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金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176,共9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无达诂” “从变从义” 中国阐释学 西方阐释学
下载PDF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金梅 陈祥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6-91,共6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和"从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从变 从义 中国阐释学
下载PDF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3
作者 刘国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9-135,共7页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常坚持经典之义并非什么都行而具有经常性,解释者不能任意曲解经典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的一般特征,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一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诗》无达诂”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不察与洞见——“《诗》无达诂”说探索
4
作者 束舒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45-49,共5页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诗》无达诂"既是汉儒身份认同的保障,亦是汉儒对时代和历史的先见之明和学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阐释学 “赋断章” 讽寓 精神救赎
下载PDF
“《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明华 张金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衍生的,并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通约性。"断章取义"是"《春秋》无通义"和"《诗》无达诂"的思想渊源;"从变从义"是"《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的阐释准则;而"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则在释义方式上使"《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相互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无达辞” “《诗》无达诂” 断章取义 从变从义 以意逆志
原文传递
“诗无达诂”的批评方法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光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1-74,共4页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无达 批评方法
下载PDF
中学古典诗歌鉴赏举隅
7
作者 宁小亮 《语文月刊》 2011年第1期80-83,共4页
西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原是指《涛经》没有肯定确切的解诂。到如今,这个成语已经广泛适用于整个诗歌鉴赏领域。诗歌鉴赏的确是一项广大而精微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 西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原是指《涛经》没有肯定确切的解诂。到如今,这个成语已经广泛适用于整个诗歌鉴赏领域。诗歌鉴赏的确是一项广大而精微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尚在入门阶段。固然应该重视的个体的独特感悟,同时更应该力求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我们试将中学古典诗歌鉴赏的规律和方法编成口诀,从纲领、内容、形式三方面略作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歌鉴赏 中学生 “《诗》无达诂” 春秋繁露 入门阶段 董仲舒 规律 口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