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验”:教育研究反思的基本维度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兆璟 刘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64,共5页
作为进入中国教育学者视野中的一个当代性名词,"中国经验"的形成与出现可以使我们破除以往对经验理解的日常化与研究的技术化倾向,并在当前把它作为反思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的一个基点与"关键词"。只有循着经验本身的... 作为进入中国教育学者视野中的一个当代性名词,"中国经验"的形成与出现可以使我们破除以往对经验理解的日常化与研究的技术化倾向,并在当前把它作为反思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的一个基点与"关键词"。只有循着经验本身的逻辑,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认识,并不断激活教育研究的新的灵感,同时提供进行本土教育研究的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验” 教育研究 自主性 反思
下载PDF
“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 被引量:8
2
作者 周晓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33,共3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社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授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体验” “中国经验” 中国现代化 价值观 社会心理 社会心态 时代精神
下载PDF
社会转型、食物系统转变与伦理重构:有机农业中的“中国经验” 被引量:7
3
作者 卢成仁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158,F0003,共8页
工业化食物系统及其问题是现代性的未预后果之一。中产阶层壮大、老龄化社会到来形成的生活方式转变,使人们转向追求安全、健康食物,这是中国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对安全、健康食物的需求,市场、国家、社会无法以各自单一... 工业化食物系统及其问题是现代性的未预后果之一。中产阶层壮大、老龄化社会到来形成的生活方式转变,使人们转向追求安全、健康食物,这是中国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对安全、健康食物的需求,市场、国家、社会无法以各自单一力量回应和解决整体层面有机、生态食物的生产、分配问题,对某种单一力量的过度倚靠和看重,恰是现代性价值和思维方式的映射。除市场、国家、社会三者相互协同、合作,伦理重构是反思现代性后的一种选择和行动。有机、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生产者、消费者正在建立并实践一套与常规农业不同的人与土壤、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伦理认知和伦理原则,伦理重构是其核心特征。透过社会转型、食物与农业系统转变、伦理重构三者关联性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某种转变,并讨论面对现代性难题时一种"中国经验"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食物系统 伦理重构 有机农业 “中国经验”
下载PDF
中俄社会转型模式比较研究与“中国经验”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定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69,共7页
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社会转型模式的比较,旨在追寻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俄罗斯"突变性"社会转型模式生成依据在于其特殊的历史传统、社会基础及经济制约所导致的利益转移的公开化而凸显的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 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社会转型模式的比较,旨在追寻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俄罗斯"突变性"社会转型模式生成依据在于其特殊的历史传统、社会基础及经济制约所导致的利益转移的公开化而凸显的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协调失效。在形式上表现为体制的急速转变而导致政体的非连续性、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导致的社会严重分化以及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改变而导致的利益矛盾外显化。在实质上是其发展道路上的"西化"与治理体制的"东方化"矛盾即历史上固有的发展路径间断性、跳跃性轨迹的真实表达。与俄罗斯不同,中国的特点是避免利益矛盾激化,利益转移比较隐蔽,因此利益再分配格局中的不公平现象不很凸显。"中国经验"宏观表现形式为四点:利益动机的普遍认可;普世性理论的放弃和灵活的制度创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和有机结合和利益分化与整合的同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俄罗斯 社会转型模式 利益关系 “中国经验”
下载PDF
“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7
5
作者 姜喜咏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西方学者和国内学界都在关注“中国经验”,可是对于“中国经验”的性质和内涵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完全照搬西方概念来分析“中国经验”的研究方法必然导致... “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西方学者和国内学界都在关注“中国经验”,可是对于“中国经验”的性质和内涵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完全照搬西方概念来分析“中国经验”的研究方法必然导致对“中国经验”的片面理解和误解。“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话语权。发展中的“中国经验”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验” 西方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下载PDF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的反思——以《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为例
6
作者 洛秦 武潇 《艺术探索》 2016年第1期45-50,共6页
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的力量促发一种知识上的运动,引导思维逐渐走向深刻,不断得到新启示,推动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人类思想的进步。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运用反思对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 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的力量促发一种知识上的运动,引导思维逐渐走向深刻,不断得到新启示,推动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人类思想的进步。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运用反思对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人类学 反思 “中国经验” 《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下载PDF
重提“中国经验”——中国当代诗歌海外发展的理论思考
7
作者 曹莉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11期26-35,共10页
在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考察中,中国当代诗歌常常被忽视。实际上,中国当代诗歌“走出去”之后,在海外遭受了“走进去”难、接受度不高的困扰,主要原因是其在海外文学地位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以世界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在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考察中,中国当代诗歌常常被忽视。实际上,中国当代诗歌“走出去”之后,在海外遭受了“走进去”难、接受度不高的困扰,主要原因是其在海外文学地位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以世界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以“中国经验”为方法论和创作资源,主动与世界文学进行平等对话及融合,共同建构世界文学的复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进去” “中国经验” 世界文学 融合 当代诗歌
下载PDF
《炸裂志》与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
8
作者 焦红涛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4-89,共6页
"中国经验"的提出是当代历史文化语境中知识分子重建"总体性"话语的尝试,既是时代文化症候的反映,又提示了当代文学自身的缺陷与问题。《炸裂志》作为对"中国经验"问题的回应,在时代性与本土经验两个方... "中国经验"的提出是当代历史文化语境中知识分子重建"总体性"话语的尝试,既是时代文化症候的反映,又提示了当代文学自身的缺陷与问题。《炸裂志》作为对"中国经验"问题的回应,在时代性与本土经验两个方面展示了自己的思想深度:不仅表现了"浮士德式"的普遍的现代性经验,更从历史文化命运的角度展示了"中国故事"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炸裂志》 “中国经验” 时代性 本土经验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经验”书写与个体诗学建构--以2021年中篇小说创作为中心
9
作者 王迅 《百家评论》 2022年第3期33-40,共8页
本文以2021年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主要从叙事诗学角度解读文本,认为中篇小说回应社会焦点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文体边界和叙事逻辑的辨识度更加突显,同时,关于“中国经验”的理解和把握上更趋细化和深化,在对社会问题和... 本文以2021年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主要从叙事诗学角度解读文本,认为中篇小说回应社会焦点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文体边界和叙事逻辑的辨识度更加突显,同时,关于“中国经验”的理解和把握上更趋细化和深化,在对社会问题和生命个体的多向度透视中体现了中篇文体的生气和活力及其所蕴藏的可能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 中篇小说 “中国经验” 个体诗学
下载PDF
题材与偶戏:中国美术电影对日本动画创作的影响考察
10
作者 付筱茵 李逸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5,123,共7页
日本动画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风靡全球,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培养起了赶超美国的动画片受众,而且其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还深刻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动画创作。但长期以来,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被学界忽视了,即中国文化及美术电影对日本动画片... 日本动画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风靡全球,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培养起了赶超美国的动画片受众,而且其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还深刻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动画创作。但长期以来,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被学界忽视了,即中国文化及美术电影对日本动画片的发生、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研究者以在日留学期间收集的史料为基础,考察和梳理手冢治虫等为主的日本动画家的创作及活动,勾画出中国美术电影对日本动画在题材,人形动画发生、发展,美学等方面的深远影响的史学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冢治虫 “孙悟空情结” 偶戏 偶动画 “中国经验”
下载PDF
“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与“中国经验”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郑先武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7,155-156,共24页
"亚洲安全观"从理念转化为行动需要基于亚洲历史经验的规范框架和制度安排。文章将亚洲区域整体作为核心分析层次,阐明了二战后亚洲区域合作实践进程中所积累的以"亚洲方式"为核心的"亚洲经验",包括区域... "亚洲安全观"从理念转化为行动需要基于亚洲历史经验的规范框架和制度安排。文章将亚洲区域整体作为核心分析层次,阐明了二战后亚洲区域合作实践进程中所积累的以"亚洲方式"为核心的"亚洲经验",包括区域自主、不干预、非武力、尊重主权、共识性决策和非正式的渐进主义等。以这一宏观区域实践为背景,文章提出一种亚洲大国协调和合作安全相融合的"一轴两翼多节点"的"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路径。其中,"一轴"着眼于区域总体安全的亚洲大国协调;"两翼"即上海合作组织等"中亚中心"和东亚峰会等"东盟中心"的合作安全;"多节点"即各种次区域或微区域合作机制。三者分别构成这一区域安全新架构的"基点"、"重心"和"支点"。文章在最后阐明了亚洲区域安全合作进程中的"中国经验",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海精神"、"软安全"、"软法律"、主权平等及尊重多样性等,揭示了"中国经验"与"亚洲经验"的共生关系及中国在"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安全观 亚洲方式 “东盟方式” “中国经验”
原文传递
“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 被引量:3
12
作者 魏天无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5年第2期266-273,共8页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研究中的本质论与思维惯性难以祛除,二是习惯性的研究模式、陈旧的话语方式等,三是不满于"去马克思主义批评"状况而又缺乏批评实绩。本文认为,"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研究中的本质论与思维惯性难以祛除,二是习惯性的研究模式、陈旧的话语方式等,三是不满于"去马克思主义批评"状况而又缺乏批评实绩。本文认为,"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互为一体,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需要在中国语境中发现新问题,在时代语境下审视旧问题;需要从批评范式角度重新审视和建构中国形态,以此带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向内转";也亟须批评家更多地介入批评写作,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和文艺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经验” 中国形态 范式
原文传递
差异教学精进的若干策略分析——来自魏书生创构的“中国经验”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玉峰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7,共4页
剖解教育家魏书生创构的"中国经验",对推进我国中小学班级内差异教学可有新的启示":以时为宝",把开掘学生个体时间资源作为启动差异教学的一块础石";中心悦而诚服",激活动机链条,让差异教学全程每一环都&... 剖解教育家魏书生创构的"中国经验",对推进我国中小学班级内差异教学可有新的启示":以时为宝",把开掘学生个体时间资源作为启动差异教学的一块础石";中心悦而诚服",激活动机链条,让差异教学全程每一环都"热"起来";学不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调节能力";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让学生在课堂和班级生活的"承包"中,校准发展的最佳归趋,从而实现学生"天赋性"的"最卓越"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级授课 差异教学 魏书生 “中国经验”
原文传递
现代文学研究如何面对“中国经验”
14
作者 邱焕星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5,共5页
2008年后,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倡导开始广泛兴起,不过因为这两个概念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色彩,因而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中性的'中国经验'概念开始为更多人所认同和接受... 2008年后,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倡导开始广泛兴起,不过因为这两个概念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色彩,因而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中性的'中国经验'概念开始为更多人所认同和接受。总的来看,文学研究界的讨论与思想界基本同步,但最初主要集中在“当代文学/文学批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经验” 史学化
原文传递
“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学术研讨会综述
15
作者 熊家良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4-157,共4页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会议综述 2005年 “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与世界价值” 美学研究
下载PDF
“中国经验:法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6
作者 毛娓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02年第18期241-245,共5页
2002年11月25、26日,由南京大学法学院和南京大学亚太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经验:法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东郊宾馆举行。本次大会是继2001年第四届费彝民法学论坛后的又一次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会议。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 2002年11月25、26日,由南京大学法学院和南京大学亚太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经验:法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东郊宾馆举行。本次大会是继2001年第四届费彝民法学论坛后的又一次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会议。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的知名学者和出版界人士共60余名,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共27篇。会议历时两天,与会代表围绕着会议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提出了鲜明的观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场气氛非常友好活跃。会议的研讨共分五个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验:法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法治建设 司法改革 法学研究
下载PDF
当代社会变革中的“国家-社会”新型关系——社会学中国化视野下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杨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2,共9页
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持续转型,社会行动秩序呈现出双面性特征,社会心态与文化价值也发生深刻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急需解决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梳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思想脉络。在当... 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持续转型,社会行动秩序呈现出双面性特征,社会心态与文化价值也发生深刻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急需解决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梳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思想脉络。在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中,力避"国家—社会"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已是明显的学术主调,而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却极大地丰富、凝练和升华了"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当代中国的社会巨变不仅规模空前而且质性独特,使得"国家—社会"关系面对从未有过的实践背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配置问题也更为尖锐。因此,"中国理念"和"中国经验"是应对现实考量的郑重选择,而如何回应这些前所未遇的现实考量也不断激发了"中国经验"的实践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中国理念” “中国经验” 社会学中国
下载PDF
全球化视野下社会建设的“中国问题”
18
作者 蒋晓俊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3,40,共4页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得社会建设领域具有了多方面的全球化性质。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中国问题"不再是孤立的"中国的问题",在社会建设中要以全球化视野作为我们考察问题的基...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得社会建设领域具有了多方面的全球化性质。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中国问题"不再是孤立的"中国的问题",在社会建设中要以全球化视野作为我们考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日趋完善,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中国经验",它们既是对中国现代社会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全球化 全球问题 “中国问题” “中国经验”
下载PDF
关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的几个问题
19
作者 张定鑫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0-64,共5页
围绕着推进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这个主题,本文认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尚未实现实质性进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经验"的哲学基础或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个性特色研究还欠"火候",该领域研究思路目前的&q... 围绕着推进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这个主题,本文认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尚未实现实质性进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经验"的哲学基础或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个性特色研究还欠"火候",该领域研究思路目前的"尴尬"直接影响了其进展。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定位、构架、称谓等方面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经验”的哲学基础 经典马列主义哲学
下载PDF
后西方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学 被引量:5
20
作者 尉建文 李培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3-150,共8页
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理论。"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后"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而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 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理论。"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后"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而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是试图共同建构一种超越西方和非西方二元对立的社会学知识体系。"问题导向"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将社会学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为"中国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持,是"后西方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超越了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分野,揭示了社会转型动态和连续谱式的复杂进程;产权研究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的理念,提出了关系产权、混合产权和集体产权等概念,深入揭示产权的实际运作逻辑;"单位制"和"人力资本失灵"的研究,拓展了西方的社会成本理论,挑战了人力资本理论,丰富了转型时期的组织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和农民工积极社会态度的发现,对于加深西方中产阶级的研究,促进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都具有重要启示;"关系"已经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国关系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应最大限度地容纳、修订、改造,使其成为世界的关系社会学的蓝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西方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 “中国经验” 国际对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