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远法”中“平远法”的表现形式探析——以《树色平远图》为例
1
作者 石迎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5期21-23,共3页
宋代名家郭熙所创的“三远法”被视为山水画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平远法”所表达出的构图方式平远广阔、笔墨语言平淡雅致、意境传达平静幽寂的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郭熙代表作《树色平远图》不论是... 宋代名家郭熙所创的“三远法”被视为山水画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平远法”所表达出的构图方式平远广阔、笔墨语言平淡雅致、意境传达平静幽寂的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郭熙代表作《树色平远图》不论是构图、笔墨还是意境等方面,都体现了“平远法”的具体运用,以此为例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解读“平远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法” “三远法” 《树色平图》 郭熙
下载PDF
“三远法”在高密度住宅景观优化中的运用
2
作者 张超丽 《佛山陶瓷》 CAS 2023年第6期165-167,共3页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居住功能的实现,开始关注和应对品质的提升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美化。但高密度住宅使得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现有景观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景观空间用地...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居住功能的实现,开始关注和应对品质的提升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美化。但高密度住宅使得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现有景观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景观空间用地匮乏、封闭感强烈和重展示轻实用等。本文以“三远法”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空间理念融入现代住宅景观中,能够很好地解决和优化这些景观问题,从而启发现代景观的设计,开启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远法” 高密度住宅 景观优化
下载PDF
浅析郭熙的“三远法” 被引量:3
3
作者 巩朋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24-126,共3页
山水画在北宋时期已处于高度发展阶段,画家郭熙在前人基础之上总结出的"三远法"为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散点透视规则奠定了基础。其中所言及的内容"高远"、"深远"、"平远"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焦... 山水画在北宋时期已处于高度发展阶段,画家郭熙在前人基础之上总结出的"三远法"为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散点透视规则奠定了基础。其中所言及的内容"高远"、"深远"、"平远"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它要求画家不是固定在一个角度观看对象,而是换位移步,自由充分地观察感受自然,借助这几种方法,即可以更好地完成山水画创作中的经营位置与置阵布势,从而营造出一个可游可居的意象佳境。"三远法"一经提出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全景山水画构图的基本程式和创作的经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郭熙 “三远法”
下载PDF
谈郭熙“三远法”画论中的构图和透视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万潮 《集宁师专学报》 2008年第3期32-35,共4页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熙 “三远法” 构图 透视
下载PDF
透视原理在中国绘画中的发展与表现——以《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法”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靳思萌 《艺海》 2019年第1期82-83,共2页
中国古代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创作中逐渐衍生出自己的绘画理念及表现形式,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探究与感触,形成了对画面空间的独特理解和技法表现。其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古代画家们选择了一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我情感的... 中国古代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创作中逐渐衍生出自己的绘画理念及表现形式,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探究与感触,形成了对画面空间的独特理解和技法表现。其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古代画家们选择了一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我情感的画面空间理念,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得以体现这一绘画观念的代表性著作就是北宋时期郭熙撰写的画论——《林泉高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点透视 林泉高致 “三远法”
下载PDF
探究“三远法”对日式庭院营造的影响--以大德寺大仙院为例
6
作者 焦莉 高岫 郭玉荣 《艺术科技》 2022年第2期219-221,共3页
园林景观建造深受山水画画论影响,中国山水画创作对中国园林乃至日式庭院建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式庭院在建造之初,就深受中国思想文化影响。儒释道、禅宗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山水画和园林建造,且对日式庭院影响颇深... 园林景观建造深受山水画画论影响,中国山水画创作对中国园林乃至日式庭院建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式庭院在建造之初,就深受中国思想文化影响。儒释道、禅宗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山水画和园林建造,且对日式庭院影响颇深。郭熙《林泉高致》中“三远法”所体现的意境和思想以及对空间结构的把握,在室町时代对枯山水庭院的影响极其深远,尤以大德寺中的大仙院坪庭为甚。大仙院的庭院景观仅在100平方米的空间中就展现出具有近、中、远三种视觉体验的立式枯山水,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出了无限的空间环境和审美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远法” 日式庭院 大德寺大仙院 营造
下载PDF
从郭熙到列维坦:山水画“三远法”与风景画焦点透视法之比较
7
作者 叶明 《萍乡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8-62,共5页
中西方绘画艺术历经千年演变,在思想和技法上已各成体系,分别代表各自民族文化的审美主张,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化。文章结合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审美意境上的差异,通过对比9世纪中国画家郭熙和19世纪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艺术成就... 中西方绘画艺术历经千年演变,在思想和技法上已各成体系,分别代表各自民族文化的审美主张,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化。文章结合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审美意境上的差异,通过对比9世纪中国画家郭熙和19世纪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艺术成就,分析中西方绘画所采用的不同透视观察方法,研究中西方艺术家在世界观和审美取向上的差别,阐释中西方艺术品鉴标准。客观理解中西文化艺术差异,对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共生、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远法” 焦点透视 空间处理方 中西艺术比较
下载PDF
由“理”到“心”——郭熙和韩拙“三远法”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林乐帆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1年第10期8-9,共2页
“三远法”是郭熙提出来的山水画写生观察方法,后来韩拙发展了“三远法”。韩拙的“三远法”虽然是在郭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其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他们的绘画思想受到不同时期理学的影响,郭熙的“三远法”注重的是方法论的层面,而韩... “三远法”是郭熙提出来的山水画写生观察方法,后来韩拙发展了“三远法”。韩拙的“三远法”虽然是在郭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其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他们的绘画思想受到不同时期理学的影响,郭熙的“三远法”注重的是方法论的层面,而韩拙的“三远法”更注重的是感受的层面,因此,从郭熙的“三远法”到韩拙的“三远法”是“理”到“心”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远法” 郭熙 韩拙 “理学”
下载PDF
中国山水画论研究再探——以郭熙“三远法”为切入点
9
作者 罗小颜 陈欢 《美术文献》 2021年第9期7-10,共4页
前人对郭熙"三远法"的研究众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问题。本文就此总结出三点问题,分四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分析郭熙"三远法"的本体构成,得出"三远法"并不能满足中国传统山水画观察视角需要的... 前人对郭熙"三远法"的研究众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问题。本文就此总结出三点问题,分四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分析郭熙"三远法"的本体构成,得出"三远法"并不能满足中国传统山水画观察视角需要的结论。第二部分列举四种不同于郭熙"三远法"的古代山水画作品作为第一部分的证据。第三部分指出只在言辞上拔高古代画论的地位意义不大,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以"远"为例,论述提升"远"的人文价值,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郭熙"更偏重平远"的现象。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延展,指出古代画论中提及的"现象"被拔高为"规律"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本部分以孙奇峰的观点为例,论证"近大远小的物理现象"并不能等同于发现了"近大远小的光学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观察视角 郭熙 “三远法” 透视
原文传递
王维山水诗中的“三远”
10
作者 代利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98-101,共4页
"三远"法不仅仅是一种作画的技法,它还是王维集合所有的生命体验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王维将"三远"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一方面,使诗歌由纵向排列转为横向排列,使诗歌空间范围极度扩大;另一方面,使诗歌构成虚... "三远"法不仅仅是一种作画的技法,它还是王维集合所有的生命体验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王维将"三远"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一方面,使诗歌由纵向排列转为横向排列,使诗歌空间范围极度扩大;另一方面,使诗歌构成虚实相间,意境悠远而空灵。诗中有画意,诗中有远意亦成为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三 纵横 虚实 意境
下载PDF
中国山水画的远式空间建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学凡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70-72,共3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创作实践的梳理得出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三种主要方法,即"远映"法、"三远"法、"以大观小"法。同时从这三种山水画空间建构主要方法的阐释中得出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是一种全身心体... 本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创作实践的梳理得出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三种主要方法,即"远映"法、"三远"法、"以大观小"法。同时从这三种山水画空间建构主要方法的阐释中得出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是一种全身心体悟性感知的远式空间建构,从而达到一种"畅神以远游"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映” “三 “以大观小” 式空间
下载PDF
浅谈山水瓷画的构图——从感悟山水大家的构图理论说起
12
作者 何秀 《陶瓷研究》 2020年第4期115-117,共3页
对山水画,构图是首要的。在中国,第一位提出构图思想的是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其中第五则是“经营位置”。第一位将构图提到绘画首要位置的是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张彦远在《... 对山水画,构图是首要的。在中国,第一位提出构图思想的是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其中第五则是“经营位置”。第一位将构图提到绘画首要位置的是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论画六法”中指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第一位总结出成熟的山水画构图思想的是宋代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郭熙在《林泉高致》的“山水训”中提出了构图“三远法”。在瓷上创作水墨泼彩山水画,可以以山水国画的构图理论为指导,但要注意灵活运用,因为瓷画的载体是瓷器,而瓷器的器型变化多样,我们必须读懂瓷器的造型语言,才能应瓷器的器型而变,才能谋求画面与瓷之器的造型语言的切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构图 谢赫“六法” 郭熙“三远法” 汪野亭
下载PDF
浅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意识
13
作者 张琴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9期70-71,共2页
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独特的空间意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方法与西方科学、理性的焦点透视法不同。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空间意识有其艺术特征和具体表现,促成了中国传统绘... 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独特的空间意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方法与西方科学、理性的焦点透视法不同。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空间意识有其艺术特征和具体表现,促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山水画 空间 散点透视 “三
下载PDF
舞蹈与古典山水精神的美学阐释——以《只此青绿》《青绿》《入画》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梓艺 李延浩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3-137,共5页
本文以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2021年哔哩哔哩网站跨年晚会舞蹈诗剧片段《青绿》、2021年央视《国家宝藏·展演季》舞蹈诗剧片段《入画》为研究文本,从古典美学的微观视角切入,分析舞蹈“指与物化”的创作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 本文以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2021年哔哩哔哩网站跨年晚会舞蹈诗剧片段《青绿》、2021年央视《国家宝藏·展演季》舞蹈诗剧片段《入画》为研究文本,从古典美学的微观视角切入,分析舞蹈“指与物化”的创作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身即山川而取之”的物化审美观,探索宋代山水画中的“三远”之法是如何借由舞者的身体与情感变换,舞台装置、舞美设计的科技融入,体现“境生于象外”的审美意境。并以“中和之美”为旨归,从“六幺舞”的肢体呈现、圆形思维的舞蹈理念等方面剖析《只此青绿》“大写意”的概念,以此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山水精神 物化 “三远法” 中和
原文传递
范宽《溪山行旅图》空间表达分析
15
作者 毕波 《美术文献》 2023年第4期97-99,共3页
《林泉高致》中讲到,就意境而言,山水画讲究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境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代表性山水画作品,具有很强的空间感。范宽在作品中运用了诸如经营位置、繁简对比、层层遮挡、分割画面、前大后小、散... 《林泉高致》中讲到,就意境而言,山水画讲究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境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代表性山水画作品,具有很强的空间感。范宽在作品中运用了诸如经营位置、繁简对比、层层遮挡、分割画面、前大后小、散点透视、墨色浓淡、设置角度方向等表现空间的方法。文章以这幅作品为例,深入分析山水画独特的由下而上的空间表现手法,从这些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创作角度展现中国画独特的空间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简 遮挡 大小 虚实 “三远法”
原文传递
山水画意境审美探微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志雁 《艺术教育》 2006年第11期96-97,共2页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境的特征,正是在这些互相制约、互相融合的统一体中体现出来。“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意境”是艺术家的理想和感情同客观的景象事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它使读者感到...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境的特征,正是在这些互相制约、互相融合的统一体中体现出来。“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意境”是艺术家的理想和感情同客观的景象事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它使读者感到吉外之意、弦外音、境外味,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提高思想情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与“境” “象”与“气” “心”与“思” “三远法”
原文传递
郭熙早春图山水空间构图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曦湲 《收藏家》 2022年第7期25-30,共6页
中国山水画自诞生以来,如何排布山水景物在画面中的空间就成为历代画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问题。宗炳、张彦远等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虽然都基于各自的绘画实践而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但均未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直到中国山水画发展巅峰的... 中国山水画自诞生以来,如何排布山水景物在画面中的空间就成为历代画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问题。宗炳、张彦远等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虽然都基于各自的绘画实践而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但均未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直到中国山水画发展巅峰的北宋时期,郭熙才在前代画家探索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远”法的山水空间构图理论,并将这一理论用于绘画实践,创作出了山水巨制《早春图》,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熙 《早春图》 “三 山水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