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士大夫怨”与古代国家治理探微
1
作者 于堃 张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48-53,共6页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以朱熹等贤臣被贬为引,首次提出“士大夫怨”的概念。考查史学、文学典籍可知“士大夫怨”多指涉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及其给国家治理的影响。造成“士大夫怨”有君王和士大夫两层面的原因,会导致君臣关系疏远、士...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以朱熹等贤臣被贬为引,首次提出“士大夫怨”的概念。考查史学、文学典籍可知“士大夫怨”多指涉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及其给国家治理的影响。造成“士大夫怨”有君王和士大夫两层面的原因,会导致君臣关系疏远、士大夫隐匿不出仕等危害,使士大夫被迫选择“有圣君则来,无德则去”的人生态度,即《论语》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屈原作《离骚》通过诗来表达怨,朱熹主动积极化有怨为无怨,当为“士大夫怨”的模范。解决“士大夫怨”之要在“合其君臣之亲”,应落脚于“熟察民心”,通过君与臣上下和亲的“明君臣之义”双向积极互动,达到“上下无怨”的国治之至。这种“君臣相忘于治”的政适状态和“淑女以配君子”的《关雎》追求是“忧在进贤”之义理想的统一,对现代国家治理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廉政建设多有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怨” 屈原 朱熹 国家治理 君臣之义 “上下无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