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基于吴晓明“中国—哲学”勾连式之内涵分析
1
作者 高克坚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基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框架,依托吴晓明《重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文之逻辑进行梳理与归纳,旨在进一步追查“中国—哲学”的双重内涵。具体而论,一方面,吴晓明把“中国哲学”作为对象,进而将其转化为“中国—哲学”勾... 基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框架,依托吴晓明《重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文之逻辑进行梳理与归纳,旨在进一步追查“中国—哲学”的双重内涵。具体而论,一方面,吴晓明把“中国哲学”作为对象,进而将其转化为“中国—哲学”勾连式并溯源西方哲学,继而追查作为“哲学”关联本身之“历史总体”传统或本质之内涵;另一方面,吴晓明将“中国—哲学”勾连式表达为权力关系,进而追溯“世界历史之历史性根源领域”“形式与内容的反向差别”和“从客观性到对象性”予以深入权力关系之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勾连式分析 吴晓明
下载PDF
究竟有无“中国哲学”? 被引量:11
2
作者 戴卡琳 杨民 季薇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6,共12页
关键词 “中国哲学” 非西方文化 印度哲学 西方哲学 一个中国
下载PDF
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21-23,共3页
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于是“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便成了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如何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如何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是否... 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于是“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便成了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如何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如何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是否可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深究精察,作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为此,本刊推出本组笔谈,以期对推动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义理之学 西方文化 儒家 宗教
下载PDF
为什么是思想史——“中国哲学”问题再思 被引量:10
4
作者 葛兆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24-26,共3页
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于是“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便成了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如何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如何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是否... 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于是“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便成了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如何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如何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是否可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深究精察,作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为此,本刊推出本组笔谈,以期对推动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儒家 传统文化 思想史
下载PDF
重提“中国哲学”的正当性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少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3-35,共3页
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于是“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便成了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如何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如何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是否... 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于是“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便成了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如何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如何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是否可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深究精察,作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为此,本刊推出本组笔谈,以期对推动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人性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自我观与自他观——“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 被引量:4
6
作者 邓曦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23,共9页
"A是B"这种语言结构呈现出来的是宾词B,据此,本文指出"中国哲学"的"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潜藏着严峻问题,它是自他观我(以西解中)。如果没有自我观我(自我解释)作为基础,自他观我不但不能理解古典义理学... "A是B"这种语言结构呈现出来的是宾词B,据此,本文指出"中国哲学"的"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潜藏着严峻问题,它是自他观我(以西解中)。如果没有自我观我(自我解释)作为基础,自他观我不但不能理解古典义理学,不能维护本有文化自性,而且不能帮助引进西方文化。回顾佛学东渐初期与其在中国确立后所采取的言说方式,本文认为,对本有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应该首先分别进行自我解释,然后才可以用一者解释另一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观 自他观 生存语言 言说方式 “中国哲学”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被引量:3
7
作者 郭齐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6,共3页
有没有什么一般"哲学"、普遍"哲学"?黑格尔自认为其哲学是普遍的、圆满自足的,是"绝对精神"的展现.今天我们有的专家不承认"中国哲学"或"中国有哲学",其中有的人的理据是"哲学... 有没有什么一般"哲学"、普遍"哲学"?黑格尔自认为其哲学是普遍的、圆满自足的,是"绝对精神"的展现.今天我们有的专家不承认"中国哲学"或"中国有哲学",其中有的人的理据是"哲学只有一个",他们把近代以来的欧洲哲学(或者将其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作为普遍的哲学,以此作为"哲学"的唯一范式,因而不承认非西方的族群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自主性 哲学” 亚里士多德 绝对精神 普遍 黑格尔 古希腊 非西方 作为 圆满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对于“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定位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宗义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34,共14页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二十世纪 中国 现代西方 学术分类 哲学” 学术观念 西方学术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哲学”东来与“中国哲学”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景海峰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4年第3期51-58,共8页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国思想 建构 危机 变革 经历 叙述方式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的意义困境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曦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42,共10页
"中国(现代)哲学"自五四之际创建以来,虽力图重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但由于它采取了以西方哲学解释古典义理学的方法,使之在逻辑上不可能并在事实上也一直没有成为中国人的思想源而参与生活建构。古典义理学是传统生活的思想源... "中国(现代)哲学"自五四之际创建以来,虽力图重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但由于它采取了以西方哲学解释古典义理学的方法,使之在逻辑上不可能并在事实上也一直没有成为中国人的思想源而参与生活建构。古典义理学是传统生活的思想源,哲学是现代生活的思想源。但是,无论民间生活还是国家政治生活都不以"中国哲学"为思想源,因为人们并不能从中获得生活意义,而"中国哲学"因此陷入意义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义理学 “中国哲学” 思想源 意义 问-答-行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利与弊
11
作者 张祥龙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7,共2页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这里提供笔谈的几位学者外,参与讨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关子尹教授、张灿辉教授、刘国英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吕炳祥教授,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同济大学高宣扬教授、陈家琪教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利与弊 哲学研究方法 中国学术 哲学话语 哲学” 中国古代 利大于弊 合法性
下载PDF
经学视野下“中国哲学”学科建构问题研究
12
作者 王进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93-98,共6页
随着西方现代学科体系进入中国,"中国哲学"这一学科随之产生。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核心与主干的经学,如何与"中国哲学"学科对接,已经成为当前学科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近代"哲学"含义的变革和中国... 随着西方现代学科体系进入中国,"中国哲学"这一学科随之产生。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核心与主干的经学,如何与"中国哲学"学科对接,已经成为当前学科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近代"哲学"含义的变革和中国近代学术对之的引进,导致曾经作为中国学术核心和主干的经学不断退缩甚至最终消失。如果我们不深入理解经学的根本关切和品质品性,不彻底了解"哲学"的源流及其性质,就不能够真正反思"中国哲学"学科。任何"以哲学的方式重新复活经学的价值",将经学、义理纳入"中国哲学"之中的努力不但不可能,相反还会彻底消解经学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哲学 “中国哲学”学科
下载PDF
近代“中国哲学”发源
13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7-237,共1页
桑兵撰文《近代“中国哲学”发源》指出,用解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的观念检讨,“哲学”不仅是“philosophy”的译名,其发明者西周以之为东洋学问的对应物。而将“哲学”与东洋连接在一起,始作俑者是东京大学,起重要作用的则是加藤弘... 桑兵撰文《近代“中国哲学”发源》指出,用解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的观念检讨,“哲学”不仅是“philosophy”的译名,其发明者西周以之为东洋学问的对应物。而将“哲学”与东洋连接在一起,始作俑者是东京大学,起重要作用的则是加藤弘之和颈上哲次郎。后者在前者授意下撰写的《东洋哲学史》,用西洋philosophy系统条理中国古代思想,将“哲学”由他者的学问即西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发源 近代 中国古代思想 东京大学 文化史 东洋 发明者
下载PDF
浸润“中国哲学元素”教学范式创新研究
14
作者 旷开源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2,共4页
“组织行为学”依然是新时代培养新商科人才的基础必修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将“中国哲学元素”与本体模块、创新模... “组织行为学”依然是新时代培养新商科人才的基础必修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将“中国哲学元素”与本体模块、创新模块、实践体验模块、能力模块、文化模块等五个教学模块有机嵌入,充分浸润,重构“组织行为学”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并通过完善教学质量闭环反馈机制,创建“中国哲学元素”浸润“组织行为学”课程嵌入式教学新范式,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体验式教学新范式,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元素” 组织行为学 课程教学 范式创新
下载PDF
试论“中国哲学史”课程思政的方法与路径
15
作者 汤伟 《学术与实践》 2023年第2期10-17,共8页
本文以课程思政为视角,对“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哲学史”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契合性,“中国哲学史”课程内容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在课程思政中有着厚重... 本文以课程思政为视角,对“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哲学史”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契合性,“中国哲学史”课程内容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在课程思政中有着厚重的学科资源和重要地位。其次,从实践上剖析“中国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教师队伍不足、特色教材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揭示“中国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中国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路径,如加强教师培养、编写新型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等。通过“中国哲学史”的课程思政教学,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同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课程思政 教学 方法 路径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政专业“中国哲学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16
作者 孙雪雷 《世纪桥》 2023年第12期85-87,共3页
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思政人才,是思政专业的重要任务,为此各课程的教学改革必不可少。如何做好思政专业“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为此,要认真厘清思政专业“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确定... 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思政人才,是思政专业的重要任务,为此各课程的教学改革必不可少。如何做好思政专业“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为此,要认真厘清思政专业“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确定好该课程的教学原则、梳理清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选择好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思政专业 “中国哲学史”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中国哲学之合法性"问题的由来、实质及其对于相关讨论的期望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郑家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1,共3页
"合法性"的讨论,旨在完善"中国哲学"学科的方法与理念,而绝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耸人听闻地表述的,是旨在颠覆"中国哲学"学科。目前"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方式,一方面使我们隔绝和远离了传统中国人的... "合法性"的讨论,旨在完善"中国哲学"学科的方法与理念,而绝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耸人听闻地表述的,是旨在颠覆"中国哲学"学科。目前"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方式,一方面使我们隔绝和远离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对典籍文化的原生态造成很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 实质 合法性 传统 典籍 期望 学科 生活经验 理念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话语体系范式转换之得失及未来走向 被引量:9
18
作者 颜炳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本次笔谈除刘笑敢先生外,主要采自各位作者在2009年5月3日《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二: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上的发言,所涉及问题均为目前中国哲学界关心最迫切、讨论最热烈、思考最深入的话题... 本次笔谈除刘笑敢先生外,主要采自各位作者在2009年5月3日《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二: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上的发言,所涉及问题均为目前中国哲学界关心最迫切、讨论最热烈、思考最深入的话题,相信对今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及中国哲学本身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研究 话语体系 “中国哲学” 得失 学科形成 欧洲标准 教学与研究 “专业”
下载PDF
简论中国哲学的身份、角色与功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笑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本次笔谈除刘笑敢先生外,主要采自各位作者在2009年5月3日《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二: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上的发言,所涉及问题均为目前中国哲学界关心最迫切、讨论最热烈、思考最深入的话题... 本次笔谈除刘笑敢先生外,主要采自各位作者在2009年5月3日《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二: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上的发言,所涉及问题均为目前中国哲学界关心最迫切、讨论最热烈、思考最深入的话题,相信对今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及中国哲学本身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简论 中国有无哲学 是其所是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与现代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家栋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8-54,共7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r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ssues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fter several generations’ efforts and advancement for almost one century, does the discussion on the Chine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r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ssues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fter several generations’ efforts and advancement for almost one century, does the discussion o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get into the view of “modernity”, and in which sense and to what extent? Or, does it dissociate itself from the changing history, culture and life? Is it just a kind of boasting and illusion practised in certain professions or academic circles? Did the research on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which come from Feng Youlan, Mou Zongsan, etc. has modern significances as expected by themselves and their followers? I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fallacy that western philosophers pay great attentions to knowledge while the Chinese philosophers to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传统宗教 形而上学 划界 首先 现代性 确定性 当地 贝克 忽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