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角置换”模式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
作者 赵敏 《基础教育研究》 2014年第5期21-23,共3页
"三角置换"模式创造性地将县城教师支教、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和师范生顶岗实习连为一体,可以为我国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充分的教育实践与体验以及灵活多样的专业提升途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管理、评价等方面... "三角置换"模式创造性地将县城教师支教、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和师范生顶岗实习连为一体,可以为我国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充分的教育实践与体验以及灵活多样的专业提升途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管理、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置换” 教师教育课程 保障体系建设
下载PDF
基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三角置换”模式研究
2
作者 赵敏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4年第2期45-48,共4页
本文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为基点,首先描述了"三角置换"模式实施的基本状况,而后分析了"三角置换"模式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实施"三角置换"模式应注意的几... 本文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为基点,首先描述了"三角置换"模式实施的基本状况,而后分析了"三角置换"模式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实施"三角置换"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置换”模式 教师教育课程 《标准》
下载PDF
师范生、支教教师与脱产研修教师“三角置换”全科培训模式探讨——以河南省中牟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宏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8-222,共5页
笔者以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农村小学教师、县城支教教师和郑州师范学院三方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师范生、支教教师与脱产研修教师"三角置换"全科培训模式,详细地调研了该培训模式对参与置换的农村脱产研修、城镇支教、师范生实习... 笔者以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农村小学教师、县城支教教师和郑州师范学院三方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师范生、支教教师与脱产研修教师"三角置换"全科培训模式,详细地调研了该培训模式对参与置换的农村脱产研修、城镇支教、师范生实习三方的影响效果,进而对"三角置换"河南省"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项目中模式的优势及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师范生、支教教师与脱产研修教师"三角置换"全科培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支教教师 脱产研修教师 全科培训 “三角置换” 培训模式
原文传递
Triangular Au-Ag framework nanostructures prepared by multi-stage replacement and their spectral properties 被引量:1
4
作者 易早 张建波 +5 位作者 陈艳 陈善俊 罗江山 唐永建 吴卫东 易有根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9期2049-2055,共7页
Triangular Au-Ag framework nanostructures (TFN) were synthesized via a multi-step galvanic replacement reaction (MGRR) of single-crystalline triangular silver nanoplates in a chlorauric acid (HAuCl4) solution at... Triangular Au-Ag framework nanostructures (TFN) were synthesized via a multi-step galvanic replacement reaction (MGRR) of single-crystalline triangular silver nanoplates in a chlorauric acid (HAuCl4) solu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morphological, compositional, and crystal structural changes involved with reaction step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ry (EDX), and X-ray diffraction. TEM combined with EDX and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confirmed the replacement of Ag with Au. The in-plane dipola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absorption band of the Ag nanoplates locating initially at around 700 nm gradually redshifted to 1 100 nm via a multi-stage replacement manner after 7 stages. The adding amount of HAuCl4 per stage influenced the average redshift value per stage, thus enabled a fine tuning of the in-plane dipolar band. A propose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original Ag nanoplates developing pores while growing Au nanoparticles covering this underlying structure at more reaction steps was confirmed by exploiting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angular Au-Ag framework nanostructures multi-stage galvanic replacement reaction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