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5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地区水文地质特征与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
作者 崔起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6期0190-0193,共4页
本研究针对北方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探讨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通过搜集并分析地质数据,结合实地考察,本研究明确了北方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 本研究针对北方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探讨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通过搜集并分析地质数据,结合实地考察,本研究明确了北方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合理的地下水开采和管理策略对于保障该地区水资源安全至关重要,这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水文地质特征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中医体质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南北方地区差异Meta分析
2
作者 吴晓睿 刘艳秋 +3 位作者 梅笑 王丹 侯逢源 刘瑞霞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5期488-496,538,共10页
目的:探索南北方地区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方法:筛选2009年4月至2023年8月发表的有关中医体质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以“骨质疏松”“中医体质”“osteoporo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nstitution”等... 目的:探索南北方地区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方法:筛选2009年4月至2023年8月发表的有关中医体质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以“骨质疏松”“中医体质”“osteoporo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nstitution”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将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按地区进行南北方划分,对纳入文献中的体质与骨质疏松数据进行南北方差异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共19篇,其中南方地区9篇,北方地区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南方地区气虚质(OR=2.46,95%CI:1.68~3.62)、阳虚质(OR=2.19,95%CI:1.83~2.63)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较高,痰湿质(OR=0.41,95%CI:0.32~0.53)及湿热质(OR=0.56,95%CI:0.35~0.89)为其保护性体质;北方地区血瘀质(OR=2.32,95%CI:1.51~3.58)、阳虚质(OR=2.28,95%CI:1.56~3.34)及阴虚质(OR=1.68,95%CI:1.07~2.64)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较高。结论:南北方地区体质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具有差异,在南方,气虚质、阳虚质为危险因素,痰湿质、湿热质为保护因素;在北方,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为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体质 骨质疏松症 地域差异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MLP神经网络的中国南方地区多因子PWV预测模型
3
作者 刘俊文 谢劭峰 +3 位作者 钟雁琴 曾印 张继洪 廖发圣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99-107,122,共10页
针对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反演高精度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时需要获取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从而影响结果精度的问题,在充分探究PWV与对流层天顶湿延迟(zenith wet dela... 针对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反演高精度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时需要获取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从而影响结果精度的问题,在充分探究PWV与对流层天顶湿延迟(zenith wet delay,ZWD)等诸多因子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南方地区40个探空站在2015—2017年的探空数据,基于多层感知器(multi layer perceptron,MLP)神经网络及多元回归拟合算法分别建立预测PWV的MLP模型、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LR)模型与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NLR)模型。为充分探究2种建模方法对PWV精度的影响,利用2018年探空数据为参考值进行模型精度检验,并与传统PWV预测模型(PWV-SC2模型)进行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LP模型的年均均方根误差(RMSE)、偏差(bias)和相对误差(RE)分别为0.66 mm、0.06 mm和2.18%,相比LR模型和NLR模型年均RMSE分别降低了0.11 mm(14.6%)和0.17 mm(20.5%),年均bias分别降低了0.04 mm(43.7%)和0.28 mm(82.3%),年均RE分别降低了50.7%和57.3%;相比PWV-SC2模型,年均RMSE和bias分别降低了0.17 mm(20.5%)和0.15 mm(71.4%),年均RE降低了47.7%。因此,MLP模型在中国南方地区有较好的精度及适应性,可应用于中国南方地区高精度PWV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大气可降水量 多层感知器 神经网络模型 回归模型 精度分析 中国南方地区
下载PDF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在北方地区防汛救灾中的建设与实践
4
作者 杨亮 《中国减灾》 2024年第8期50-51,共2页
航空应急救援是组织救援、拯救生命最及时有效的方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本文就北方地区防汛救灾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对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展开分析探讨。
关键词 应急救援体系 防汛救灾 风险和挑战 建设与实践 北方地区 发展的方向 发展中国 发达国家
下载PDF
专题讲座12——第十二讲 中国地理分论(区域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港澳台地区)
5
作者 李宗录 赵学民 +1 位作者 韦校俊 崔世林 《中学政史地(高中地理)》 2004年第10期9-13,共5页
关键词 专题讲座 第十二讲 中国地理分论 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港澳台地区 知识结构 高中 地理
下载PDF
北方地区拟穴青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6
作者 张传涛 黄经献 +3 位作者 张世奎 孙祥山 曹金凤 宁晨洁 《科学养鱼》 2023年第10期69-71,共3页
拟穴青蟹简称青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青蟹具有味道鲜美、耐干露、易运输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青蟹养殖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养殖较少。在北方地区,青蟹池塘养殖存在适宜生长时... 拟穴青蟹简称青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青蟹具有味道鲜美、耐干露、易运输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青蟹养殖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养殖较少。在北方地区,青蟹池塘养殖存在适宜生长时间较短和养殖模式单一的问题,阻碍了青蟹养殖健康发展。针对这两个方面问题,2020-2021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营增殖试验站海水蟹类规模化繁育技术创新团队开展了“北方地区拟穴青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旨在探索一种适合北方地区的青蟹池塘生态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拟穴青蟹 池塘养殖 创新团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北方地区 蟹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7
7
作者 任立良 张炜 +1 位作者 李春红 王美荣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18,共6页
以中国北方地区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 ,基于长期水文观测数据 ,就人类活动对不同时空尺度 (包括日、月、年、10年 )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及河川径流演变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无论从自然流域的角度还是从行... 以中国北方地区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 ,基于长期水文观测数据 ,就人类活动对不同时空尺度 (包括日、月、年、10年 )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及河川径流演变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无论从自然流域的角度还是从行政区域的角度来说 ,中国北方河川径流都存在减少的趋势 ;除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外 ,河道外用水量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北方地区实测径流减少的直接原因 ;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程度强于湿润地区 ,主要表现在小流量出现的频率增大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同量级的降水量产生的径流量较五六十年代减少 2 0 %~ 5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径流 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 北方地区 中国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分析Ⅲ.中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制度界限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89
8
作者 李克南 杨晓光 +2 位作者 刘志娟 王文峰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88-2097,共10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北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种植制度界限变动情况。【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30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热量和降水资源的年际和...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北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种植制度界限变动情况。【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30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热量和降水资源的年际和空间变化趋势。结合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分析从1950s—1980年和1981—2007年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情况。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化敏感地带选择典型站点,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由一年一熟春玉米、春小麦及冬小麦种植模式改变为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结果】(1)中国北方地区气温普遍升高,≥0℃积温带北移西扩,温度上升的累积效应十分明显,≥0℃积温为每10年升高65.5℃。年降水量呈带状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全区年降水量呈减小的趋势,年降水量每10年变化-90—23mm,平均为每10年减少10.6mm。(2)在热量和降水共同影响下,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凉温作物一熟区(Ⅱ)面积减少,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Ⅲ)在东北地区面积增加,而在西北和华北地区面积减少,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Ⅳ)面积增加,黄淮海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Ⅵ)向北移动,总体而言北方地区东北部种植界限空间位移显著,而西南部变化不明显。(3)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动的敏感地带,作物生产潜力明显改变:在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变化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1979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3%;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改变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7912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5.2%;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春小麦种植改变为春玉米,作物生产潜力增加2873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51.7%。【结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域内≥0℃积温增加,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种植界限敏感区域种植北界明显北移西扩,种植界限变化敏感区域内因种植模式改变带来单位土地面积周年作物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北方地区 种植制度 生产潜力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40年来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 被引量:136
9
作者 王菱 谢贤群 +1 位作者 李运生 唐登银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54,共10页
本文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 196 1~ 2 0 0 0年 4 0年间气候干湿带界线分布和 10年际变化。 4 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断波动向东推进 ,2 0世纪 90年代比 6 0年代向东和向南扩展 ,半... 本文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 196 1~ 2 0 0 0年 4 0年间气候干湿带界线分布和 10年际变化。 4 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断波动向东推进 ,2 0世纪 90年代比 6 0年代向东和向南扩展 ,半干旱区面积扩大 ,半湿润区面积缩小 ,气候趋向干旱化 ;东经 10 0°以西地区 ,极端干旱区面积在缩小 ,湿润指数有增大趋势。如果把温度和湿润指数相结合 ,东经 10 0°以东的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为持续的干暖型 ;东经 10 0°以西的西北地区 ,则由干暖型向湿暖型转变 :河西走廊和东疆盆地转型的时间发生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 ,北疆山地绿洲荒漠地区转型的时间发生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前后。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取决于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变化速率。 4 0年来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降水和潜在蒸发都呈下降趋势 ,但降水减少速率大于潜在蒸发下降速率 ;在东经 10 0°以西地区变湿的原因 ,研究认为除了降水有所增加外 ,潜在蒸发也在下降 ,而且潜在蒸发下降速率的绝对值大于降水增加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地区 湿润指数 气候干湿带界线 气候变化 干旱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综述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连喜 肖玮钰 +2 位作者 李琪 孟丹 孔坚文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4-119,130,共7页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变化产生的不利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等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农业本身的脆弱性,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日趋明显,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也日趋严重。针对北方地...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变化产生的不利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等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农业本身的脆弱性,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日趋明显,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也日趋严重。针对北方地区的三种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所遭受的三种主要灾害旱灾、低温冷害及霜冻风险评估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目前三种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北方地区农业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旱灾 低温冷害 霜冻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体形态的测量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志君 李岩 +4 位作者 史常德 马威 张竹峰 隋鸿锦 徐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8期5530-5535,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体形态从C3~L5的连续性变化与脊柱生理弯曲的关系,以及探讨椎体形态是否存在地区差、性别差,旨在补充国人椎骨形态的数据资料,也为人类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体形态从C3~L5的连续性变化与脊柱生理弯曲的关系,以及探讨椎体形态是否存在地区差、性别差,旨在补充国人椎骨形态的数据资料,也为人类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3在大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来自中国北方的成人干燥游离椎骨(C3~L5)124套,根据髋骨形态和颅骨特征作性别鉴定,男56例,女68例,均为无明显畸形、破损及病理改变。②实验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椎体上、中、下横径,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体前、中、后高度。③实验评估:计算椎体垂直指数和椎体横径矢径指数,同时分析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结果:①实验获得了男女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上、中、下横径和上、中、下矢状径及前、中、后高度的平均值。②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垂直指数男性分别为103.7、107.9和102.3,女性分别为101.0、106.5和99.3。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横径矢径指数男性分别为58.9、83.0和73.6,女性分别为58.2、80.0和72.2。③椎体上、中、下横径,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体前、中、后高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绝大多数是男性大于女性。④中国北方与成都及日本东京地区的成人椎体横径、矢状径、高度之间具有明显差别。结论:椎体的形态与脊柱的生理弯曲和承受重量及力量的传递有关。椎体横径、矢状径和高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和地区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形态 成人 中国北方地区 人体测量学 组织构建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解译及水土保持作用系数推算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高素华 郭建平 +2 位作者 刘玲 刘安麟 邓凤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5-67,88,共4页
采用遥感信息解译了中国北方地区植被覆盖度 ;通过植被覆盖度推算出水土保持作用系数 ;保土作用系数与降水蒸发差呈负相关 ,与植物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 ,其相关性很高 ,可信度均超过 0 .0 1水平。在北方地区保土作用系数有可能成为评价... 采用遥感信息解译了中国北方地区植被覆盖度 ;通过植被覆盖度推算出水土保持作用系数 ;保土作用系数与降水蒸发差呈负相关 ,与植物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 ,其相关性很高 ,可信度均超过 0 .0 1水平。在北方地区保土作用系数有可能成为评价区域生态功能的综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植被覆盖度 水土保持作用系数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牧草气候生产力及主要限制因子 被引量:17
13
作者 郭建平 高素华 刘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4-46,共3页
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牧草的气候生产力,并分析了影响气候生产力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分布趋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最低值<2000kg/hm^2,而最高值>3万kg/hm^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15倍以... 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牧草的气候生产力,并分析了影响气候生产力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分布趋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最低值<2000kg/hm^2,而最高值>3万kg/hm^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15倍以上。指出影响牧草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干旱,人工牧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必须将退耕退出的水资源返还到牧业(林业)中去,以保证牧业(林业)生产的持续、高效、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地区 牧草 气候 生产力 限制因子
下载PDF
1951—2020年中国南方地区低温雨雪冰冻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倩 闫正涛 许映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基于1951—2020年中国南方12个省(市、区)258个气象站的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日数据,提取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及其过程负积温、累积降水量及日最大降水量等指标,表征不同重现期下(5 a、10 a、30 a、50 a)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危险性分布,再... 基于1951—2020年中国南方12个省(市、区)258个气象站的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日数据,提取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及其过程负积温、累积降水量及日最大降水量等指标,表征不同重现期下(5 a、10 a、30 a、50 a)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危险性分布,再依据交通线路数据评估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发生次数较多地区集中在海拔较高的贵州、湖北、安徽、江苏等。平均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呈条带状,高值区边界较清晰,其中持续时间较长的区域在贵州和湖南。50 a一遇下的低温、雨雪、冰冻的负积温最低值为−78.2℃,累积降水量最大值为83.2 mm,日降水量最大值为38.9 mm。湖北、湖南、贵州、安徽及江西等地危险性较高,上述高危险区均存在高风险路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致灾因子 危险性 暴露风险 中国南方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与防御对策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郭建平 高素华 毛飞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36,共5页
利用最新的气象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与干旱有关的气象因素(可能蒸散量、水面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及其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干旱程度略轻于前30年的平均水平,... 利用最新的气象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与干旱有关的气象因素(可能蒸散量、水面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及其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干旱程度略轻于前30年的平均水平,但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内蒙古东部地区、京津冀地区干旱有所缓解,山西大部分地区、陕南、宁夏南部、甘南及青海部分地区,则干旱有所发展,其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几乎没有变化。最后,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干旱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地区 干旱 气象因素 降水量 防御对策 蒸散量 水面蒸发量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现状与趋势之窥见 被引量:28
16
作者 吴正 钟德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1-27,共7页
近3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漠的面积有所扩大,但扩大不多;而主要表现为固定沙丘植被遭受破坏,面积减少,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面积相应大大增加,沙漠化程度明显加剧。沙漠的演变趋势主要受控于未来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CO_2等... 近3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漠的面积有所扩大,但扩大不多;而主要表现为固定沙丘植被遭受破坏,面积减少,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面积相应大大增加,沙漠化程度明显加剧。沙漠的演变趋势主要受控于未来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CO_2等温室效应气体浓度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地区的东部大部分(除华北地区外)沙区降水可能增多,有利于沙漠化过程减缓甚至逆转;西部沙区干旱加强,将促使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气候变化 中国 北方地区
下载PDF
基于Meta-analysis的中国北方地区免耕玉米产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银敏华 李援农 +3 位作者 陈朋朋 徐路全 申胜龙 王星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3-854,共12页
【目的】定量分析免耕对中国北方地区玉米产量的时空效应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免耕的科学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北方为研究区域,以传统耕作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截止2017年4月共获得68篇文献... 【目的】定量分析免耕对中国北方地区玉米产量的时空效应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免耕的科学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北方为研究区域,以传统耕作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截止2017年4月共获得68篇文献和82组试验数据,将数据按照区域(东北、华北和西北)、年降水量(<500 mm和≥500 mm)、年均气温(<10℃和≥10℃)、耕作模式(平作和垄作)、种植制度(连作和轮作)、是否秸秆还田、试验年份(2000年之前、2000—2009年和2010年之后)和免耕持续年限(1—2 a、3—5 a、6—9 a和≥10 a)进行分组),利用Meta-analysis方法系统探究免耕对玉米产量的时空效应与影响因素。具体分析过程包括异质性检验、综合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检验、敏感性分析、累积Meta-analysis和亚组分析(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总体上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平均增产率为3.1%(置信区间0.7%—5.5%,数据不存在发表偏倚和极端值)。2000年之前,免耕的累积增产效应不稳定(平均-0.7%—6.6%);2000年之后,免耕与传统耕作的累积产量差异逐渐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在东北地区,免耕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应(平均5.3%,置信区间1.5%—9.2%);而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免耕的增产效应不显著,分别为-2.6%—6.4%和-1.0%—6.4%。在年降水量<500 mm、年均气温<10℃的地区和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的增产率显著提高,平均分别为5.4%(置信区间1.7%—9.1%)、3.8%(置信区间0.8%—6.7%)、4.4%(置信区间1.3%—7.5%)和3.3%(置信区间0.8%—5.8%)。平作和垄作下,免耕的增产效应均不显著。2010年之后,免耕的增产效应显著提高(平均6.1%),且变幅较小(2.5%—9.7%)。随着免耕持续年限的延长,玉米增产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持续3—5 a时,免耕的增产效应显著且达到峰值(平均3.8%,置信区间1.6%—6.0%)。【结论】在年降水量较少或年均气温较低的区域,轮作或秸秆还田条件下,有利于发挥免耕的增产效应;东北地区较华北和西北地区更适宜免耕;3—5 a为较合理的免耕持续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产量效应 META-ANALYSIS 玉米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8
作者 马岩 李岩 +1 位作者 马威 徐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5-298,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成人C3~L5椎弓根形态的连续性变化及其地区差和性别差。方法:选用中国北方出土的干燥椎骨(C3~L5)124套(其中男112侧,女136侧),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结果:1.颈椎的椎弓根横径、椎...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成人C3~L5椎弓根形态的连续性变化及其地区差和性别差。方法:选用中国北方出土的干燥椎骨(C3~L5)124套(其中男112侧,女136侧),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结果:1.颈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12±0.60、7.27±0.85和7.27±0.89,女性分别为5.33±0.79、6.73±0.85和7.29±0.96。胸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69±0.65、13.52±0.85和11.46±0.94,女性分别为5.97±0.86、12.38±0.99和11.42±1.03。腰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13.81±0.78、15.71±0.81和12.62±0.95,女性分别为11.71±0.89、14.64±1.09和12.14±1.05。2.椎弓根横径、矢状径和长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3.中国北方地区与十堰地区的椎弓根的横径、矢状径和长度有较明显的差别。结论: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和地区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形态 成人 中国北方地区 人体测量学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树木的气候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建平 高素华 刘玲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6-60,共5页
该文根据作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推导出了计算森林气候生产力的模式 ,利用该模式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 1 0种主要树木的气候生产力 ,结果表明 :热量条件好的地区 ,树木的成熟年龄短 ,热量条件差的地区 ,树木的成熟年龄长。水分条件好的地... 该文根据作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推导出了计算森林气候生产力的模式 ,利用该模式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 1 0种主要树木的气候生产力 ,结果表明 :热量条件好的地区 ,树木的成熟年龄短 ,热量条件差的地区 ,树木的成熟年龄长。水分条件好的地区 ,树木的材积量大 ,而水分条件差的地区 ,树木的材积量小。影响该区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同时指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地区 树木 气候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特征空间的蒸散反演方法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比较与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鹤松 贾根锁 +1 位作者 张劲松 李岩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3-132,共10页
【目的】通过验证和比较来选定适合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蒸散反演方法,旨在为改进蒸散的算法提供支持并初步认识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使用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遥感影像、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干旱-半干旱区协同... 【目的】通过验证和比较来选定适合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蒸散反演方法,旨在为改进蒸散的算法提供支持并初步认识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使用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遥感影像、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干旱-半干旱区协同观测的地表蒸散通量数据,对Jiang等(1999)、Wang等(2006)和Roerink等(2000)这3种特征空间方法进行验证与比较,在选定适合试验区的方法后,计算和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在中国北方地区,由Wang等(2006)方法反演得到的蒸发比相关性最高,误差最小(R^2=0.65,RMSE=0.17);受地表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影响,Jiang等(1999)和Roerink等(2000)的方法在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高估的现象;基于Wang等(2006)的方法反演得到蒸发比,通过运算得出中国北方地区的蒸散空间分布,回归分析表明,该方法得出的蒸散结果精度较高(R^2=0.57,RMSE=0.78 mm·d^(-1));在不同季节,蒸散在空间上都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夏季最高,春季略高于秋季,冬季最小;在冬季,大部分地区蒸散在0.5 mm·d^(-1)以下;在春季,除西北地区的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等沙漠区域外,其余地区都有较明显的蒸散活动,大部分区域达到了0.8 mm·d^(-1)以上;在夏季,整个区域蒸散达到全年最大值,绝大部分地区蒸散强度在1.5 mm·d^(-1)以上;在秋季,蒸散明显回落,除华北地区和秦岭一带保持在1~2.5 mm·d^(-1)之外,其余地区蒸散大多在1 mm·d^(-1)以下。【结论】Wang等(2006)的方法可以在克服海拔对地表温度产生影响的同时,保持特征空间法中对地面气象参数精度要求不高的优点,能够更好地模拟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空间分布,适于在下垫面复杂、海拔落差大的地区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蒸发比 蒸散 遥感 特征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