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被引量:5
1
作者 刘骥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2-45,共4页
 《致橡树》隐含着"两棵树"的原型意象结构。这一意象结构在中国生成于《诗经》、《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妻》等文本中,在西方出现于《圣经》以及斯宾塞、布莱克等人的诗歌中,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含有"死亡———复...  《致橡树》隐含着"两棵树"的原型意象结构。这一意象结构在中国生成于《诗经》、《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妻》等文本中,在西方出现于《圣经》以及斯宾塞、布莱克等人的诗歌中,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含有"死亡———复活"意蕴;现代作家沈尹默的《月夜》与鲁迅的《秋夜》则赋予其个性独立的观念。舒婷在《致橡树》中最终完成了这一意象结构的置换变形:在意象构成上,用"木棉"与"橡树"置换原来较为模糊的"两棵树",使意象更为具体而富有张力;在象征蕴涵上,舍弃了原有的"死亡———复活"蕴涵,进而综合了中西文本中的爱情蕴涵与中国现代文本中的个性独立观念,并赋予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橡 新诗 艾青 原型 意象结构 置换变形 “两棵树”意象 女性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