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8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南诗碑题壁诗与陇蜀“诗教”类文献的流传
1
作者 焦福维 蒲向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17,共5页
散见于陇南各地诗碑与题壁中的诗作,数量较多,诸体兼备,作者属于官员、本地乡贤或游陇者群体。就其题材内容而言,除游宴抒怀、题咏陇南人文景观的篇什外,颂扬历代先贤乡哲、教化人心是其重要的方面。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不见于史传,但体现... 散见于陇南各地诗碑与题壁中的诗作,数量较多,诸体兼备,作者属于官员、本地乡贤或游陇者群体。就其题材内容而言,除游宴抒怀、题咏陇南人文景观的篇什外,颂扬历代先贤乡哲、教化人心是其重要的方面。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不见于史传,但体现了陇蜀地域“诗教”类文献流传的重要文学文化价值,在赓续地方文脉、承载诗教化育、补史存诗文献、资于地方文旅等方面价值突出。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 题壁 陇蜀 “诗教”类文献
下载PDF
审美教育视角下诗教的内涵特质、时代转型与实践指向
2
作者 吕泉 刘洋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4-98,134,共6页
诗教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存在德育指向与审美功能、文化惰性与大众审美、实施范式与传统思维之间的矛盾冲突。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审美教育视角分析传统诗教,发现其具有“德教为本”“情教为体”“文教为用”等内涵特质,并立足于诗教现... 诗教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存在德育指向与审美功能、文化惰性与大众审美、实施范式与传统思维之间的矛盾冲突。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审美教育视角分析传统诗教,发现其具有“德教为本”“情教为体”“文教为用”等内涵特质,并立足于诗教现代以来向美育转型的历史进程,从语言审美观、诗性思维观、审美创造观三个维度构建适合当代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诗教美育观”,提出“增强审美体验,淬炼诗意语言”“发展审美思维,启迪诗性智慧”“坚持守正创新,陶冶诗心情怀”等诗教美育的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词审美 美育观 转型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当代高校诗教的传承与实践
3
作者 李东宾 《文学与文化》 2024年第2期4-8,共5页
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诗教传统,并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相结合,探索其实施策略和路径,成为当下高校通识教育中一项紧迫而神圣的任务。诗教在培养学生优秀品行和爱国情操,造就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以及提高母语的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 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诗教传统,并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相结合,探索其实施策略和路径,成为当下高校通识教育中一项紧迫而神圣的任务。诗教在培养学生优秀品行和爱国情操,造就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以及提高母语的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应对高校诗教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讲解赏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 高校 传承实践
下载PDF
诗教传统教学建构与诗意语文渗透——李定广访谈录
4
作者 李定广 陈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4-11,共8页
从剖析当今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传统诗教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鉴赏能力提升的紧迫性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层面,明确从课堂教学走向“大语文”的诗意语文渗透,是着眼于现实,又展望于未来,在更高的层面去强调中学语... 从剖析当今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传统诗教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鉴赏能力提升的紧迫性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层面,明确从课堂教学走向“大语文”的诗意语文渗透,是着眼于现实,又展望于未来,在更高的层面去强调中学语文课堂把诗歌教学放在重要位置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审美 核心素养 意语文
下载PDF
陈白沙诗教思想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5
作者 付彬 刘立夫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3,共8页
陈白沙的诗教思想复活了原始儒学的性灵式教育。陈白沙将诗视为最好的教育载体,他的诗展现道,透显心,实践教,联结和充实了其整个思想体系。白沙思想中,作诗并非狭隘的章句活动,它奠基于“自得之学”,属于思想之事、文教之事。诗教的本... 陈白沙的诗教思想复活了原始儒学的性灵式教育。陈白沙将诗视为最好的教育载体,他的诗展现道,透显心,实践教,联结和充实了其整个思想体系。白沙思想中,作诗并非狭隘的章句活动,它奠基于“自得之学”,属于思想之事、文教之事。诗教的本质是情教,它关联着忘机、超越名利等活动,并让人突破血肉之心以及自我的边界,同时可以兴起真情,使人与周遭事物共同进入生机氤氲之境,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诗品决定着教育效果,上品诗方可陶铸雅健人。白沙的诗教思想不仅启发了高等教育中课程目标的德性化,而且突出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导向的人文化,启迪了教学设计的情感化,提供了诗意的人文化成教学方法,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对当代大学教育多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思想 情感 高等 性灵
下载PDF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初探
6
作者 蔡雯 《文学与文化》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强调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终身学诗,并注重对一线教师的教育,诗性思维的慰藉力量是应在启蒙教育阶段推行中华诗教的学理依据。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以吟诵为主要方法,继承儒家诗教优秀传统的同时,适应时代而有所创新:注重... 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强调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终身学诗,并注重对一线教师的教育,诗性思维的慰藉力量是应在启蒙教育阶段推行中华诗教的学理依据。叶嘉莹先生诗教体系以吟诵为主要方法,继承儒家诗教优秀传统的同时,适应时代而有所创新:注重诗词中兴发感动力量的传达、时刻流露出高贵的道德情操、严分文体并明晰各种文体的美感特质,引入西方理论为中华诗教提供全新的评赏角度。其诗教对象、方法、内容浑然一体,自成体系,既契合传统,又适用当下,应予以大力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吟诵 兴发感动 弱德之美
下载PDF
诗教活动促进“五育融合”的学校实践
7
作者 王莉琳 《江苏教育》 2024年第10期63-65,共3页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将诗歌教育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利用诗歌教育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将诗歌教育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利用诗歌教育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 学校发展 学生成长 育人方式
下载PDF
思政教育视域下的古诗教化功能探究
8
作者 刘心 《中学语文》 2024年第14期3-6,共4页
思政教育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在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灌输式、枯燥化的弊端。而“诗教”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历代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在道德、立志及政治方面的教化功能,古诗表情达意的本质也决定了诗教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能够有效弥补... 思政教育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在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灌输式、枯燥化的弊端。而“诗教”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历代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在道德、立志及政治方面的教化功能,古诗表情达意的本质也决定了诗教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能够有效弥补思政课实践中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 传统 化功能
下载PDF
沿波讨源,传承诗教——《与元九书(节选)》课例品鉴
9
作者 李乐天(执教) 陈超(观察)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25期163-166,共4页
《与元九书(节选)》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兴观群怨”(诗教传统),主要涉及古代诗论。本课教学沿波讨源,探讨白居易的诗论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对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与元九书(节选)》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兴观群怨”(诗教传统),主要涉及古代诗论。本课教学沿波讨源,探讨白居易的诗论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对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辩证认识中,传承古代诗教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继承发展 辩证认识
下载PDF
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传承与转化
10
作者 汤文益 程晋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4年第2期136-151,共16页
高品质的诗性教育需要高品质的诗性领导。西方学者从诗学与领导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正式提出并阐发了“诗性领导”理论。在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治理实践中,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诗性领导”概念及其表述,但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艺术的、审美的、... 高品质的诗性教育需要高品质的诗性领导。西方学者从诗学与领导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正式提出并阐发了“诗性领导”理论。在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治理实践中,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诗性领导”概念及其表述,但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艺术的、审美的、诗意的治理主张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诗性领导资源。这些资源至少为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提供了三个层面的滋养:“道德仁艺”的诗性领导人格、“兴观群怨”的诗性领导功能以及“成风化人”的诗性领导境界。随着社会生产力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持续增长,教育正从“功利教育”转向“美好教育”,教育治理也迫切需要进入法治、善治、美治相得益彰的境界。这对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领导理论 性领导 传统 美好
下载PDF
“兴”起一个世界——论早期儒家诗教中的“兴”
11
作者 黄少微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60,共7页
“兴”是儒家诗教的重要观念。从古典诗教的视域出发,并借鉴现象学方法,可探明此观念所内含的生活经验及其独特意义。“比”“兴”都指向对物的陈述,但“兴”有更丰富的特征。古典思想以感物的方式来呈现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兴”在陈述... “兴”是儒家诗教的重要观念。从古典诗教的视域出发,并借鉴现象学方法,可探明此观念所内含的生活经验及其独特意义。“比”“兴”都指向对物的陈述,但“兴”有更丰富的特征。古典思想以感物的方式来呈现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兴”在陈述物时,也指向物我相关的事。借助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感知理论和存在思考,可知“比”只揭示物的一面,“兴”则敞开一个更丰富的世界,这一世界及其中的物均向我呈现其意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言诗教的三层意义实有内在关联:事父、事君的人伦之理多从对鸟兽草木之物的感知中获得,而这尤其是通过“兴”来实现。“兴”这种对物之意义的独特感知方式,使得“兴于诗”之诗教成为早期儒家教化谱系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感物 世界
下载PDF
朱熹诗教与礼乐关系疏考
12
作者 王丽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先秦以六经为教,《诗经》居首。朱熹既是儒家诗教传统的传承者也是诗教理论的创新者。朱熹以“性体情用”的哲学思想,重新解读和确认了儒家诗教的意义。这种理学式的思路也成为朱熹阐释礼乐关系的逻辑基础。他明确提出“诗本乐末”“礼... 先秦以六经为教,《诗经》居首。朱熹既是儒家诗教传统的传承者也是诗教理论的创新者。朱熹以“性体情用”的哲学思想,重新解读和确认了儒家诗教的意义。这种理学式的思路也成为朱熹阐释礼乐关系的逻辑基础。他明确提出“诗本乐末”“礼乐同体”,从形而上的层面解决了诗教思想中的礼乐关系问题。他从礼乐的价值指向出发,明确了“敬”先“和”后的次第,使“礼”“乐”作为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践中有了主从先后的分别,并进一步以“敬体和用”的理论讨论儒家诗教核心价值观“仁”的实现路径。立足朱熹诗教思想,深入考释其对礼乐关系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朱熹诗教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礼乐关系
下载PDF
诗教美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13
作者 刘靓 许大鹏 《医学教育管理》 2024年第3期275-279,共5页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有四点:一是高等院校学生对于审美素养的普遍需求;二是科学与艺术关系密切;三是医学兼具人文艺术属性;四是重理工轻人文的医学教育发展现状。而诗教美育,是以诗教为手段达成美育目标的教育形态,是中华...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有四点:一是高等院校学生对于审美素养的普遍需求;二是科学与艺术关系密切;三是医学兼具人文艺术属性;四是重理工轻人文的医学教育发展现状。而诗教美育,是以诗教为手段达成美育目标的教育形态,是中华美育精神在当代美育中的应用和实践,包括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其在医学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主要有,促进医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助力医学生丰厚感性的培养,辅助医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医学 人格养成 感性培养 德智发展
下载PDF
基于儿童诗教课程的“汉源模式”探索
14
作者 殷惠萍 程善峰 《江苏教育》 2024年第6期63-65,共3页
在指向“有根有魂有个性的诗化汉源”的课程理念引领下,结合儿童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将国家基础课程和校本延展课程通过生活化、主题化、社区化整合与重组,构筑了古诗词学习课程群,开放古诗文学习空间,打通学习壁垒,形成了诗意润泽童年... 在指向“有根有魂有个性的诗化汉源”的课程理念引领下,结合儿童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将国家基础课程和校本延展课程通过生活化、主题化、社区化整合与重组,构筑了古诗词学习课程群,开放古诗文学习空间,打通学习壁垒,形成了诗意润泽童年的特色课程体系,使儿童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润校园 化课程 社区
下载PDF
明末云间、龙眠诗派与儒家诗教观的回归及其时代精神
15
作者 宋豪飞 《中国韵文学刊》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明末天启、崇祯两朝,政治昏暗,内忧外患日益加剧,大明王朝处在行将覆灭的前夜。在此背景下,诗坛上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诗派和以方以智为代表的龙眠诗派,力追“大雅”,倡导“言志”,尊奉“温柔敦厚”等诗学主张,这些诗学思想正是儒家传... 明末天启、崇祯两朝,政治昏暗,内忧外患日益加剧,大明王朝处在行将覆灭的前夜。在此背景下,诗坛上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诗派和以方以智为代表的龙眠诗派,力追“大雅”,倡导“言志”,尊奉“温柔敦厚”等诗学主张,这些诗学思想正是儒家传统诗教观的理论要义。他们宣扬这些诗学思想,正表明明末诗坛儒家诗教观的回归。这种回归反映了乱世之际部分诗人关注现实、关心时事,积极发挥诗歌政治教化作用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因而这样的诗学思想显然体现了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和时代必然性的要求,彰显了强烈的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龙 方以智 云间 龙眠 儒家
下载PDF
乾隆朝忠孝诗教及其困境--以“兕觥归赵”事件为例
16
作者 邱红 《励耘学刊》 2024年第1期78-92,M0005,M0006,共17页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江西学政翁方纲的协助下,明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夺情事件中赵用贤受赠的兕觥最终回归赵氏后人。这一桩关涉明清鼎革历史与忠孝大义的事件,经由翁方纲传扬,受众多文人雅士歌咏,成为推广清高宗所倡忠孝诗教的典...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江西学政翁方纲的协助下,明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夺情事件中赵用贤受赠的兕觥最终回归赵氏后人。这一桩关涉明清鼎革历史与忠孝大义的事件,经由翁方纲传扬,受众多文人雅士歌咏,成为推广清高宗所倡忠孝诗教的典型。但此桩南北共唱的盛事并未对乾嘉诗坛产生深层次影响,其所宣扬的忠孝诗教亦行之未远,这实乃受政治语境之限制、传统诗教之异化与朝野诗学之分化等因素的影响。“兕觥归赵”事件的诗歌唱和活动及其宣扬的忠孝诗教之困境,反映了清代文化政策在推行过程中未必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因此其对诗家观念和诗学风气的影响亦须辩证地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兕觥归赵 翁方纲 鼎革叙事 忠孝
下载PDF
从“心”开始:基于“诗教”的浸润式育人实践
17
作者 朱宇慧 《教育界》 2024年第5期11-13,共3页
“诗教”不仅要弘扬人文价值,还要弘扬教育价值、生命成长价值。在小学语文“诗教”的浸润式育人实践中,教师要从“心”开始,打造浸润式场域、建构浸润式课程、引导浸润式融合、开展浸润式评价。“诗教”既能让学生在未来语文学习过程... “诗教”不仅要弘扬人文价值,还要弘扬教育价值、生命成长价值。在小学语文“诗教”的浸润式育人实践中,教师要从“心”开始,打造浸润式场域、建构浸润式课程、引导浸润式融合、开展浸润式评价。“诗教”既能让学生在未来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冥思、畅想,也能让学生在未来世界中诗意地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教” 浸润式育人
下载PDF
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
18
作者 伏仕灵 《成功》 2024年第9期33-35,共3页
美育的核心是价值教育,是培养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向上、向善、向美的时代新人。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需要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美学知识,提升师生的美育素养,用“诗教”的方式来为美育... 美育的核心是价值教育,是培养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向上、向善、向美的时代新人。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需要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美学知识,提升师生的美育素养,用“诗教”的方式来为美育实施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审美
下载PDF
诗教在小学多学科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19
作者 陈艳 《科学咨询》 2024年第2期218-221,共4页
诗教有助于小学生道德、人文素养的提升,逐步丰富其传统文化底蕴。在新教改背景下探索诗教与数学、音乐、英语、品社等学科教学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道德、人文、心理素养,达到使其逐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 诗教有助于小学生道德、人文素养的提升,逐步丰富其传统文化底蕴。在新教改背景下探索诗教与数学、音乐、英语、品社等学科教学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道德、人文、心理素养,达到使其逐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反思之目标,为道德养成及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多学科 融合
下载PDF
南开师生创排音舞诗剧《诗教绵绵——为有荷花唤我来》首演
20
《天津教育》 2024年第1期13-13,共1页
本刊讯2023年11月26日晚,音舞诗剧《诗教绵绵—为有荷花唤我来》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田家炳音乐厅成功首演。《诗教绵绵——为有荷花唤我来》以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的“兴发... 本刊讯2023年11月26日晚,音舞诗剧《诗教绵绵—为有荷花唤我来》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田家炳音乐厅成功首演。《诗教绵绵——为有荷花唤我来》以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与中华诗教理念为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化 南开大学 田家炳 叶嘉莹 八里台 兴发感动 荷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