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一间房间”到“两个世界”——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流变
1
作者 刘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6-90,共5页
1929年,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正式出版,此后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已经成为女性获得物质与精神独立的标志。这个房间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也是女性权利获得的历史证明;1985年,中国作家张抗抗在西柏林举行的妇女文学讨论会上,发表... 1929年,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正式出版,此后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已经成为女性获得物质与精神独立的标志。这个房间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也是女性权利获得的历史证明;1985年,中国作家张抗抗在西柏林举行的妇女文学讨论会上,发表了《我们需要两个世界》的主题演讲。对女性文学发展来说,女性不仅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来承载女性意识,也需要女性走出自己的房间,跨越性别的藩篱,去揭示和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迈向更广阔的世界。以此而言,她们不仅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也需要张开双臂去同时拥抱两个世界。从“一间房间”到“两个世界”两个极具标志性事件的转换,正可见证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间房间” “两个世界”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下载PDF
中国哲学之与“两个世界” 被引量:4
2
作者 金春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5-13,共9页
近年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并无哲学,中国哲学是“五四”以后在西学研究与裁剪中国思想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否定中国哲学的倾向有普遍性。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一书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其书把中西“哲学”彻底对立起来,中... 近年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并无哲学,中国哲学是“五四”以后在西学研究与裁剪中国思想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否定中国哲学的倾向有普遍性。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一书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其书把中西“哲学”彻底对立起来,中心是论证中国思想是“内在宇宙论”、“反向性思维”、无超越观念、无形上思想、无“两个世界”思想。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通过对孔子“天论”、老子“道”的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具体分析,指出“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道象帝之先,自古以固存,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太极”与阴阳不离不杂等命题,亦是“两个世界”的思想,只是讲法与西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论 宋明理学 “两个世界”思想
下载PDF
翻译的“两个世界”视角下中国传统色彩词英译研究——以《红楼梦》中含“青”色彩词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孙越川 管玲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40-42,共3页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倡导以翻译过程中的“两个世界”来研究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基于翻译过程中的“两个世界”理论,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为例,通过探究含“青”色彩词翻译中“两...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倡导以翻译过程中的“两个世界”来研究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基于翻译过程中的“两个世界”理论,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为例,通过探究含“青”色彩词翻译中“两个世界”是否成功再现,为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对比与翻译研究提供不同的思路,丰富其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的“两个世界” 《红楼梦》 色彩词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虚拟与现实:“两个世界”与同一道德人格
4
作者 何强 《保定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6-18,共3页
虚拟与现实虽然作为两个世界而存在,但生活在这两个世界中的主体——人是同一个。就这两个世界的道德关系而言,不是要建立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体系,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同一的道德人格。只有具备同一道德人格的人,才能在任何一个世界中... 虚拟与现实虽然作为两个世界而存在,但生活在这两个世界中的主体——人是同一个。就这两个世界的道德关系而言,不是要建立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体系,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同一的道德人格。只有具备同一道德人格的人,才能在任何一个世界中都表现出前后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道德情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世界” 网络道德 现实道德 道德人格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两个世界”视角下的典籍翻译挑战与回应——以《桃花源记》四译本为例
5
作者 刘英伦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5年第4期20-22,共3页
典籍翻译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找到共通点,最大限度传达原文本信息,又让译语读者易于接受是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近年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典籍翻译的研究与评价引入了"两个世界... 典籍翻译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找到共通点,最大限度传达原文本信息,又让译语读者易于接受是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近年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典籍翻译的研究与评价引入了"两个世界"这一新视角,强调译本对原文本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还原。但该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仍面临挑战,本文对《桃花源记》四个译本进行了研究,为回应这些挑战提供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翻译的“两个世界” 《桃花源记》译本研读
下载PDF
作为灵魂问题的理念学说--对于《理想国》“两个世界”论述的灵魂论考察
6
作者 汪力 《哲学门》 CSSCI 2014年第1期161-187,共27页
尽管《理想国》五卷到七卷谈论的哲人教育与第十卷涉及的诗人批判皆涉及“两个世界”之学说而展开,然而这两套论述间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前四部分意图指明这两套论述如何通过诉诸“哲人灵魂”之探讨而得以贯通,而五章到七部分则会指出... 尽管《理想国》五卷到七卷谈论的哲人教育与第十卷涉及的诗人批判皆涉及“两个世界”之学说而展开,然而这两套论述间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前四部分意图指明这两套论述如何通过诉诸“哲人灵魂”之探讨而得以贯通,而五章到七部分则会指出对于“两个世界”论述进行的灵魂论解读所依旧包含的疑难,以及这些疑难如何可能通过诉诸《蒂迈欧》得以某种程度的解答。本文意图表明,对《理想国》《蒂迈欧》之灵魂学说,特别是“哲人灵魂即正义灵魂”的深入考察,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个世界之分离与关联”这一柏拉图对话之核心问题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论 “两个世界”学说 哲人 正义
原文传递
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中“两个世界”的研究
7
作者 李星 《明日风尚》 2017年第20期284-284,共1页
本论文以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为研究对象,对'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羊をめぐる世界'进行研究。本文将针对村上春树是如何构建'两个世界',以及探寻它的价值和意义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两个世界” 现实世界 非现实世界
原文传递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两个世界”的研究
8
作者 李星 《明日风尚》 2017年第22期278-278,共1页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描绘了一个内心的困惑、孤独和忧愁的主人公初君,通过岛本来来游走于现实和虚幻的世界,最终回归现实的故事。本论文以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是如何构建'两个世界',以及探寻它...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描绘了一个内心的困惑、孤独和忧愁的主人公初君,通过岛本来来游走于现实和虚幻的世界,最终回归现实的故事。本论文以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是如何构建'两个世界',以及探寻它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世界” 现实世界 虚幻世界
原文传递
“两个世界悖论”破解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6
9
作者 郑江淮 钱贵明 《经济学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3,共9页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安全、区域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重难点入手,剖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不协调、不同步、不一致所导致的“两个世界悖论”,并对其概念、成...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安全、区域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重难点入手,剖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不协调、不同步、不一致所导致的“两个世界悖论”,并对其概念、成因进行了系统剖析。以此为基础,从制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及影响促成双链融合的创新平台的构建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负外部性影响。为了规避此负外部性,提出了以多元主体互动为目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以创新资源配置为抓手,推动多元创新环节有效融合;以制度政策互通为依托,攻克产业链关键环节关断供难题等突破路径,为“卡脖子”问题的早日攻克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世界悖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关键核心技术
原文传递
’2003“震颤’的背后
10
作者 Daniel Meilleur 张菡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9,共3页
加拿大“两个世界剧团”演出的多媒体剧《震颤》,是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获得圈内外人士好评最多的剧目之一。那么,在此剧令人炫目又令人沉思的“震颤”背后,又蕴含着一些怎样的故事和启示呢?以下,就是本刊记者张菡在该团结束这... 加拿大“两个世界剧团”演出的多媒体剧《震颤》,是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获得圈内外人士好评最多的剧目之一。那么,在此剧令人炫目又令人沉思的“震颤”背后,又蕴含着一些怎样的故事和启示呢?以下,就是本刊记者张菡在该团结束这次访沪演出之际,与其创始人、艺术总监DanielMeilleur先生的一次访谈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 加拿大 “两个世界剧团” 多媒体剧 《震颤》 上海国际艺术节 艺术总监 人物访谈Daniel Meilleur
下载PDF
“个人化叙事”与女性群体意识的拓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树明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62,共9页
关于"个人化叙事"的讨论,即使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极少看到其为女性群体叙事的方面。"个人的"与"集体的"关联从来没有成为争辩的话题。林白等人叙事的"个人化",其实带有浓烈的群体性及政治性,其... 关于"个人化叙事"的讨论,即使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极少看到其为女性群体叙事的方面。"个人的"与"集体的"关联从来没有成为争辩的话题。林白等人叙事的"个人化",其实带有浓烈的群体性及政治性,其所表现的"性",大多是被遮蔽的女性群体的"性别性",是对传统女性理论话语及文学呈现的反叛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叙事” “两个世界” 女性群体意识
原文传递
通史与断代史中的贝多芬——管窥并反思音乐史的研究与写作 被引量:2
12
作者 毛羽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33,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不同的通史与断代史著作中贝多芬内容的归纳,总结其各自的写作特征及不同类型音乐史研究的特点。文中探讨了七部音乐史著作中贝多芬内容的写作,总结了各自的写作布局、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对这些音乐史的写作模式进行了归类,... 本文通过对不同的通史与断代史著作中贝多芬内容的归纳,总结其各自的写作特征及不同类型音乐史研究的特点。文中探讨了七部音乐史著作中贝多芬内容的写作,总结了各自的写作布局、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对这些音乐史的写作模式进行了归类,对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探讨,最后从符号学与文本研究的角度对音乐史的研究与编纂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多芬 风格史 文化史 “两个世界” 结构史 符号学 文本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