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东北作家群”小说创作中的韩国形象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刘艳萍
-
机构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
出处
《东疆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54-60,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16ZDA189
+1 种基金
韩国学中核大学建设重大项目
项目编号:AKS-2015-OLU-2250001
-
文摘
中国"东北作家群"小说创作中的韩国形象包括风物描写和人物塑造两方面。前者涉及居所、牲畜、用品、衣着、语言等生活习俗,后者分为三类:令人憎恶的韩国人(金先生、金九东、金久如、朴斗寅、朴广元等);由衷赞美的韩国人(安娜、"他"、金盖、金福等);充满同情的韩国人(亚丽、"他"的母亲、韩国佃农等)。韩国形象既是东北地区韩国人生活图景真实客观的镜像,也反映了历史记忆的定式,更是东北作家创作审美理想的幻象。值得肯定的是,对韩国风物的细节描写和扩大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题材与表现范围,是东北作家创作的价值所在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小说创作
韩国形象
形象学
-
分类号
I246.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作家群”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白长青
-
机构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处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64-69,共6页
-
文摘
"东北作家群"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在文坛上崛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出现,掀开了中国抗战文学的新篇章。文章比较全面地概述了"东北作家群"的发展过程,以及它的主要作家及作品,分析了它的艺术特色及文学成就,指出它展示出中国人民在抗战到来时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人生价值观,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时代审美精神。
-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抗战文学
民族精神
艺术价值
-
Keywords
"Groups of Northeast Writers"
Chinese Anti- Japanese War literature
national spirit
artistic value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东北作家群”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姜蕾
李碧玉
刘迪
-
机构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理论界》
2021年第1期74-80,共7页
-
基金
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沦陷时期东北流亡文学英译研究”(L15BYY025)的研究成果。
-
文摘
"东北作家群"是东北沦陷时期最具光彩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东北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存在,他们的小说被学界誉为表现"民族乡土主义"的"怀乡文学"。"东北作家群"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的作家主要包括萧红、萧军和端木蕻良,国内外的译者主要包括葛浩文、伊文·金、戴乃迭、沙博理、茅国权、张培基和刘士聪等人,美国译者葛浩文和伊文·金以及美籍华裔译者茅国权等人的译文在英语世界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针对葛浩文翻译的萧红小说《呼兰河传》,对萧红其他作品和"东北作家群"其他作者的作品的英译研究,以及其他译者的译作研究十分有限。
-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东北文学
英语译介
对外传播
-
Keywords
Northeast Writers Group
Northeast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transmission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主体性与“东北女作家群”
- 4
-
-
作者
王春荣
-
机构
辽宁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121,共5页
-
文摘
如果将地域文学置于现代性语境中,就会发现,与"东北作家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东北女作家群"。提出"东北女作家群"这一文学史概念,意在以性别差异为基础,运用"女性中心批评"视角重建女性文学传统;以"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为轴心,阐发"东北女作家群"历史主体性、群体性的建构;以一以贯之的"草根情怀"和"底层叙事"的创作定位,概括其鲜明的东北地域特色,从而为地域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新语境、新维度。
-
关键词
“东北女作家群”
主体性
审美转换
底层叙事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的流亡乡愁
- 5
-
-
作者
冯波
-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关东学刊》
2016年第5期64-71,共8页
-
基金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乡愁想象与现代性"(2014229)
-
文摘
以抗战文学统摄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并不能完全阐释流派创作的复杂多元。因流亡而生发的乡愁是他们创作的共同情感倾向。在流亡造成的空间位移中,作家既往的故乡时空经验与现时的他乡经验产生碰撞,继而生成怀乡/厌乡的迥异情感;在流亡带来的语境变迁中,个人化的乡土情怀又难免集体话语的规约甚至束缚。于是诉诸文本的故乡想象势必在个人感受与集体经验之间调适,进而呈现为两相杂糅的"双语"形态。其本身的时效性、多义性正体现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艰难。
-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流亡
乡愁
“双语”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文学视阈下的长白山生态文化
- 6
-
-
作者
王学胜
-
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
出处
《东疆学刊》
CSSCI
2021年第2期34-38,共5页
-
基金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长白山文化在大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研办字〔2017〕4号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白山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9jd66。
-
文摘
长白山文学饱含敬畏自然、珍爱万物的生态意识,这在“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中比较明显。进入1980年代之后,长白山文学成为生态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白山诗人朱雷、南永前、朱聿和张咏霖的诗歌表现出对生命的呵护和对自然的膜拜;民间故事中传承着猎人与大自然的和解;胡冬林、王德忱和迟子建等人的文学作品,从对“平等对抗”的诗性言说,到对“母亲河”的追寻,都表现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平等意识、回归简朴、绿化精神等诸多生态文化因素。
-
关键词
长白山文学
长白山生态文化
生态
“东北作家群”
-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舒群抗战时期的小说
- 7
-
-
作者
于静
范庆超
-
机构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80-82,共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抗战时期满族文学的民族国家意识研究"(14CZW066)
-
文摘
舒群作为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发出了反帝抗战的文学强音,先后创作出《没有祖国的孩子》《沙漠中的火花》《蒙古之夜》《战地》《肖苓》等抗战小说。这些小说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抗战时期的现实生活,在充分的社会学描写基础上凸显了抗战主旨。舒群抗战时期的小说,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约、鲜活、明朗,这有利于抗战功利性表达的直接和高效实现。
-
关键词
舒群
抗战时期
“东北作家群”
小说
艺术风格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