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绝如缕”你用对了吗?
- 1
-
-
作者
苏培成
-
出处
《甘肃教育》
2013年第12期69-69,共1页
-
文摘
“不绝如缕”原作“不绝如线”.语本《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而隧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意思就是像只有一根细线连符,羞一点就要断了。后来写作“小绝如缕”(缕:细线)。
-
关键词
“不绝如缕”
中国
细线
写作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两则容易误用的成语:不绝如缕、蹉跎岁月
- 2
-
-
作者
赵丕杰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9-60,共2页
-
文摘
一、“不绝如缕”不是接连不断 “不绝如缕”原作“不绝若线”,语本《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意思是就像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差一点就要断了。后来写为“不绝如缕”(缕:细线)。这条成语有三个比喻义:一、比喻形势十分危急。如《清史稿·礼志三》:“洎朱温以下,或起寇窃,或为叛臣,五十余年,国统不绝如线。”
-
关键词
成语
“不绝如缕”
误用
比喻义
中国
细线
-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不绝如缕”面面观
- 3
-
-
作者
唐功杰
-
机构
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
-
出处
《语文月刊》
2013年第7期94-95,共2页
-
文摘
折腾过这一场之后,眉娘的那颗被荤油蒙了的心渐渐地清醒了。对钱大老爷的思念虽然还是不绝如缕,但已经不是那样要死要活。心上的伤1:2虽然还是痛疼,但已经结了疤痕。这是莫言《檀香刑》第六章《比脚·四》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对成语“不绝如缕”的运用值得商榷。“不绝如缕”原作“不绝若线”,出自《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意思是说中原诸国在异族冲击下形势危急,就像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差一点就要断了。
-
关键词
“不绝如缕”
《檀香刑》
第六章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不绝如缕”等于“不绝”吗?
- 4
-
-
作者
唐典勇
-
出处
《语文月刊》
2003年第11期21-21,共1页
-
文摘
2002年11月4日《中国剪报》第6版摘登了一篇题为《燕园活水涓滴流》的文章。
-
关键词
“不绝如缕”
“不绝”
中学
语文
教学
成语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不绝如缕”误用三例
- 5
-
-
作者
胡礼湘
-
机构
安徽无为襄安中学
-
出处
《语文学习》
2013年第12期68-69,共2页
-
文摘
现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录了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编者在此文后面的“导读”中写道:
-
关键词
“不绝如缕”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误用
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赏
选修教材
高中语文
“导读”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不绝如缕”,并非连续不断
- 6
-
-
作者
汤文欢
-
机构
广东省肇庆中学
-
出处
《语文月刊》
2015年第5期93-94,共2页
-
文摘
2014年第11期《杂文月刊》(上)选录有《“官僚主义”何以难除》一文,文章写道:“官僚主义的罪状一条条、一桩桩,彰明昭著,且广大群众对官僚主义早已啧有怨词,咬牙切齿,可为什么官僚主义老是屡反屡犯,愣是不绝如缕昵?怪只怪,怨只怨,过往对官僚主义的处置常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操持‘绅士风度’,往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关键词
“不绝如缕”
官僚主义
《杂文月刊》
绅士风度
不自觉
文章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不绝如缕”用错了
- 7
-
-
作者
胡礼湘
-
机构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
-
出处
《语文月刊》
2011年第1期11-11,共1页
-
文摘
《文史知识》2010年第10期刊登的《是殉国?还是求仙?》中有这么一句:“于是,黄周星的死震动了当时的遗民圈,尽管他死于七月,但五月五日追随屈原沉水而死的记载始终不绝如缕。”很明显,这里把“不绝如缕”当成了“连续不断”。
-
关键词
“不绝如缕”
《文史知识》
2010年
殉国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去蔽存真”的天道观
被引量:2
- 8
-
-
作者
吴励生
-
机构
冰心文学馆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出处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3,共8页
-
文摘
【主持人语】庄子殁,解庄者纷起。而自西晋玄学家郭象借注《庄子》而将名教融入其中以求儒道合一之后,按当代解庄者张远山的看法,本来就“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庄子的本义遂隐而不显,“老庄真道,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本命脉,此后不断受到庙堂打压,命悬一线”,不过仍“不绝如缕”,“西晋嵇阮遗风,秘传至东晋陶渊明。东晋陶渊明遗风,秘传至唐代李太白。
-
关键词
天道观
去蔽
《庄子》
“不绝如缕”
中华文化
陶渊明
主持人
西晋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词语误用四例
- 9
-
-
作者
邱文
-
机构
四川仪陇
-
出处
《语文知识》
2004年第3期25-25,共1页
-
文摘
1.《文汇报》2002年11月2日刊登了迟子健的《尼亚加拉的彩虹》一文。文中写道:“会议像海边的空气一样自由松散,我有充足的时间逛街,在运河畔晒太阳,看着黑色的松鼠在草坪上不绝如缕地跑来跑去。”查《中华成语大词典》,“不绝如缕”有三个义项:①比喻局面、形势非常危急;②形容声音幽微不绝;③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不能用它来表达松鼠很多并不断地在草坪上跑来跑去的意思。应删去。
-
关键词
词语误用
中学
语文
基础知识
“不绝如缕”
成语
“再接再励”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