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己”的诞生:严复对西方“个人”知识概念的译介
1
作者 欧梦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9,共13页
“个人”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符号,堪称转型时代的“关键词”。“小己”是严复用以表达近代西方“个人”(individual)概念的独创译词,首见于《群学肄言》,语出司马迁《史记》。严复的译名策略是“以儒释西”,“小己”的诞生体现... “个人”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符号,堪称转型时代的“关键词”。“小己”是严复用以表达近代西方“个人”(individual)概念的独创译词,首见于《群学肄言》,语出司马迁《史记》。严复的译名策略是“以儒释西”,“小己”的诞生体现出其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群己观”,他为西方中性的“个人”概念涂上一层儒家伦理色彩,将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演绎成赋予儒学价值的“群己观”,追求“群己平衡”。在近代本土化语境下,严复以“小己”为代表的传统文言语汇对译“individual”,努力调和西方“个人”观念与儒家伦理之间的矛盾,是“会通中西”翻译追求的充分反映,帮助西学“个人”概念完成在本土意义上的接引与转换,为推动近代中国学术话语建构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卓越贡献。面对外来语的冲击,严复苦心孤诣创制的“小己”仍有市场,近代报刊中有不少采用“小己”表示“个人”概念的用例,近代早期英华辞典也多收录“小己”一词,“小己”的传播图谱清晰可见,从历史容受视角可证其文化影响力。晚清中国用于翻译“individual”的译名从一开始就呈现了纷繁复杂的景象,如“人”“人人”“个人”“私”“己”“小己”“么匿”,等等,这些译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然竞争并存。梳理“个人”对译英文“individual”的历史演进轨迹,考察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个人”话语发展演进脉络时,应充分认识到严复“小己”的创译功不可没,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由此可进一步思考近代中国语境下西方“个人”概念的本土化译介,以及中国式个人话语的建构与中国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己” 严复 “个人”知识概念 译介
下载PDF
社会学的“个人”:意涵、问题及前景 被引量:5
2
作者 郑杭生 魏智慧 杨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7-153,共7页
社会学的"个人"是现代性过程催生的重大历史产物之一,这一过程赋予了"个人"独特的现代性意涵,也造就了"个人"所背负的沉重问题:背弃自然、背对历史、社会共同性的迷误,这些问题表现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 社会学的"个人"是现代性过程催生的重大历史产物之一,这一过程赋予了"个人"独特的现代性意涵,也造就了"个人"所背负的沉重问题:背弃自然、背对历史、社会共同性的迷误,这些问题表现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严重扭曲。在社会互构论看来,个人的现代性意涵对于破解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和深刻危机有着根本性意义。故须开辟现代性的新走向,以彻底变革人与自然的现有关系;拓展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视野,以理解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真实意义;阐析现代社会的共同性意涵,以重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的“个人” 现代性 社会互构论
下载PDF
“立人”与“兴国”:鲁迅早期“个人”观念的内在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汪卫东 王川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鲁迅在日本时期的文言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救亡主张,在"人类之能"、"神思"、"精神"、"意力"、"心声"、"内曜"、"白心"、"进化"等概念系统中,系统地表... 鲁迅在日本时期的文言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救亡主张,在"人类之能"、"神思"、"精神"、"意力"、"心声"、"内曜"、"白心"、"进化"等概念系统中,系统地表达了以"立人"为动机的"个人"观念,其"个人"以超越性"精神"为内涵,以落实于生命力的"意力"为根基,这一"个人"观念有着进化论与德国主观主义哲学的显著影响,同时又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在制约,使其"个人"想象是本然自足的。鲁迅将中国现代转型的问题意识深刻地推进到文明基础的"自我"——"个人"层面,形成一个深度视点,但是,本然自足的"个人"想象缺少超越性、普遍性的理性背景,不仅制约了其对西方资源背后理性主义传统的发现,也使其"立人"到"兴国"的设计存在难以解决的潜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立人 兴国 “个人”观念 国民性批判
下载PDF
“个人”、“精神”与“进化”: 鲁迅早期文言论文的三个关键观念 被引量:6
4
作者 汪卫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4-200,共17页
“个人”、“精神”与“进化”是鲁迅留日时期五篇文言论文的三个关键观念。鲁迅的人性进化论以意志为动力 ,以“精神”的进化为目标 ,以“个人”为单位 ;以“主观”和“意力”阐释的“精神” ,最终是以“个人”的人格承担下来 ;“个人... “个人”、“精神”与“进化”是鲁迅留日时期五篇文言论文的三个关键观念。鲁迅的人性进化论以意志为动力 ,以“精神”的进化为目标 ,以“个人”为单位 ;以“主观”和“意力”阐释的“精神” ,最终是以“个人”的人格承担下来 ;“个人”指向“天才”、“超人”和“英哲”的“个性”及其“精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精神” 鲁迅 论文 文言 早期 “个性” “超人” 进化论 意志 主观 价值
下载PDF
“寂漠”、“内曜”、“白心”“信仰”与“人性”:《破恶声论》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被引量:6
5
作者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3-29,共7页
关键词 《破恶声论》 “人性” “个人” 信仰 为政 天地 神气 行者
下载PDF
阿吉里斯如何看待“组织”与“个人”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吉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8-121,共4页
阿吉里斯的成名主题 在组织理论发展研究中,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但是,早期的组织理论专家,无一例外地关注组织,却忽略个人。直到1957年阿吉里斯出版《个性与组织》。在本书中,他语出惊人地宣布:正式组织同人性发... 阿吉里斯的成名主题 在组织理论发展研究中,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但是,早期的组织理论专家,无一例外地关注组织,却忽略个人。直到1957年阿吉里斯出版《个性与组织》。在本书中,他语出惊人地宣布:正式组织同人性发展背道而驰。由此,揭开了组织理论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 “个人” 人性发展 正式组织
下载PDF
“科学”与“精神”、“神思”、“道德”、“理想”和“圣觉”:《科学史教篇》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3,共4页
“科学”是西方近代文明的象征符号,“科学”及其实绩,是最引人注目的西方文明成就。《科学史教篇》以“科学史”为对象,而所重在“教”(科学发展史的教训)。该篇针对当时人们对科学的功利主义理解,通过追溯西方科学发展史,以昭... “科学”是西方近代文明的象征符号,“科学”及其实绩,是最引人注目的西方文明成就。《科学史教篇》以“科学史”为对象,而所重在“教”(科学发展史的教训)。该篇针对当时人们对科学的功利主义理解,通过追溯西方科学发展史,以昭示其“真谛”与“真源”。《科学史教篇》首先充分肯定科学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但作者同时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先后关系:“盖科学者,以其知识,历探自然见象之深微,久而得效,改革遂及于社会”,强调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的知识特性,而所谓“实益”,并非其直接之主观目的,实乃间接之客观后果,故称之为“骈生”。科学既然如此重要,鲁迅要问:何为科学?这一问题在鲁迅的历史主义眼光中,即科学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因而他开宗明义:“第相科学历来发达之绳迹”、“索其真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史教篇》 “精神” “神思” “个人” 科学发展史 道德 理想 西方文明
下载PDF
从“自我”到“个人”:鲁迅接受德国个人主义的传统思维结构 被引量:2
8
作者 汪卫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鲁迅1907、1908年的五篇文言论文,在"神思"、"精神"、"意力"、"心声"、"内曜"、"白心"等观念系统中提出了其早期的"个人"思想。从文本表述中可以看到,鲁迅的&qu... 鲁迅1907、1908年的五篇文言论文,在"神思"、"精神"、"意力"、"心声"、"内曜"、"白心"等观念系统中提出了其早期的"个人"思想。从文本表述中可以看到,鲁迅的"个人"言说一方面直接援引了来自"异域新宗"的西方思想,引人注目的是,他所征引的"个人"思想,都来自诸如施蒂纳、叔本华、尼采、果尔凯戈尔、易卜生等德国或德国文化圈的思想家,另一方面,他之转述所运用的语汇又大多取自周易、孔孟、老庄、佛教、陆王心学等传统符号资源。表象隐寓着深层的联系,深入鲁迅早期"个人"观念可以发现,正是传统思维结构的存在,决定了他对十九世纪末德国"极端之个人主义"的偏爱和吸取,通过中、德思想传统中文化"自我"的比较勘察,可以发现,青年鲁迅正是通过中国的"自我"接受了德国的"个人"。这一发现说明了:鲁迅反传统的"个人"观念的形成,却内在地受制于自己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日本时期的“个人”观念 德思想文化传统中的“自我” 德国“个人主义”
下载PDF
合作化小说“个人”故事的讲述及其问题——以马烽和《韩梅梅》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再兴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81-86,共6页
新中国教育部在1953~1954年进行了教育整顿,国家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动员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加入到正在蓬勃开展的互助合作运动中去,这批身处变化漩涡中心的农村毕业生们出现了"集体"和"个人"彼此相遇,并引发了两者之间关系的难... 新中国教育部在1953~1954年进行了教育整顿,国家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动员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加入到正在蓬勃开展的互助合作运动中去,这批身处变化漩涡中心的农村毕业生们出现了"集体"和"个人"彼此相遇,并引发了两者之间关系的难题。在1953年开始的严峻状况中,这一关系陷入了一种群体性的矛盾状态。出于复杂的原因,1954年马烽先生的小说《韩梅梅》,正是讲述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故事,但是它却呈现了多重隐晦与纠结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化小说 “集体”和“个人” 马烽 《韩梅梅》
下载PDF
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中的“个人”概念——兼评2002立法解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希善 《研究生法学》 2002年第4期99-107,共9页
“归个人使用”是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这一看似普通的用语从其产生之日起,无论在实务界,还是在刑法理论界,都存在极大的争议。在实务界,最高人民法院在先前关于挪用公款罪的几个司法解释基础上,于2001年9月18日通过《关于... “归个人使用”是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这一看似普通的用语从其产生之日起,无论在实务界,还是在刑法理论界,都存在极大的争议。在实务界,最高人民法院在先前关于挪用公款罪的几个司法解释基础上,于2001年9月18日通过《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用公款罪 刑法 中国 “归个人使用” “个人” 立法解释
下载PDF
“个人”的理念与“自我”的意识——留日中国学人的关键词
11
作者 李怡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3-79,共7页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加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这是当前学术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如何清理、分析和估价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一系列基本概念与术语则可以说是这一理论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对自己的理论的骨架...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加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这是当前学术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如何清理、分析和估价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一系列基本概念与术语则可以说是这一理论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对自己的理论的骨架与元素——概念体系作出新的审视与考察,才能够有效地说明我们已经走过的批评之路究竟是什么,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成就与问题,而这些概念体系所构成的理论大厦又在何种意义上是可靠的,在何种意义上又充满了锈迹甚至裂隙?总之,一个经过检查了的过去才是通向未来的坚实的基础。本期刊发的这一组笔谈是李怡教授目前正在发起的学术重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参与这一系列讨论的还有国内其他的学术刊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 概念 “个人” 关键词 中国学 意识 学术刊物 学术界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个人”观及其现实意义
12
作者 王俊骏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5期12-14,共3页
以马克思主义原著为基础,以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重新审视、理解和分析马克思的"个人"观,对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反对个人主义倾向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个人”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也许你还不知道,你已上了“黑名单”——“个人信用不良记录”并非全是“个人”的错
13
作者 宋雪莲 赵远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第20期34-35,共2页
在北京工作的王女士最近遇到了烦心事—她在回老家哈尔滨建行办理住房贷款结清手续的时候,意外发现自己已经逾期还款12次。据当时建行的值班经理告诉她,这样的逾期次数足以影响她今后的再贷款,甚至出国。
关键词 “个人” 不良记录 个人信用 名单 住房贷款 哈尔滨 再贷款 建行
下载PDF
合作化小说“个人”故事的讲述及其问题——以马烽和《韩梅梅》为例
14
作者 王再兴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96-99,共4页
"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农村小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症结。由于前合作化时代并无"集体",两者的关系除了在利益层面的起源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知识层面上的缘起。这预示着后来社会主义农村... "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农村小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症结。由于前合作化时代并无"集体",两者的关系除了在利益层面的起源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知识层面上的缘起。这预示着后来社会主义农村小说对于集体和个人话题的某种叙述范式。新中国教育部1953-1954年的教育整顿,造成了在个人认知的层面"集体"和"个人"的相遇,并引发了两者之间关系的难题。由此,"个人"的故事如何被讲述,将不仅仅与历史有关,同时也关乎文学自身。1954年马烽先生的小说《韩梅梅》,正是讲述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故事,但是在历史化的视野上,它却呈现了多重隐晦与纠结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化小说 “集体” “个人” 个人主义 讲述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下载PDF
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由《湄公河行动》的突破谈起
15
作者 郝朝帅 《艺苑》 2017年第3期11-13,共3页
《湄公河行动》的良好口碑,更多来自于影片对于"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全新表述,即国家为了保护国民而全力付出。这种表述策略突破了更多强调个人为国家做奉献的"主旋律"传统。而通过与另外两部相关文本《... 《湄公河行动》的良好口碑,更多来自于影片对于"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全新表述,即国家为了保护国民而全力付出。这种表述策略突破了更多强调个人为国家做奉献的"主旋律"传统。而通过与另外两部相关文本《集结号》和《十月围城》的比较,在"国家认同"的理论视野中能够将这一讨论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湄公河行动》 “个人” “国家” “国家认同”
下载PDF
关注现实的“个人”:以人为本的本质诉求——汶川地震后的理性审思
16
作者 李正义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6,共2页
"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进程只有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才能发生和完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归。中国的抗震救灾正是党和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展现,关注现实的"个人"是抗震救灾对... "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进程只有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才能发生和完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归。中国的抗震救灾正是党和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展现,关注现实的"个人"是抗震救灾对"以人为本"历史实践的崭新诠释。同时,在抗震救灾中,还要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野去关注现实的"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以人为本 理性审思
下载PDF
现代散文理论话语中的“个人”与“社会”
17
作者 王炳中 《海峡人文学刊》 2022年第3期69-76,157,共9页
在现代散文理论话语里,“个人”与“社会”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审美范畴,构成了散文个性观念的一体两面。理论界之所以将两者勾连在一起,既缘于时代精神的感召,也在于它们各自内涵指涉的不可分割性。对于散文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现代散文理论话语里,“个人”与“社会”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审美范畴,构成了散文个性观念的一体两面。理论界之所以将两者勾连在一起,既缘于时代精神的感召,也在于它们各自内涵指涉的不可分割性。对于散文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时的理论界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言说:扩大散文的题材,从个人的身边琐事到宏大的社会时务,皆可取材;解放散文的思想内容,以个人视角能动反映广泛的社会人生,有思想的光芒和智性的魅力;推崇深受作者人格精神涵养又具有穿透现实社会能力的艺术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散文理论 “个人” “社会”
下载PDF
当个人不仅仅是“个人”
18
作者 杨晓帆 《社会观察》 2011年第11期26-27,共2页
必须把具体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性的总体话题关联起来,才能使个体真正实现政治化,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10月5日下午3点,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门口人头攒动,远远就能看到一个纸扎人偶,西装革履却面目狰狞,被红漆在脸上写满了"贪婪"... 必须把具体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性的总体话题关联起来,才能使个体真正实现政治化,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10月5日下午3点,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门口人头攒动,远远就能看到一个纸扎人偶,西装革履却面目狰狞,被红漆在脸上写满了"贪婪"、"剥削"之类的罪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政治生活 大学校园 哥伦比亚 社会性 政治化 罪行
下载PDF
“个人”“团队”共促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笑梅 夏承恩 《教师》 2018年第18期12-13,共2页
为更好地促进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等方法,从制约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发展因素、促进校园可持续性发展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制约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发展因素包含了"个人""团队",在这两个方面,"个人... 为更好地促进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等方法,从制约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发展因素、促进校园可持续性发展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制约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发展因素包含了"个人""团队",在这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应提高自身认识,发挥主体作用;"团队"因素需明确实践方向,建立管理团队;"个人""团队"因素两者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发挥自身最大优势,共促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足球 可持续发展 “个人”因素 “团队”因素
下载PDF
从新闻报道看东西方“个人”地位的差异
20
作者 殷宝刚 李莎 《青年记者》 2007年第18期30-30,共1页
新闻报道不仅是在传播新闻,而且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也承担着传播本国文化的使命。我们对东西方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能够看出东西方在新闻观念、思维方式和表现风格上的差异,这是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新闻报道 东西方 “个人” 文化差异 新闻观念 表现风格 思维方式 播新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