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金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176,共9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
诗
无达
诂”
“从变从义”
中国阐释学
西方阐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金梅
陈祥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6-91,共6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和"从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从变
从义
中国阐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3
作者
刘国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9-135,共7页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常坚持经典之义并非什么都行而具有经常性,解释者不能任意曲解经典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的一般特征,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一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诗》无达诂”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察与洞见——“《诗》无达诂”说探索
4
作者
束舒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45-49,共5页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诗》无达诂"既是汉儒身份认同的保障,亦是汉儒对时代和历史的先见之明和学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阐释学
“赋
诗
断章”
讽寓
精神救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
被引量:
1
5
作者
刘明华
张金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衍生的,并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通约性。"断章取义"是"《春秋》无通义"和"《诗》无达诂"的思想渊源;"从变从义"是"《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的阐释准则;而"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则在释义方式上使"《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相互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无达
辞”
“《诗》无达诂”
断章取义
从变从义
以意逆志
原文传递
“诗无达诂”的批评方法意义
被引量:
1
6
作者
胡光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1-74,共4页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诗
无达
诂
言
意
批评方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学古典诗歌鉴赏举隅
7
作者
宁小亮
《语文月刊》
2011年第1期80-83,共4页
西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原是指《涛经》没有肯定确切的解诂。到如今,这个成语已经广泛适用于整个诗歌鉴赏领域。诗歌鉴赏的确是一项广大而精微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
西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原是指《涛经》没有肯定确切的解诂。到如今,这个成语已经广泛适用于整个诗歌鉴赏领域。诗歌鉴赏的确是一项广大而精微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尚在入门阶段。固然应该重视的个体的独特感悟,同时更应该力求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我们试将中学古典诗歌鉴赏的规律和方法编成口诀,从纲领、内容、形式三方面略作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
诗
歌鉴赏
中学生
“《诗》无达诂”
春秋繁露
入门阶段
董仲舒
规律
口诀
原文传递
题名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金梅
机构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176,共9页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春秋笔法与中国阐释学研究”(2008d082)
文摘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关键词
“《诗》无达诂”
“
诗
无达
诂”
“从变从义”
中国阐释学
西方阐释学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金梅
陈祥波
机构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6-91,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08XZW010)
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春秋笔法与中国阐释学"(2008d082)阶段研究成果
文摘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和"从义"特色。
关键词
“《诗》无达诂”
从变
从义
中国阐释学
Keywords
the Idea not to Make the Book of Poem Clear
to obey change
to obey meaning
Chinese Hermeneutics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3
作者
刘国民
机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
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9-135,共7页
文摘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常坚持经典之义并非什么都行而具有经常性,解释者不能任意曲解经典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的一般特征,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一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董仲舒
“《诗》无达诂”
哲学诠释学
Keywords
DongZhongshu
plural interpretation of Book of Song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察与洞见——“《诗》无达诂”说探索
4
作者
束舒娅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45-49,共5页
文摘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诗》无达诂"既是汉儒身份认同的保障,亦是汉儒对时代和历史的先见之明和学理响应。
关键词
“《诗》无达诂”
阐释学
“赋
诗
断章”
讽寓
精神救赎
Keywords
"pl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hermeneutics
"chanting songs in poems’fragments"
allegory
spiritual salvation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
被引量:
1
5
作者
刘明华
张金梅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文摘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衍生的,并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通约性。"断章取义"是"《春秋》无通义"和"《诗》无达诂"的思想渊源;"从变从义"是"《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的阐释准则;而"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则在释义方式上使"《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相互融通。
关键词
“《春秋
》无达
辞”
“《诗》无达诂”
断章取义
从变从义
以意逆志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诗无达诂”的批评方法意义
被引量:
1
6
作者
胡光波
机构
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1-74,共4页
文摘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艰难。
关键词
董仲舒
诗
无达
诂
言
意
批评方法
Keywords
Dung Zhongshu
"Shi Wu Da Gu"(
诗
无达
诂
)
word
meaning
artistic level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学古典诗歌鉴赏举隅
7
作者
宁小亮
机构
江西省九江市琵琶亭学校
出处
《语文月刊》
2011年第1期80-83,共4页
文摘
西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原是指《涛经》没有肯定确切的解诂。到如今,这个成语已经广泛适用于整个诗歌鉴赏领域。诗歌鉴赏的确是一项广大而精微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尚在入门阶段。固然应该重视的个体的独特感悟,同时更应该力求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我们试将中学古典诗歌鉴赏的规律和方法编成口诀,从纲领、内容、形式三方面略作阐释。
关键词
古典
诗
歌鉴赏
中学生
“《诗》无达诂”
春秋繁露
入门阶段
董仲舒
规律
口诀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张金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
张金梅
陈祥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刘国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不察与洞见——“《诗》无达诂”说探索
束舒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
刘明华
张金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
原文传递
6
“诗无达诂”的批评方法意义
胡光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中学古典诗歌鉴赏举隅
宁小亮
《语文月刊》
201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