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桐城派的经世致用与“中体西用”论 被引量:3
1
作者 汤奇学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6-76,共1页
桐城派的经世致用与“中体西用”论汤奇学桐城派是有清一代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但是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派别,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流派。他们主张“文以载道”,在文和道之间,他们更重视道,“文章之事,学问中之小者”。其所谓道... 桐城派的经世致用与“中体西用”论汤奇学桐城派是有清一代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但是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派别,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流派。他们主张“文以载道”,在文和道之间,他们更重视道,“文章之事,学问中之小者”。其所谓道,是孔、孟、程、朱之道,桐城派要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世致用思想 桐城派 “中体西用”论 曾国藩 方东树 文学派别 社会危机 文字狱 戴名世 李鸿章
下载PDF
关于“中体西用”论失败原因及其教训的系统论思考——适逢戊戌变法一百周年有感 被引量:1
2
作者 钱兆华 《系统科学学报》 1998年第3期86-89,94,共5页
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两次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运动都失败了.事隔一百年后,用系统论的现点对这两次改革运动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同时指出,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亦不无... 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两次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运动都失败了.事隔一百年后,用系统论的现点对这两次改革运动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同时指出,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亦不无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系统 社会子系统 系统论 “中体西用”论 改革
下载PDF
20世纪的“中体西用”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曾维伦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1-4,19,共5页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 ,以王新命为代表的中国本位文化派 ,以贺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的新儒家以及 50年代以后的港台新儒家 ,他们的文化主张 ,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中体西用”论 ,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本文认为 ,这些文化主...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 ,以王新命为代表的中国本位文化派 ,以贺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的新儒家以及 50年代以后的港台新儒家 ,他们的文化主张 ,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中体西用”论 ,甚至反对“中体西用”论。但本文认为 ,这些文化主张无论在方法论上 ,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中体西用”的模式 ,相反却是“中体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文化主张 “中体西用
全文增补中
晚清“中体西用”育人模式中现代美育观的发轫研究
4
作者 周轶凡 《美育学刊》 2023年第5期41-46,共6页
当代中国的美育观念并非原生于中国学界,它发轫于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建设的早期发展阶段,在中国传统文教观念与乐教思想的现代转语中,在适应新的教育体系和接续民族艺术精神的化合中,逐渐被赋义充盈起来。在西学之风较盛的清末民初... 当代中国的美育观念并非原生于中国学界,它发轫于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建设的早期发展阶段,在中国传统文教观念与乐教思想的现代转语中,在适应新的教育体系和接续民族艺术精神的化合中,逐渐被赋义充盈起来。在西学之风较盛的清末民初,学校的学科教育为美育落地提供了土壤。民国初期,具有西学视野的知识分子继续深化调和中西两种教育资源,艺术教育成为中西教育理念相遇时接续民族艺术精神的阵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成为现当代美育的思想基石。在现代学校教育的框架内,艺术教育最终作为有效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被确定在学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教育体制 现代化 教育宗旨 话语转换
下载PDF
“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42
5
作者 丁伟志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1-118,共18页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中体西用”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演进过程作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中体西用”虽以“中学为体”,但其着重点在提倡“西用”,确认西学辅助作用之价值,强调引进西学的必要。随着洋务运...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中体西用”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演进过程作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中体西用”虽以“中学为体”,但其着重点在提倡“西用”,确认西学辅助作用之价值,强调引进西学的必要。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体西用”文化观论式的内容也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学的内含越来越小,西学的范围则日益扩大,层次日益深入。到19世纪80—90年代,当洋务派中的激进分子提出仿照西法进行政教法度的全面改革的要求,西学的扩充达到这种理论形式难以容纳的地步,“中体西用”论便渐渐变成了妨碍着从“大本大原”处学习西学的羁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论 文化观 中学与西学 洋务运动时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洋务派 中西文化 郑观应 郭嵩焘 “西学中源”说
原文传递
“中体西用”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 被引量:19
6
作者 丁伟志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37-154,共18页
甲午战争的惨重失败,引起举国上下的震惊与悲愤。如何从亡国灭种的险恶前景中解脱出来,已成为朝野上下一切有识之士所共虑的迫切课题。一场以救亡保国为宗旨的维新变法运动终于兴起,并异常迅速地形成高潮。与这场政治运动相适应,一场为... 甲午战争的惨重失败,引起举国上下的震惊与悲愤。如何从亡国灭种的险恶前景中解脱出来,已成为朝野上下一切有识之士所共虑的迫切课题。一场以救亡保国为宗旨的维新变法运动终于兴起,并异常迅速地形成高潮。与这场政治运动相适应,一场为维新变法寻求学理根据和指导思想的新型文化运动,也以狂飙之势,席卷中国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论 张之洞 文化观念 《劝学篇》 洋务派 中西文化 西学 维新派 康有为 变法改制
原文传递
再论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何继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中体西用”论 洋务派 西学为用 洋务思想家 “中学为体 早期维新思想 向西方学习 封建主义意识形态 思想理论 中法战争
下载PDF
重审中体西用说
8
作者 昌切 《新东方》 1995年第5期49-55,共7页
19世纪40至90年代十分流行的“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影响并推动了中国第一度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外沿部分的变革。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文化观存在的合理性及悖谬之处进行重审。
关键词 “中体西用”论 郑观应 理论预设 康有为 制度文化 张之洞 梁启超 西学 普遍人性 种族差异
下载PDF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比较申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翔海 刘岳兵 《河北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45-50,共6页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比较申论李翔海刘岳兵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中体西用”作为一种颇有特色的思想纲领,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无独有偶,在日本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和魂洋才”也曾经成为思想的主导。作...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比较申论李翔海刘岳兵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中体西用”作为一种颇有特色的思想纲领,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无独有偶,在日本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和魂洋才”也曾经成为思想的主导。作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和魂洋才” 日本文化 民族文化 西方文化 比较研究 中国文化
下载PDF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说“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被引量:11
10
作者 武安隆 《日本研究》 CSSCI 1995年第1期61-66,共6页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说“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安隆在论及日本与外来文化时,常常会谈到“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这样两个口头语。它们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归纳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说“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安隆在论及日本与外来文化时,常常会谈到“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这样两个口头语。它们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归纳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模式,颇应重视和研究。笔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魂洋才” “和魂汉才” “中体西用”论 西方文化 大和魂 西洋艺术 日本古典文学 “才” 政治制度 伦常名教
下载PDF
全面评价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 被引量:5
11
作者 戚其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8-103,共6页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张之洞 梁启超 维新派 《劝学篇》 中学与西学 全面评价 康有为 《饮冰室合集》 文化观
下载PDF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苏中立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38-43,共6页
19世纪60年代,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以“和魂洋才”作为处理日西文化关系的总原则,二者极其相似,但其效果却大不一样。本文拟就... 19世纪60年代,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以“和魂洋才”作为处理日西文化关系的总原则,二者极其相似,但其效果却大不一样。本文拟就两者的文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其中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魂洋才” “中体西用 学习西方 日本 近代化运动 中日两国 张树声 郑观应 洋务运动 西洋艺术
下载PDF
洋务派、维新派中体西用的思维结构(续)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小朝 林春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36,共4页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以洋务派、维新派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官僚和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反映,历史现实规定性和思想文化制约性确定了他们的思维结构。一百年前的“中体西用”虽已飘逝,但它在历史幽深处的回音仍值得我们聆听。
关键词 洋务派 维新派 “中体西用 思维结构 官僚 知识分子 思想文化
下载PDF
中国近代“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的内涵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严加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179-183,共5页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发展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内涵认识的深化,以及中国近代文化教育“采西学”内容的拓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采西学” 文化教育思想 内涵发展历史价值 文化教育 中国近代 教育思想 历史价值 内涵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从“中体西用”到“中西合用”─—晚清统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的变迁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士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6-61,共6页
从“中体西用”到“中西合用”─—晚清统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的变迁黄士芳近代中国是一个嬗变激烈的过渡性社会。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打开了紧锁多年的封建主义大门,中国始从迷顿状态中走出中世纪,继而踏上蹒跚的近... 从“中体西用”到“中西合用”─—晚清统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的变迁黄士芳近代中国是一个嬗变激烈的过渡性社会。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打开了紧锁多年的封建主义大门,中国始从迷顿状态中走出中世纪,继而踏上蹒跚的近代化道路。综观晚清的最后几十年的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中西合用 统治阶级 西方思想 洋务运动 洋务派 学习西方 清政府 张之洞 戊戌变法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中之晚清“西学中源”与“中体西用”文化观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锦銮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99,共5页
"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是盛行于晚清思想界两种影响较大的中西文化观。这两种文化观产生的背景、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式方法、思想特色、客观历史作用等方面存在一致性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 "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是盛行于晚清思想界两种影响较大的中西文化观。这两种文化观产生的背景、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式方法、思想特色、客观历史作用等方面存在一致性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这两种文化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中体西用 晚清 中西文化观
下载PDF
“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再审视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永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3期107-111,共5页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它折中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契合。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但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中...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它折中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契合。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但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加深,"中体西用"思想的价值逐渐凸显,为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尊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鉴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近代 洋务运动 价值
下载PDF
论“中体西用”模式的重估与重构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力之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2,共11页
当下中国,坚守本土立场不动摇,继续向世界开放,以文明模式论之,“中体西用”概念最为贴切。有必要对“中体西用”模式进行重估与重构。鸦片战争后提出“中体西用”,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法沿保守主义、孤立主义之路径运行了,高纯度... 当下中国,坚守本土立场不动摇,继续向世界开放,以文明模式论之,“中体西用”概念最为贴切。有必要对“中体西用”模式进行重估与重构。鸦片战争后提出“中体西用”,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法沿保守主义、孤立主义之路径运行了,高纯度的中国话语模式已经发生动摇,标志了中国认知的进步。但是,未能发生自我革命的“中学为体”本质上还是保守主义的,不能拯救国家。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自我革命,既冲垮了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势力,也冲击了“中体西用”的折衷主义思路。至20世纪后期,学界发现“中体西用”并未死去,中国话语体系中依然活跃着“中体西用”的“影子”。“中体西用”模式为什么时沉时浮?因为此一模式与20世纪中国的变革之间存在复杂关系,揭示这种复杂关系,也就是对其进行重估。否定“中学为体”,容易陷入“全盘西化”,事实上不可行。如何对“中学”进行重构?“中学”纵然为体,仍需自我革命。如不能对传统文化继续进行自我批判,便无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对“西用”进行重构?“西学”固然为“用”,但不可倒退为单纯的器物之用。中国必须继续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全盘西化” 文明模式 重估与重构
下载PDF
“中体西用”的当代阐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力之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11-18,共8页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前景出现了模糊性。中国不可能克隆西方式的发达社会是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特殊性。解决的思路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对“中体西用”作出当代阐释———面对人类文明的可能性危机,以及西方文化的内部衰落...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前景出现了模糊性。中国不可能克隆西方式的发达社会是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特殊性。解决的思路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对“中体西用”作出当代阐释———面对人类文明的可能性危机,以及西方文化的内部衰落,只有“中体西用”模式才能提供走出危机的路径。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体西用”的当代阐释之当代性基础。这种理念能够赋予“小康社会”和“中等发达国家”目标以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前景 “中体西用”之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西方文化关系模式研究
下载PDF
“中体西用”:清末民国书籍设计观念的转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顺兴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112,共8页
作为清末知识精英重要的思想观念,"中体西用"有着西学启蒙、自强图存的深远影响,直至民国,这一观念依旧余风犹存。据此,"中体西用"对清末民国书籍设计观念的转向,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引... 作为清末知识精英重要的思想观念,"中体西用"有着西学启蒙、自强图存的深远影响,直至民国,这一观念依旧余风犹存。据此,"中体西用"对清末民国书籍设计观念的转向,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引动线装书向洋装书的形制转化;二是促使线装书的"素封面"转为图像化封面;三是引导洋装书封面设计逐渐形成"西式结构,中西元素"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得以欧洲形制为标准的洋装书设计,成为中国现代书籍构形的主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清末民初 书籍形制 设计观念转向 封面图像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