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士大夫怨”与古代国家治理探微
- 1
-
-
作者
于堃
张洁
-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48-53,共6页
-
文摘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以朱熹等贤臣被贬为引,首次提出“士大夫怨”的概念。考查史学、文学典籍可知“士大夫怨”多指涉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及其给国家治理的影响。造成“士大夫怨”有君王和士大夫两层面的原因,会导致君臣关系疏远、士大夫隐匿不出仕等危害,使士大夫被迫选择“有圣君则来,无德则去”的人生态度,即《论语》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屈原作《离骚》通过诗来表达怨,朱熹主动积极化有怨为无怨,当为“士大夫怨”的模范。解决“士大夫怨”之要在“合其君臣之亲”,应落脚于“熟察民心”,通过君与臣上下和亲的“明君臣之义”双向积极互动,达到“上下无怨”的国治之至。这种“君臣相忘于治”的政适状态和“淑女以配君子”的《关雎》追求是“忧在进贤”之义理想的统一,对现代国家治理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廉政建设多有借鉴。
-
关键词
“士大夫怨”
屈原
朱熹
国家治理
君臣之义
“上下无怨”
-
Keywords
"Resentment between scholars and bureaucrats"
Qu Yuan
Zhu Xi
state governance
the righteousness of monarchs and officials
-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