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赵树理给予“三农文学”的启示
1
作者
戴光中
《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36-36,共1页
文章阐述了赵树理文学创作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
赵树理
“三农
”
“三农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中国文学史的背景看赵树理的“三农”文学
2
作者
秦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3,共7页
自《诗经》始,中国文学素有"兴农"、"乐农"、"悯农"的传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描写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文学在表现农民苦难、农村凋敝、乡村批判、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农民进城等...
自《诗经》始,中国文学素有"兴农"、"乐农"、"悯农"的传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描写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文学在表现农民苦难、农村凋敝、乡村批判、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农民进城等五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赵树理创作的个性特征可以得到清晰的体认:始终立足于黄土地,与农村、农民保持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致力于表现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农业生产方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命运与心态的变化;反映出带有晋东南特征的农村社会伦理状况,表明了国民性批判线索的历史性超越;执著地追求乡野风格,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趣味。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从精神内涵到文体形式、审美风格整体上最能代表农民的作家。赵树理对于当今文学创作仍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
史
赵树理
“三农
”
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转型期“三农”报告文学的新标识——《革命百里洲》的题材开掘和形式拓展
3
作者
陈小妹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1-23,共3页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这些作品的面世,不仅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明显有助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从整体上优化了转型时期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格局。以湖北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百里洲》,无论在题材开掘还是形式拓展方面都堪称此期"三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三农
”报告
文学
《革命百里洲》
题材开掘
形式拓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如何才能激活赵树理——赵树理诞辰100周年纪念
被引量:
2
4
作者
武新军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24-229,共6页
想要激活赵树理,使其成为当前“三农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需要摆脱政治与文学、民间文学传统与五四新文学传统、赵树理艺术手法与现代性对立的研究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赵树理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启蒙
现代性
民间
文学
传统
赵树理
“三农文学”
创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确定性的显隐——乡村叙述的嬗变与“三农”的再认识
被引量:
7
5
作者
刘大先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140,共10页
当代中国的乡村叙述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规划中,农民、农村、农业结合为"三位一体"的集体性存在,对于其的叙述有着确定性的目的论与宣传鼓动色彩。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体制性...
当代中国的乡村叙述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规划中,农民、农村、农业结合为"三位一体"的集体性存在,对于其的叙述有着确定性的目的论与宣传鼓动色彩。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的建立,身份差异、机会平等与福利制度等方面的多重张力关系,影响到"三农"的文学形象与表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叙述显示了由市场经济与实用理性所产生的"流动的现代性"而导致的美学不确定性。新世纪的城镇书写、基层乡村微观权力刻画、城市底层文学及非虚构写作呈现出变化了的现实中的多元样貌。乡村振兴不仅体现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更体现于文化、精神与价值层面。重新于不确定性语境中追寻新的确定性,是文学叙述以理想的应然世界超克现状的实然世界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题材
“三农
”
文学
确定性
目的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赵树理给予“三农文学”的启示
1
作者
戴光中
机构
宁波大学
出处
《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36-36,共1页
文摘
文章阐述了赵树理文学创作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
赵树理
“三农
”
“三农文学”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中国文学史的背景看赵树理的“三农”文学
2
作者
秦弓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3,共7页
文摘
自《诗经》始,中国文学素有"兴农"、"乐农"、"悯农"的传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描写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文学在表现农民苦难、农村凋敝、乡村批判、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农民进城等五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赵树理创作的个性特征可以得到清晰的体认:始终立足于黄土地,与农村、农民保持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致力于表现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农业生产方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命运与心态的变化;反映出带有晋东南特征的农村社会伦理状况,表明了国民性批判线索的历史性超越;执著地追求乡野风格,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趣味。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从精神内涵到文体形式、审美风格整体上最能代表农民的作家。赵树理对于当今文学创作仍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
中国
文学
史
赵树理
“三农
”
文学
Key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ZHAO Shu-li
peasantry literature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转型期“三农”报告文学的新标识——《革命百里洲》的题材开掘和形式拓展
3
作者
陈小妹
机构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1-23,共3页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3Z050)
文摘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这些作品的面世,不仅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明显有助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从整体上优化了转型时期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格局。以湖北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百里洲》,无论在题材开掘还是形式拓展方面都堪称此期"三农"
关键词
转型期
“三农
”报告
文学
《革命百里洲》
题材开掘
形式拓展
Keywords
Transitional period
Reportage on rural theme
Three - hundred Revolutionary Bar
Thematic Exploration
Formal expansion.
分类号
I207.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如何才能激活赵树理——赵树理诞辰100周年纪念
被引量:
2
4
作者
武新军
机构
河南大学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24-229,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学关系的批判性反思"(05CZW01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想要激活赵树理,使其成为当前“三农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需要摆脱政治与文学、民间文学传统与五四新文学传统、赵树理艺术手法与现代性对立的研究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赵树理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启蒙
现代性
民间
文学
传统
赵树理
“三农文学”
创作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确定性的显隐——乡村叙述的嬗变与“三农”的再认识
被引量:
7
5
作者
刘大先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140,共10页
文摘
当代中国的乡村叙述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规划中,农民、农村、农业结合为"三位一体"的集体性存在,对于其的叙述有着确定性的目的论与宣传鼓动色彩。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的建立,身份差异、机会平等与福利制度等方面的多重张力关系,影响到"三农"的文学形象与表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叙述显示了由市场经济与实用理性所产生的"流动的现代性"而导致的美学不确定性。新世纪的城镇书写、基层乡村微观权力刻画、城市底层文学及非虚构写作呈现出变化了的现实中的多元样貌。乡村振兴不仅体现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更体现于文化、精神与价值层面。重新于不确定性语境中追寻新的确定性,是文学叙述以理想的应然世界超克现状的实然世界的尝试。
关键词
乡村题材
“三农
”
文学
确定性
目的论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赵树理给予“三农文学”的启示
戴光中
《长治学院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中国文学史的背景看赵树理的“三农”文学
秦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转型期“三农”报告文学的新标识——《革命百里洲》的题材开掘和形式拓展
陈小妹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如何才能激活赵树理——赵树理诞辰100周年纪念
武新军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确定性的显隐——乡村叙述的嬗变与“三农”的再认识
刘大先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