背景 被引量:2
10
作者 施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2,211,共9页
本文研究了唐代"白画"的兴起及变迁的史实问题。首先从文献常载的佛寺"松石""白画"出发,考证其与"龙水""白画"之间的文化互通,认为其与唐代天宝年间密宗兴起后的"像龙祈雨"... 本文研究了唐代"白画"的兴起及变迁的史实问题。首先从文献常载的佛寺"松石""白画"出发,考证其与"龙水""白画"之间的文化互通,认为其与唐代天宝年间密宗兴起后的"像龙祈雨"法术有内在关联,而"白画"之不设色亦与祈雨黑色有关。同时,作为"白画"创作者的吴道子传派,及其他"白画"画家均与佛教,尤其是密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修正了对"白画"乃至水墨画兴起原因的惯常认知,从文献实证出发作了新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画 松石 龙水 密教 祈雨
下载PDF
“禹生于石”神话传说与石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9-23,共5页
石是力量和神圣的象征,又有丰产和助产的作用,凝聚着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某些因素;"禹生于石"这一神话传说植根于石的深层文化意蕴,隐藏着上古历史与艺术的原始意味;作为叙事原型,它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游记》中... 石是力量和神圣的象征,又有丰产和助产的作用,凝聚着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某些因素;"禹生于石"这一神话传说植根于石的深层文化意蕴,隐藏着上古历史与艺术的原始意味;作为叙事原型,它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诞生、《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玉石奇缘均源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传说 禹生于石 石崇拜 叙事原型
下载PDF
论粤桂龙母崇拜的多元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雪军 冼欣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70-174,共5页
粤桂地区有许多关于龙母的传说,各地龙母文本存在文本间性。广西梧州地区、环大明山地区和广东悦城一带是龙母崇拜盛行的主要区域。龙母崇拜承载着人们风调雨顺、福佑安康、生殖繁衍等美好心愿,有着图腾崇拜、水神崇拜和女性生殖崇拜等... 粤桂地区有许多关于龙母的传说,各地龙母文本存在文本间性。广西梧州地区、环大明山地区和广东悦城一带是龙母崇拜盛行的主要区域。龙母崇拜承载着人们风调雨顺、福佑安康、生殖繁衍等美好心愿,有着图腾崇拜、水神崇拜和女性生殖崇拜等多元文化内涵。其形成主要与粤桂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当地炎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以水为本的生产方式和信众心态等有密切关系。龙母崇拜对龙母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内涵支撑的作用,研究其多元文化内涵有利于实现粤桂龙母文化的生命传承、增加产业发展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桂 龙母传说 龙母崇拜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中越望夫石传说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尚茂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27-29,共3页
望夫石传说是一则古老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于中国,流传到越南。在其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生态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异,但其核心母题没有变,而是同一文学主题的不同艺术表达。
关键词 中国 越南 望夫石传说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禹生石纽”传说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栋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5期122-127,共6页
石是夏民族的崇拜物,"禹生于石"传说随着夏遗民迁入蜀地,与川西北的大石传说相融合,演变成"禹生石纽"。"禹生石纽"传说是"禹生于石"神话叙事的置换变形,是神话传说流传过程中的"时空记忆&... 石是夏民族的崇拜物,"禹生于石"传说随着夏遗民迁入蜀地,与川西北的大石传说相融合,演变成"禹生石纽"。"禹生石纽"传说是"禹生于石"神话叙事的置换变形,是神话传说流传过程中的"时空记忆"。"禹生石纽"传说的演绎体现了在传播过程中,神话传说总要受到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影响,同时,政治文化、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都可能附着在神话传说身上。神话传说所表现的内容就成为一种文化记忆中的"真实",反映了特定时空下的集体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传说 禹生于石 禹生石纽 石崇拜
下载PDF
中日自然观比较初探——以“龙宫传奇”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文洁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8-41,61,共5页
中日两国的“龙宫传奇”———《柳毅传》和《浦岛太郎》表现了中日两国“以人为本”和“自然至上”的不同自然观,其形成明显地受到了各自自然环境、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民间故事 自然观 "龙宫传奇"
下载PDF
龙化传说探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克诚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年第12期69-71,共3页
在龙神话与传说中,有一类龙化传说——龙可化作多种异类——受到了研究者的忽略,其实看似琐碎、偶然的种种传说中,其间有着共同精神的统摄,它与龙形象的历史演变,以及龙文化在中国的生成过程紧密联系着。
关键词 龙化传说 龙生九子 图腾
下载PDF
节俗如何结构了特殊的文化空间——从端午节俗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谈起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晓峰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3期1-6,共6页
本文从夏至阴阳转换这一古人的朴素原理出发,详析端午节俗的一系列内在联系,从而探讨端午传说与节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结构的特殊文化空间。
关键词 端午节俗 端午传说 夏至阴阳转换
下载PDF
明中都龙凤石刻考察及其保护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艺鸿 徐姗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3-37,共5页
作为明代文化的发源地凤阳,其中最为著名、最为珍贵的是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明代石刻,而明代石刻中最为精彩的又属明中都"龙凤石刻"。该石刻细致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明中都作为明代最早期都城建设的规格和... 作为明代文化的发源地凤阳,其中最为著名、最为珍贵的是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明代石刻,而明代石刻中最为精彩的又属明中都"龙凤石刻"。该石刻细致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明中都作为明代最早期都城建设的规格和显赫地位,是南京、北京明都城及其石刻的起始和不可超越的见证,在明代雕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内涵和属性,而对该石刻的保护也必须依据其特殊地位制定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雕刻 明中都 龙凤石刻
下载PDF
试论汉代绘画中的虹神形象及其功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牛天伟 《古代文明》 2007年第1期104-109,共6页
虹霓是一种自然天象,我国古代关于虹霓的崇拜及其信仰习俗肇始于原始社会,并一直延续至近现代。汉代墓葬(祠堂)中亦刻画有虹霓画像,作为一种祥瑞图像而出现在汉画中的虹霓,其形象均为躯体向上弯曲呈弧形的双首合体龙,彰显出阴阳... 虹霓是一种自然天象,我国古代关于虹霓的崇拜及其信仰习俗肇始于原始社会,并一直延续至近现代。汉代墓葬(祠堂)中亦刻画有虹霓画像,作为一种祥瑞图像而出现在汉画中的虹霓,其形象均为躯体向上弯曲呈弧形的双首合体龙,彰显出阴阳交合的虹龙神性。从虹神与其它画像之组合关系的层面上来考察,不难看出,虹神具有降雨以及祈福禳灾的宗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虹神 双首龙 宗教功能
下载PDF
民间“龙九子”浅释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安吉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27-29,共3页
龙和龙子在民间的深厚传说,已有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是先祖留给华夏子孙的巨大宝藏,也是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它折射出一般黎民百姓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和谐、祥瑞、公平、乐观的心理和求真、求善、求美、求安、... 龙和龙子在民间的深厚传说,已有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是先祖留给华夏子孙的巨大宝藏,也是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它折射出一般黎民百姓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和谐、祥瑞、公平、乐观的心理和求真、求善、求美、求安、求公、求福的社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生九子 民间传说 文化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