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1
作者 田广林 周宇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王朝疆域版图之内各族居民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下,相互认同而实现的空前民族统一,体现出当时东西南北各族对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下的全方位认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认同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夏商周王制时代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3
2
作者 田广林 任妮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4,共10页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有商一代的“中国”认同,始终与内外服制度的推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有商一代的“中国”认同,始终与内外服制度的推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推行,从而使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达到王制国家的全盛,而此间的“中国”认同,也获得了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王制时代 “中国”认同 服制 宗法分封制
下载PDF
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永春 王观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32,共12页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以来又一个中原汉族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对峙时期,辽、宋、西夏、金各个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正统",它们虽然没有得到他者的完全认同,但却出现了部分他者逐渐认同的发...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以来又一个中原汉族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对峙时期,辽、宋、西夏、金各个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正统",它们虽然没有得到他者的完全认同,但却出现了部分他者逐渐认同的发展趋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国"极具魅力和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自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试图跻身"天下中心"和"文化中心"行列所向往的对象。正是因为"中国"认同,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才形成了今天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权对峙 “中国”观 正统观 “中国”认同 统一的多民族中国
下载PDF
慕容鲜卑“中国”认同观念探讨——以前燕“中国”认同形式多样化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赵红梅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既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的自我"中国"认同,也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对中国古代各种内涵的"中国"的认同,还包括后来政权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范围,与自己或有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称其为"中国"的认同。可以说,中国古代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视中国历史为自己的历史,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自己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使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共同凝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不仅为"中国"国号的奠定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这组专题讨论包含的五篇论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别对慕容鲜卑、金人、元人及清人的"中国"认同观念进行了探讨。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并有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将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中国”认同 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族
下载PDF
“民族国家”话语下的近代“中国”认同危机 被引量:2
5
作者 陆勇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93-96,共4页
出于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反思传统和提倡维新渐成大势,传统中国的"天下与中国"、"国家与朝廷"这两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精英以"民族国家"观念中的"主权"... 出于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反思传统和提倡维新渐成大势,传统中国的"天下与中国"、"国家与朝廷"这两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精英以"民族国家"观念中的"主权"、"土地"、"人民"来比照大一统中国的内外关系,使"中国"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出来。在民族国家已形成话语霸权的背景下,探寻到既能契合民族国家话语又能消除大一统中国认同危机的国家建构途径,是近代知识精英面临的难题。中国认同危机一直到"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华民族"、"五族共和"等词语的出现和使用,才逐渐得到缓和并最终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中国”认同 “黄种” “大民族主义”
下载PDF
清代祭祀文化与“中国”认同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洁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148-153,共6页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既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的自我"中国"认同,也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对中国古代各种内涵的"中国"的认同,还包括后来政权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范围,与自己或有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称其为"中国"的认同。可以说,中国古代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视中国历史为自己的历史,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自己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使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共同凝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不仅为"中国"国号的奠定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这组专题讨论包含的五篇论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别对慕容鲜卑、金人、元人及清人的"中国"认同观念进行了探讨。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并有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将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中国”认同 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族
下载PDF
“崇德”与“德治”——清太宗“中国”认同观念管窥
7
作者 李玉君 崔健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153-157,共5页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既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的自我"中国"认同,也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对中国古代各种内涵的"中国"的认同,还包括后来政权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范围,与自己或有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称其为"中国"的认同。可以说,中国古代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视中国历史为自己的历史,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自己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使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共同凝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不仅为"中国"国号的奠定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这组专题讨论包含的五篇论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别对慕容鲜卑、金人、元人及清人的"中国"认同观念进行了探讨。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并有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将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中国”认同 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族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元代“中国”认同 被引量:6
8
作者 孙红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7,共14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基于“天下一家”理念,元朝朝野上下体现出了对“中国”的浓厚认同意识。元朝对“中国”直观的认同表现为在元代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中国”,特别是在涉及与周边国家关系时“中国”...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基于“天下一家”理念,元朝朝野上下体现出了对“中国”的浓厚认同意识。元朝对“中国”直观的认同表现为在元代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中国”,特别是在涉及与周边国家关系时“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词义也更明确。元代深层次的“中国”认同体现为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在文化认同方面,元朝尊崇儒学、立庙祀孔、传承中国“道统”;在政治制度方面,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各民族的“中国”认同意识。元代明确的“中国”认同表现为自居“中国”正统,建元易号、祭祀历代帝王、认同辽金宋均为正统的“多统”意识,不断强化其作为中国正统王朝的地位。元代间接的“中国”认同则表现为他者的认同,同时期的安南、高丽在与元朝政府交往过程中称元朝为“中国”;代元而起的明朝,认为明承元统,视元朝为中国正统王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认同 “天下一家” 文化认同 制度认同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下载PDF
论清前期“中国”认同与实践
9
作者 徐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从后金开始,努尔哈赤就接受明朝统治,认同“大中国”的框架。皇太极建立清朝,便已经明确了“大中国”意识。后继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诸位清朝皇帝建构了“大中国”概念,发展了“中国”认同意识。在清代,历史上以中原王朝统治区... 从后金开始,努尔哈赤就接受明朝统治,认同“大中国”的框架。皇太极建立清朝,便已经明确了“大中国”意识。后继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诸位清朝皇帝建构了“大中国”概念,发展了“中国”认同意识。在清代,历史上以中原王朝统治区域为主的“中国”概念得到延展,使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定型,“中华民族”实体在乾隆时期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中国”认同 “国族” “中华民族”实体
下载PDF
清朝前期的“中国”认同:从“中国”的内涵展开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克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共8页
历史上"中国"一词具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认同亦指向这几个维度,它们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在历史上因时因地因族而异,在不同情势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叠性... 历史上"中国"一词具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认同亦指向这几个维度,它们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在历史上因时因地因族而异,在不同情势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叠性"。清前期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统治者深入思考夷夏问题和正统问题中不断强化,"中国"一词的"国家"内涵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清人国家认同的自然符号。清前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做好了历史准备,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实现整体认同提供了现实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中国”意识 “中国”认同 中华民族认同形成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认同探赜
11
作者 赵红梅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101,106,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认同是在先秦、秦汉时期“中国”认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却又有着这一时期的独特之处。十六国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认同是在先秦、秦汉时期“中国”认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却又有着这一时期的独特之处。十六国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至北魏统一北方,自称“中国”“中国正统”,宋齐梁陈割据南方,北魏二分为东魏、西魏,继之者北齐、北周占据北方,隋灭陈,终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割据“中国”认同多样化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五胡十六国 北朝 “中国”认同
原文传递
隋代王通的“中国”观及其时代特色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德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0,共7页
王通"中国"观的主要内容继承了五帝三王以来地理、政区、汉族、汉族/中原文化、王朝(政权)等传统涵义,其"中国"观言论中,指称王朝(政权)所占比重最大。王通所称呼的"中国",不仅有两汉、魏晋等汉族王朝,... 王通"中国"观的主要内容继承了五帝三王以来地理、政区、汉族、汉族/中原文化、王朝(政权)等传统涵义,其"中国"观言论中,指称王朝(政权)所占比重最大。王通所称呼的"中国",不仅有两汉、魏晋等汉族王朝,还包括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政权)。王通称呼前秦和北魏政权为"中国"是对传统"中国"观的新发展:它是魏晋以来中国王朝频繁更替、民族关系空前活跃的产物,是王通顺应华/夷关系新变化,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对待北方少数民族及其王朝(政权)的表现,是对儒家严华/夷之防观念的巨大冲击,在"中国"观问题讨论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王通的"中国"观的时代局限性表现在他对汉族的衣冠礼仪"中国"的明显倾向性和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的华/夷之别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通 “中国”观 “中国”认同 前秦政权 北魏政权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金人自称“中国”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发展进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永春 马溢澳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既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的自我"中国"认同,也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对中国古代各种内涵的"中国"的认同,还包括后来政权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范围,与自己或有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称其为"中国"的认同。可以说,中国古代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视中国历史为自己的历史,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自己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使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共同凝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不仅为"中国"国号的奠定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这组专题讨论包含的五篇论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别对慕容鲜卑、金人、元人及清人的"中国"认同观念进行了探讨。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并有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将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中国”认同 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族
下载PDF
蒙元诸帝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尊崇与认同
14
作者 孙红梅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既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的自我"中国"认同,也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对中国古代各种内涵的"中国"的认同,还包括后来政权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范围,与自己或有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称其为"中国"的认同。可以说,中国古代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视中国历史为自己的历史,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自己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使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共同凝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不仅为"中国"国号的奠定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这组专题讨论包含的五篇论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别对慕容鲜卑、金人、元人及清人的"中国"认同观念进行了探讨。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并有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将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中国”认同 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族
下载PDF
自居“中国”与重定华夷:五胡王朝的“中国”观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东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4-172,共9页
十六国时期,五胡入主"中国",而晋室则僻居扬越。为与东晋争正朔,五胡王朝依托中华传统的夷夏互变、地域以别华夷理念,自居"中国"以示五胡居"中国"而变为华夏;以族类意味浓厚的"扬越"指代东晋,... 十六国时期,五胡入主"中国",而晋室则僻居扬越。为与东晋争正朔,五胡王朝依托中华传统的夷夏互变、地域以别华夷理念,自居"中国"以示五胡居"中国"而变为华夏;以族类意味浓厚的"扬越"指代东晋,以示晋室居扬越而变为蛮貊。五胡王朝自居"中国"、重定华夷的宣传,旨在以中华传统的"王者居中国""正朔不加夷狄"为依据,自居中华正朔而斥东晋为蛮貊僭伪。为应对这一挑战,东晋刘宋之时南人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了建康的天下中心地位,将"中国""徙到"东南。南方与北方的"中国"之争,使南人摒弃了狭隘的"吴人"身份认同,转而认同"中国"。南北双方共同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意识的形成,为中国重归一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胡王朝 合理性构建 “中国”认同 “中国”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