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中和之美”在制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薛丹萍 田宝华 《化纤与纺织技术》 CAS 2023年第10期182-184,共3页
儒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儒家“中和之美”讲的是不偏不倚的适度之美,是刚柔相济的平衡之美,是温柔敦厚的含蓄之美。文章以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中... 儒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儒家“中和之美”讲的是不偏不倚的适度之美,是刚柔相济的平衡之美,是温柔敦厚的含蓄之美。文章以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探究儒家“中和之美”在制服设计中的应用。以儒家“中和之美”思想的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制服设计的结构、色彩、材质等方面研究,运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归纳和总结儒家“中和之美”在制服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制服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学思想 “中和之美” 制服设计
下载PDF
从中国古典戏曲看“中和之美”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奕祯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共3页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之树上的丰硕果实,是意格独出的戏剧文化样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情趣。“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通过古典戏曲这一艺术样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中国戏曲自形成之日起,便置...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之树上的丰硕果实,是意格独出的戏剧文化样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情趣。“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通过古典戏曲这一艺术样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中国戏曲自形成之日起,便置于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之下,使中国戏曲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曲 “中和之美” 学思想 艺术样式 中国戏曲 中华文化 戏曲艺术 戏剧文化
下载PDF
浅析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
3
作者 张静 赵伯飞 《经济师》 2017年第3期47-49,共3页
中国吉祥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反映,其"中和之美"在我国有着独特的艺术地位,同时又有着广泛的影响。文章对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的美学特征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吉祥文化的... 中国吉祥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反映,其"中和之美"在我国有着独特的艺术地位,同时又有着广泛的影响。文章对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的美学特征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渗透出的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成为我们认知中华民族的情感、信念、哲思、习俗、灵性、品行、审美、群体共识的有效途径;指出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是一种在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在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在中国吉祥文化的"中和之美"中,都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吉祥文化 “中和之美” 生命
下载PDF
论幼儿音乐教育的“中和之美”
4
作者 罗岚 《今日教育(当代幼教)》 2006年第6期47-48,共2页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美学理论,它始终追求的对象是对于人来说的最为和谐状态与“最高价值。”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辩证的和谐关系。而这也是许多思想家渴望的美学境界。从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美学理论,它始终追求的对象是对于人来说的最为和谐状态与“最高价值。”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辩证的和谐关系。而这也是许多思想家渴望的美学境界。从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到老子所说的“音声相和”——音与声的美丑相互对立与协和,再到《乐记》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是“中和之美”思想精髓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音乐教育 幼儿 “尽善尽美” 和谐关系 学理论 中国古代 最高价值 学境界 相互结合
下载PDF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冬瑜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26-28,共3页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长期被局限于儒家美学理论领域中,带着深厚的道德理性色彩,强调雅正之美。本文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对"中和之美"重新解读,恢复其完整的美学内涵。"中和之美"包含中国...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长期被局限于儒家美学理论领域中,带着深厚的道德理性色彩,强调雅正之美。本文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对"中和之美"重新解读,恢复其完整的美学内涵。"中和之美"包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轫,其大道本源性的思维模式和对待自然的审美化态度,具有现代意义,在实现古典美学形态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资源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生态智慧 大道本源性 自然审
下载PDF
中国古典舞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青 《艺海》 2012年第5期126-127,共2页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灵魂与核心。它的情态和异趣在审美过程之初便初露端倪。中国古典舞讲究"和",许多作品的表现形式上都体现出"中和"的古典传统美感。它并非表面层次上的技术技巧。
关键词 “中和之美” 中国古典舞 中国传统 过程 古典传统
下载PDF
基于“中和之美”审美意趣的京剧三维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泾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12期120-123,共4页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京剧的很多剧目中都体现了中正平和的理念,传达和谐、平衡的追求,承载了“中和之美”审美意趣与文化内涵的京剧三维数字文创产品或对文化自信产生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中和之美” 设计 三维 京剧 数字文创产品
下载PDF
试论“中和之美”与“阴柔之美”
8
作者 庄煦 《理论与创作》 2003年第5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文学艺术 “中和之美” “阴柔之美 孔子 文艺学思想 老子 文学思想
下载PDF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中和之美”——以《天水碧》和《艳》为探究对象
9
作者 梁梁 《黄河之声》 2022年第24期58-61,共4页
本文以探究中国风歌曲为主导主题,以《天水碧》和《艳》两首歌曲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演唱、五声性、歌词创作、旋律创作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究,致力以立体的角度对这两首歌的“中和之美”进行探究。《天水碧》是由笔者亲自参与了创作、演... 本文以探究中国风歌曲为主导主题,以《天水碧》和《艳》两首歌曲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演唱、五声性、歌词创作、旋律创作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究,致力以立体的角度对这两首歌的“中和之美”进行探究。《天水碧》是由笔者亲自参与了创作、演唱、制作等环节,所以对这首乐曲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从而在本文中做较为详细的解读与探索。除了从旋律、演唱等方面,笔者也从纵向构架方面探讨了《艳》这首歌曲的配器及音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演唱 歌词 旋律
下载PDF
麝月的“中和”之美
10
作者 梁丽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0-93,共4页
“中和”之美,是一种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哲学范畴,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红楼梦》中,麝月是一个极易被忽视但却有着重要作用的角色。在人物形象上,麝月兼袭人、晴雯之美;在小说结构上,麝月的“兼美”又与秦可卿的“兼美”相呼应... “中和”之美,是一种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哲学范畴,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红楼梦》中,麝月是一个极易被忽视但却有着重要作用的角色。在人物形象上,麝月兼袭人、晴雯之美;在小说结构上,麝月的“兼美”又与秦可卿的“兼美”相呼应,暗示小说结局的悲剧性。通过运用儒家“中和”思想对麝月的行为处事、性格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好把握麝月的人物形象和她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月 “中和之美 生存定位 处世之道
下载PDF
论苏童短篇小说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7
11
作者 洪治纲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7-141,共5页
苏童的短篇小说虽然从不回避各种尖锐的人性冲突,也不掩饰各种生存的无奈和伤痛,但始终饱浸在一种"温柔敦厚"的伦理情感中,彰显着人性关怀和道德关怀的价值取向,从而呈现出鲜明的"中和之美"。这种审美追求体现在叙... 苏童的短篇小说虽然从不回避各种尖锐的人性冲突,也不掩饰各种生存的无奈和伤痛,但始终饱浸在一种"温柔敦厚"的伦理情感中,彰显着人性关怀和道德关怀的价值取向,从而呈现出鲜明的"中和之美"。这种审美追求体现在叙事策略上,便是他对各种复杂的、对立性叙事元素的辩证处理,使之在短篇叙事中达成和谐的统一。在语言上,苏童更是追求一种女性化、诗意化和信息的高密度性,显得中正柔和、精致舒缓,也同样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艺术格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短篇小说 苏童 “温柔敦厚” 叙事策略 人性冲突 道德关怀 人性关怀
原文传递
中和之美:作为一种语言结构意义分析之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玉水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3期69-71,共3页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命题 ,本文通过对“中和”二字之语言、语境意义及语言结构的谨慎考释 ,对“中和之美”提出质疑。倚藉“中”的工具理性意义与“和”的价值理性意义分析 ,求证“中和之美”之“中”的谓词性意义 ;再次探讨...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命题 ,本文通过对“中和”二字之语言、语境意义及语言结构的谨慎考释 ,对“中和之美”提出质疑。倚藉“中”的工具理性意义与“和”的价值理性意义分析 ,求证“中和之美”之“中”的谓词性意义 ;再次探讨“中和之美”,对“中和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命题 “中和之美” 语言结构 '中' 工具理性 '和' 价值理性
下载PDF
节奏表述与“中和之美”--剖析“国片复兴”运动下的朱石麟创作特点
13
作者 许海燕 《电影新作》 2015年第3期83-87,共5页
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以联华影业公司为首的电影公司纷纷发起的拯救中国电影的"国片复兴运动"。在运动的号召下,朱石麟作为联华影业的代表,在30年代拍出《恋爱与义务》、《慈母曲》等许多优秀作品,由于众多作... 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以联华影业公司为首的电影公司纷纷发起的拯救中国电影的"国片复兴运动"。在运动的号召下,朱石麟作为联华影业的代表,在30年代拍出《恋爱与义务》、《慈母曲》等许多优秀作品,由于众多作品在战火中遗失,本文将从以上两部现存影片入手,剖析"国片复兴运动"下的朱石麟电影的节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片复兴运动” “中和之美” 电影节奏 《慈母曲》 《恋爱与义务》
原文传递
中和之美 明德之体——浅谈中国画的文化成因和社会价值
14
作者 何士扬 《中国花鸟画》 2009年第1期81-83,共3页
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又说:“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漫漫形成,非从他受。”中国画独受中国文化滋养,融合了其诸多的文化精华,是“中和之美”的艺术载体。它由中国社会文化培植而成,传承了“中和之美”的... 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又说:“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漫漫形成,非从他受。”中国画独受中国文化滋养,融合了其诸多的文化精华,是“中和之美”的艺术载体。它由中国社会文化培植而成,传承了“中和之美”的艺术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而今,当我们面对全面西方化、逐物化的世界时,中国画秉持的中国文化价值,对内可陶养国人的情操,矫正时下审美价值的混乱对外可彰显其“中和之美”的文化价值,成为中国文化“明明德于天下”(见《大学》)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文化成因 中国画 社会价值 明德 中国文化 艺术载体 文化价值
下载PDF
先秦儒家文艺观中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5
15
作者 倪素平 《阴山学刊》 1996年第1期32-36,共5页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最早见于先秦儒家的有关论述,它倡导人们为人处事恰如其分,节制感情,强调事物的和谐。这一文艺思想一方面打上了时代烙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这种讲究适中、均衡...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最早见于先秦儒家的有关论述,它倡导人们为人处事恰如其分,节制感情,强调事物的和谐。这一文艺思想一方面打上了时代烙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这种讲究适中、均衡的"中和之美",给后世的文艺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文艺理论思想 文艺观 和谐 功利性 感情节制 先秦
下载PDF
从《梅兰霓裳》谈梅派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7
16
作者 梅葆玖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131,共3页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朋友们:我年近八旬,第一次来我国戏曲的最高学府参加有关我父亲梅兰芳艺术的研讨会,我代表梅氏家族深深感谢学院领导能够把研究工作和演员、和舞台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今天让我特别欣慰的是,在学院领导高...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朋友们:我年近八旬,第一次来我国戏曲的最高学府参加有关我父亲梅兰芳艺术的研讨会,我代表梅氏家族深深感谢学院领导能够把研究工作和演员、和舞台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今天让我特别欣慰的是,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和实干下,从今天晚上开始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我自己也参与教学、为期三年、融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极富时代感的《梅兰霓裳》教学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梅派 理论联系实际 参与教学 四位一体 教学演出 梅兰芳 时代感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美学史的主旨“中和之美”与“生生之美”
17
《美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9-109,共1页
曾繁仁在《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中指出,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认识论美学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是不同的,它是一种以“中和”与“生生”为主要线索的生态的、生命的美学。这种美学的旨归是为人提供一个宏观的美好家园,人... 曾繁仁在《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中指出,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认识论美学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是不同的,它是一种以“中和”与“生生”为主要线索的生态的、生命的美学。这种美学的旨归是为人提供一个宏观的美好家园,人的“诗意栖居”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 古代学史 “中和之美” 生态存在论 认识论 自然之美 学视野 感性认识
原文传递
“中和之美”与“过犹不及”
18
作者 尚冠雄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87,共1页
在京剧200余年发展的长河中,以“杨、梅、余”为代表的“三大贤”是一座耸立的高峰,这个高度至今仍然无人企及。“三大贤”虽然行当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或可称为共同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品位,那便是“中和之美”。其实,中国... 在京剧200余年发展的长河中,以“杨、梅、余”为代表的“三大贤”是一座耸立的高峰,这个高度至今仍然无人企及。“三大贤”虽然行当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或可称为共同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品位,那便是“中和之美”。其实,中国传统的古典艺术都有这种品质与追求。唐诗、宋词如此,书法、绘画如此,昆曲如此,京剧也如此。“中和之美”不仅反映在声腔上(尽管这是主要的),而是一个全面的表演理念,要求平衡,要求和谐,就像梅先生自己所说,“我对于舞台上的艺术,一向是采取平衡发展的方式,不主张强调出某一部分特点来的,是我几十年来一贯的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过犹不及” 艺术品位 平衡发展 艺术追求 古典艺术 中国传统 京剧
原文传递
简析伊秉绶隶书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云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14期40-41,共2页
一直以来,汉字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汉字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被誉为无形的舞、无言的诗、无声的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涌现了大批的书法字体,像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 一直以来,汉字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汉字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被誉为无形的舞、无言的诗、无声的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涌现了大批的书法字体,像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以及柳公权的“柳体”。作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伊秉绶在书法方面虽没有自成一派,但是其隶书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也可谓是中华文明史上的艺术瑰宝。尤其是其隶书中呈现出的一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更是值得当代所有书法家借鉴,故而文章主要立足伊秉绶的书法成就,对其隶书中包含的“中和”之美进行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秉绶 隶书 书法成就 “中和之美
下载PDF
伊秉绶隶书的“中和”之美
20
作者 周寒筠 《艺苑》 2017年第4期54-56,共3页
伊秉绶的隶书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相比于金冬心书法的荒率支离、邓石如书法的豪迈勇猛,伊秉绶的隶书呈现出一种对"中和"之美的主动追求。其隶书中的代表作实已达大顺之境。
关键词 伊秉绶 隶书 “中和之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