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立”之间:钱锺书的“世界主义”文学观——《管锥篇》读札
1
作者 孙辰 《殷都学刊》 2023年第4期87-92,共6页
自2010年钱锺书第一次被评为“文学世界主义者”以来,国内关于钱锺书“世界性”的研究成果却仍然较为薄弱。本文拟聚焦于钱锺书的“世界主义”文学观,通过对《管锥篇》的重读,探究在社会主义文学造成“世界主义”断裂的特殊时期,钱锺书... 自2010年钱锺书第一次被评为“文学世界主义者”以来,国内关于钱锺书“世界性”的研究成果却仍然较为薄弱。本文拟聚焦于钱锺书的“世界主义”文学观,通过对《管锥篇》的重读,探究在社会主义文学造成“世界主义”断裂的特殊时期,钱锺书如何想象与重建20世纪“世界主义”中的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中的“世界主义”。钱锺书在《管锥篇》中破除了“夷夏之防”“中西对立”,将国家认同建构为文化认同、将个人身份体认转化为“华心”有无。在“破”与“立”之间,以共同“文心”为基础,建立包蕴人类普遍性情感的“世界主义”文学观,并试图以著述实践为中国文学与中国思想提供一种中西会通的文学研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世界主义”文学观 “文心”
下载PDF
关于“世界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四)
2
作者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10,共7页
关键词 “世界主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 国民性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及其价值
3
作者 张耀南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127-128,共2页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值得认真发掘。从原有的哲学格局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哲学 “世界主义” “区域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
下载PDF
清末民初“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音乐教育思潮研究
4
作者 蔡丽红 《教育科学文摘》 2014年第5期70-72,共3页
“国家主义”音乐教育思潮随着西方政治、文化、教育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源于18、19世纪的欧洲现代民族国家主义及其教育思想也传人中国,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影响颇大的有法国拉夏洛泰的《论国民教育》一书,认为“教育的中心目的... “国家主义”音乐教育思潮随着西方政治、文化、教育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源于18、19世纪的欧洲现代民族国家主义及其教育思想也传人中国,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影响颇大的有法国拉夏洛泰的《论国民教育》一书,认为“教育的中心目的是: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团结感和为国家尽忠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主义 教育思潮 “世界主义” 清末民初 音乐 西方政治 教育思想 现代民族
下载PDF
“世界主义”裂缝下的回归——施蛰存、川端康成创作的类同性研究
5
作者 杨燕翎 于京玉 《今古文创》 2021年第42期38-40,共3页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同属于中日两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在创作中他们一方面顺应着世界主义的大环境为作品倾注现代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保持着根植于本国文化土壤的初心,在外来文化的冲撞下极力挖掘本民族传统情趣,既做到了继承,又做到了...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同属于中日两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在创作中他们一方面顺应着世界主义的大环境为作品倾注现代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保持着根植于本国文化土壤的初心,在外来文化的冲撞下极力挖掘本民族传统情趣,既做到了继承,又做到了创新,从而在作品展现出相通的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新感觉派 施蛰存 川端康成
下载PDF
关于“世界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一)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3-19,共7页
关键词 “世界主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 人学思想 个性精神
下载PDF
“世界主义”,一种霸权话语?
7
作者 赵乔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3年第10期86-89,共4页
是否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价值?如果存在,是否可以据此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宽泛的道德判断标准?如果可以,在普世价值的指引下、在宽泛道德的规范下,能否超越民族国家,构建起国际交往的新秩序,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全人类利益最... 是否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价值?如果存在,是否可以据此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宽泛的道德判断标准?如果可以,在普世价值的指引下、在宽泛道德的规范下,能否超越民族国家,构建起国际交往的新秩序,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全人类利益最大化地实现?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世界主义者会一直点头称是。世界主义者不想组建统领全球的"世界政府",而是致力于将全人类塑造成"道德共同体",他们希冀通过道德的力量逐渐地改变世界。那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霸权话语 道德判断 普世价值 利益最大化 道德共同体 世界范围 民族国家
下载PDF
关于“世界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三)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2-28,共7页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世界主义” 个人主义 民族精神 周作人 “新村理想”
下载PDF
“世界主义”与“颜色革命”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兴唐 《红旗文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8-38,共1页
近年来,在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对“世界主义”的讨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作为学术问题讨论,见仁见智,无可非议。但把“世界主义”的帽子扣在我国独立自主对外政策的头上,把我国的国际新战略说成“具有世界主义情怀... 近年来,在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对“世界主义”的讨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作为学术问题讨论,见仁见智,无可非议。但把“世界主义”的帽子扣在我国独立自主对外政策的头上,把我国的国际新战略说成“具有世界主义情怀”和“世界主义思想”,就显得别有用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颜色革命” 问题讨论 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 学术界 反对者
原文传递
“世界主义”与“家园”认同——以海外华人作家林玉玲、李立扬的回忆录为例
10
作者 蒲若茜 张欣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69,共9页
"家园"认同是移民作家的核心关注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海外华人作家更倾向于"去根化"的世界建构表达出"处处无家处处家"的"世界主义"家园认同观。本文以林玉玲和李立扬两位海外华人作家的回... "家园"认同是移民作家的核心关注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海外华人作家更倾向于"去根化"的世界建构表达出"处处无家处处家"的"世界主义"家园认同观。本文以林玉玲和李立扬两位海外华人作家的回忆录为文本,探究他们在东西方多次迁徙中其族裔自我与家园及与世界的关系。这些华人作家的族裔情感始终处于"去根"与"失根"的矛盾之中。深究原因,其中既有族裔之"根"的牵绊,更有受限于"处处无界却无处不界"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语境。两位华人作家以文本互证的方式重启种族、国族与世界的协商共同指向"有根的世界主义",反映出在"普世化"的愿景中和"无根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主义"与"家园"认同的协同与共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玉玲 李立扬 “世界主义” “家园”认同
原文传递
国际新秩序构图——赫尔德的“世界主义民主”模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伟 《社会观察》 2004年第2期34-35,共2页
戴维·赫尔德是国际知名的政治学家,现为英国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华莱士讲座教授.他在政治理论、社会理论、民主理论和全球化研究方面造诣颇深,著述丰富,代表作有<民主的模式>、<政治理论与现代国家>、<民主与全球秩... 戴维·赫尔德是国际知名的政治学家,现为英国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华莱士讲座教授.他在政治理论、社会理论、民主理论和全球化研究方面造诣颇深,著述丰富,代表作有<民主的模式>、<政治理论与现代国家>、<民主与全球秩序>等.其中<民主与全球秩序>出版于1995年,赫尔德在该书中独具匠心地提出了"世界主义民主"的构想和理论."世界主义民主"是一个超出国家范围的国际化民主模式,是一个富有创见而又充满挑战的理论假说,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德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克劳斯·奥费认为,赫尔德架起了一座把国际关系研究与国家的、民主的理论连接起来的桥梁.他对"世界民主主义"大胆和有启发的规范性建构,勾画出了在一个由国家组成的全球社会的现实当中,民主的原则赖以持续下去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德 国际秩序 “世界主义民主” 全球化 国际关系 社团
下载PDF
“‘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无政府主义与钱玄同的激进主义语言观 被引量:7
12
作者 孟庆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46,共27页
本文以钱玄同为中心,讨论了无政府主义与近代以来语言文字改革理论的关系,称之为“激进主义语言观”,并通过考察两次“废除汉字、改用世界语(万国新语)”的历史论争,对文学革命论的语言意识形态根源进行了发掘。作者认为,世界语内在的... 本文以钱玄同为中心,讨论了无政府主义与近代以来语言文字改革理论的关系,称之为“激进主义语言观”,并通过考察两次“废除汉字、改用世界语(万国新语)”的历史论争,对文学革命论的语言意识形态根源进行了发掘。作者认为,世界语内在的“世界主义”理想以及无政府主义对世界语的注重,使启蒙主义者在接受世界语的同时也承继了它的空想主义精神。因此,就本质而言钱玄同的语言文字革命论属于“乌托邦的语言观”。尽管如此,它仍对现代汉语改革运动和文学革命产生了切实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政府主义 激进主义 语言观 钱玄同 “世界主义” 语言文字 世界 改革理论 意识形态 启蒙主义 促进作用 文学革命 改革运动 现代汉语 革命论 乌托邦 论争 接受
下载PDF
物质的遮蔽和反物质主义的“战争”——勒克莱齐奥《战争》评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卢志博 《新东方》 2009年第4期55-58,共4页
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1940-),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08年10月9日,勒克莱齐奥以其“世界主义”的全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发表的颁奖公告称,勒克莱齐奥标志... 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1940-),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08年10月9日,勒克莱齐奥以其“世界主义”的全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发表的颁奖公告称,勒克莱齐奥标志了文学的新开端,他的作品富有感性的沉醉,跳出主流文明的樊篱,对人性上下求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物质主义 诺贝尔文学奖 遮蔽 “世界主义” 著名作家 文学院 作品
下载PDF
人权哲学、世界主义与普遍主义——“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14
作者 陶林 彭立文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8-158,共1页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西南大学主办的“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5—16日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西南大学主办的“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5—16日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等3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8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西方政治哲学”这一主题下,与会代表围绕“人权”、“世界主义”、“普遍主义”等议题,从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哲学两个层面展开了气氛热烈、内容丰富的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政治哲学 全国学术研讨会 “世界主义” 人权哲学 普遍主义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 西南大学
原文传递
“改造联合”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倾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潘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55,共21页
本文认为,文学研究会除了秉承《新青年》的文学传统之外,其文学倾向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成立于1920年8月的“改造联合”团体的影响。这一团体不仅为文学研究会提供了主要的成员,同时也奠定了文学研究会“著作同业公会”式的社团组织形... 本文认为,文学研究会除了秉承《新青年》的文学传统之外,其文学倾向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成立于1920年8月的“改造联合”团体的影响。这一团体不仅为文学研究会提供了主要的成员,同时也奠定了文学研究会“著作同业公会”式的社团组织形式;并且,兴起于《新青年》而鼎盛于“改造联合”的“互助”实现“大同”的理想,不仅影响了文学研究会“爱”与“美”的文学创作,而且这种向往“大同”的“世界主义”思想倾向,也对文学研究会对于“为人生”与“为艺术”“两无所袒”的“兼容包并”式译介取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会 文学倾向 改造 《新青年》 “世界主义” “大同” “为人生” 文学传统
下载PDF
城市空间与现代性的"美学"转移——论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唯美-颓废文学的精神取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心源 《中文自学指导》 2005年第3期55-59,共5页
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唯美一颓废文人的写作中,启蒙化的“世界主义”观念与诉诸于感官层面的都市“当下性”呈现出互补和对立关系。启蒙话语中的现代性要求把个人和时代、未来相关联。上海唯美文人激进夸张的风格与此社会意识对他们... 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唯美一颓废文人的写作中,启蒙化的“世界主义”观念与诉诸于感官层面的都市“当下性”呈现出互补和对立关系。启蒙话语中的现代性要求把个人和时代、未来相关联。上海唯美文人激进夸张的风格与此社会意识对他们的刺激有关。然而,他们虽然接受历史大叙事的指引,却又不自觉地被城市霓虹的魅惑所吸引,在写作中出现了民族国家意识和通商口岸物质现实的交锋,使得他们虚化本土现代性的现实历史要求,促成了以民族现代化为核心的启蒙现代性向关注个人体验的“美学”现代性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30年代 城市空间 精神取向 颓废文学 唯美 上海 转移 美学 “世界主义” 启蒙现代性 民族现代化 对立关系 启蒙话语 社会意识 通商口岸 国家意识 个人体验 当下性 不自觉 写作 文人 历史 都市 风格 叙事 接受
下载PDF
“一带一路”的知识转向与西部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17
作者 陈文江 寇星亮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0-196,共7页
目前的"一带一路"研究并未真正地触及其知识内核。即对现有关于世界秩序的知识体系而言,"一带一路"意味了何种的知识取向和知识转向?而中国与西方已有的知识遗产——"天下主义"、"殖民主义的帝国主... 目前的"一带一路"研究并未真正地触及其知识内核。即对现有关于世界秩序的知识体系而言,"一带一路"意味了何种的知识取向和知识转向?而中国与西方已有的知识遗产——"天下主义"、"殖民主义的帝国主义秩序"——都存在着一定的"中心主义"思维,即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定义"和"规训"世界,从而局限于"中心—边缘"的陈旧模式。另外,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又是一种基于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而另一种知识遗产——"万隆精神"则强烈地表现出了一种"世界主义"的关怀,然而这种知识遗产在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市场体系中却又不可避免地失落了。"一带一路"战略则在知识层面上提出了一种转向的可能,即消弭原有世界体系中的"边缘"的"边缘性",以"时空重塑"为理论诉求,为超越以民族—国家为根基的世界体系,建立以社会层面的合作为基础的世界体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知识转向 “天下主义” “万隆精神” 世界体系 “世界主义”
下载PDF
中国人,应当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和理念——现代化为什么不应当是美国化
18
作者 耕夫 《南方国土资源》 2007年第1期4-7,共4页
关键词 中国人 文化符号 “世界主义” 美国化 现代化 应当 与国际接轨 知识精英
下载PDF
重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读郁建兴新著《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树广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5-117,共3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时代 国家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郁建兴 “世界主义” 全球资本主义 全球化进程
原文传递
“五四”启蒙文学的“人类主义”立场及其当代意义
20
作者 潘正文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1-154,共4页
关键词 启蒙文学 人类主义 “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中国新文学 “世界主义” “现代性” 个人化写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