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阅读教学改革路径———以应用型高校中文专业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寇嫒丽 《西部素质教育》 2024年第2期9-12,共4页
文章以应用型高校中文专业为例,论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阅读教学改革路径,包括重塑教学内容,作品阅读为本;革新教学方式,学生中心定位;优化教学评价,考核驱动阅读。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中文专业 应用型高校
下载PDF
基于过程性考核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探赜
2
作者 李燕妮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65-68,共4页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与考核评价存在诸多弊端,与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可从强化过程性考核入手,抓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这一中心,以...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与考核评价存在诸多弊端,与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可从强化过程性考核入手,抓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这一中心,以“游戏”为教学赋能,以课程思政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教育的“育才”与“铸魂”,在引导学生自主探寻学习乐趣的同时,促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过程性考核 课程改革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对分课堂”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景兰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0期123-126,共4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它不仅是单纯的方法与技巧的改革,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基于对"对分课堂"核心理念的自觉,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q...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它不仅是单纯的方法与技巧的改革,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基于对"对分课堂"核心理念的自觉,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根据专业与课程特点,树立问题导向与目标意识,采取当堂对分与隔堂对分相结合、课前预习与课堂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对分易——讨论"网络平台进行课堂和课后交流互动,配合过程化考核和分数激励,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学生满意度评价有了很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分课堂” “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堂对分 隔堂对分 过程化评价
下载PDF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指导思想的调整问题
4
作者 高蔚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3-77,共5页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体制规范中,淡化了专业教育,甚至远离了我们热衷的"现代文学精神"。教学实践的事实证明,单一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文...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体制规范中,淡化了专业教育,甚至远离了我们热衷的"现代文学精神"。教学实践的事实证明,单一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文学性"教育,有违时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向重视公共话语意识的心理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洪丽霁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17-124,共8页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内的文学教育既需要转型,也能够逐步进行转型。在转型发展的具体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高校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型发展的目的和任务以...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内的文学教育既需要转型,也能够逐步进行转型。在转型发展的具体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高校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型发展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文学教育的特点与要求,认真借鉴多方面的有益经验,从多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便使文学教育得以顺利实现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文学教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转型发展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晓进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4年第6期13-15,共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高校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水平直接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在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提高课程开设的水平,不能就课程论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本课程范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高校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水平直接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在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提高课程开设的水平,不能就课程论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本课程范围内来看问题,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中将其建设成精品课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 教材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创新思维 实际能力
下载PDF
情感就是视野与格调——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被引量:2
7
作者 卢燕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58-63,共6页
文学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对帮助学生理解现代中国历史、启发爱国情感和担当意识都很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如何从大视野、大... 文学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对帮助学生理解现代中国历史、启发爱国情感和担当意识都很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如何从大视野、大格局中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生活经验以外的历史情感、如何建构更美好、高尚的情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 情感教育 视野 格调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研究与改革
8
作者 郁勤 《文教资料》 2019年第23期43-45,共3页
对大数据视野下新生代学生代际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学习特征、文学体验等新特性,探索建构学生过程性、相关性、全时性的个性化成长机制;通过分析翻转课堂、慕课等新教育模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在坚守人文性与技术性和谐... 对大数据视野下新生代学生代际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学习特征、文学体验等新特性,探索建构学生过程性、相关性、全时性的个性化成长机制;通过分析翻转课堂、慕课等新教育模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在坚守人文性与技术性和谐共存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考评机制、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革新措施和重塑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改革 人文与技术
下载PDF
试论作为文学命名的“新文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为钦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6-171,共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名称已经受到质疑:陈思和主张更名为“中国现代文学”,严家炎主张更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文认为,应该将其名称还原为“中国新文学”。用“中国新文学”概括“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以下几...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名称已经受到质疑:陈思和主张更名为“中国现代文学”,严家炎主张更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文认为,应该将其名称还原为“中国新文学”。用“中国新文学”概括“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合理性”:(1)“新文学”一词本身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能够为学界所接受;(2)“新文学”一词能够概括1917年以来中国文学的质的规定;(3)“新文学”一词对正在发展着的中国文学具有永久的概括力;(4)用“新文学”概括1917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多元的研究向度;(5)用“新文学”概括1917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具有相对的“周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评论 中国 文学阶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