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道路”的争议和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郎秀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46,共12页
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蕴涵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存有许多争议和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道路"是否存在、"中国道路"的内涵、历史起点和跨度、特征与经验,以及"中国道路"的评价等问题上。一... 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蕴涵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存有许多争议和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道路"是否存在、"中国道路"的内涵、历史起点和跨度、特征与经验,以及"中国道路"的评价等问题上。一些学者对"中国道路"持怀疑态度,认同"中国道路"的学者对其内涵、特点、意义等问题也未达成共识。准确解读"中国道路"的内涵,科学阐释"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总结中国经验是研究的重点。"中国道路"的成功源于独立自主和变革创新,未来中国的发展需要在现代化理论、制度、观念基础和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起点 内涵 特征 实质 经验 价值
下载PDF
《论十大关系》与“中国道路”的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建春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60周年之际,对1956年前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一些经验成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文章围绕如何看待《论十大关系》在毛泽东生前... 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60周年之际,对1956年前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一些经验成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文章围绕如何看待《论十大关系》在毛泽东生前未能公开发表、怎样认识《论十大关系》对"苏联模式"的反思、《论十大关系》与中共八大的关系、《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论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等六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十大关系》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下载PDF
毛泽东社会主义国家观与“中国道路” 被引量:2
3
作者 尚庆飞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6,共6页
“中国道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走出来的。就不忘初心来讲,“中国道路”与毛泽东社会主义国家观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不应该分割。根本抛弃毛泽东社会主义国家观的初心,“中国道路”恐... “中国道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走出来的。就不忘初心来讲,“中国道路”与毛泽东社会主义国家观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不应该分割。根本抛弃毛泽东社会主义国家观的初心,“中国道路”恐怕就无法理解,也无法真正地走好。毛泽东社会主义国家观是坚持马克思市民社会和国家有机统一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成果,是关于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国家未来前途和走向的思考和规定,奠定了独立自主开创“中国道路”的底色,即使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国家观的实践上存在着历史失误,也不应该根本否定其对“中国道路”的开创具有的历史贡献。今天,持续不断走好“中国道路”,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社会主义国家观,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走入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道路”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下载PDF
“中国道路”的开拓与经验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麻海山 《理论研究》 2016年第6期36-41,共6页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国内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力图走和平式发展、合作式发展、和谐式发展的新路子,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总结无数次经验教训所得出...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国内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力图走和平式发展、合作式发展、和谐式发展的新路子,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总结无数次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是改革开放30余年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的结果。"中国道路"数十年的成功发展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改革开放 经验启示
下载PDF
三大内核支撑“中国道路”走向世界
5
作者 李炳毅 岳晓方 李贞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9,共6页
"中国道路"是时间、空间和目标统一体。从空间层面上看,它坚持因地制宜;从时间层面上看,它倡导因时制宜;从目标层面上看,它指向富民强国。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中国道路"的三大内核,使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由一个... "中国道路"是时间、空间和目标统一体。从空间层面上看,它坚持因地制宜;从时间层面上看,它倡导因时制宜;从目标层面上看,它指向富民强国。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中国道路"的三大内核,使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由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胜利,并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愈来愈大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民富国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道路”
6
作者 程广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9-13,共5页
"中国道路"是中国在推进全球化的时代进程和历史发展中的独特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真实呈现。而强调差异性的存在,推崇"非同质性"和"非总体化"的后现代主义,体现了全球化的弹性... "中国道路"是中国在推进全球化的时代进程和历史发展中的独特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真实呈现。而强调差异性的存在,推崇"非同质性"和"非总体化"的后现代主义,体现了全球化的弹性生产的后组织化时代,中国所特有的发展方式和文化理念,这是不同于后组织化时代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审思"中国道路"能够真实地透视后组织化资本主义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在当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与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中国道路” 反思与批判 资本逻辑
下载PDF
“中国道路”的文化解读
7
作者 蒙云龙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0-13,共4页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革命之路、中国建设之路、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和中国发展之路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境界。"中国道路&qu...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革命之路、中国建设之路、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和中国发展之路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境界。"中国道路"的历史成就和发展态势表明:只有坚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以此引领"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才能更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文化解读
下载PDF
马克思资本双重性理论及其在“中国道路”中的创新实践
8
作者 邓祖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4-59,共6页
马克思通过详细论证“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科学批判了以往“资本”概念的本质缺陷,进一步揭示出资本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批判资本阶级性的同时,马克思也充分肯定其社会性,亦即作为一种现代力量对于普遍化商品生产的... 马克思通过详细论证“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科学批判了以往“资本”概念的本质缺陷,进一步揭示出资本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批判资本阶级性的同时,马克思也充分肯定其社会性,亦即作为一种现代力量对于普遍化商品生产的促进作用。这种历史地看待资本作用的科学态度,能够回答当前面临的一些基本理论困惑,比如资本的双重属性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间的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资本与政府的关系等,都对“中国道路”中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终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中,不重走“资本为主义”的西方路径,避免产生以资本阶级性为前提的劳资对立的社会危机;不对资本全面否定,而要走出一条“以管资本为主”的“中国道路”等。在利用资本加快发展的同时凝练资本批判的“中国话语”与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属性 “中国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与制度路径
9
作者 杜志章 吴家臣 《党内法规研究》 2022年第3期44-53,共10页
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开辟和发展了“中国道路”。从历史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道路”是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改革创新和面向新时代发展的必然。从内在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 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开辟和发展了“中国道路”。从历史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道路”是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改革创新和面向新时代发展的必然。从内在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之开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动力源泉、宝贵品质和价值取向。从新时代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道路”有效引领的实现路径来看,需要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的制度建设、提升党内法规执行效能的同时,推进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机制建设,最终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道路” 思想建党 制度治党
下载PDF
“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的伟大成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志超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1-53,共3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百年求索的正确选择,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时代成果,是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探索的成功典范。党的"十八...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百年求索的正确选择,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时代成果,是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探索的成功典范。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中国道路"必将展现出极为远大的光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探索
下载PDF
关于“中国道路”的三点新诠释 被引量:2
11
作者 付文军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55,共7页
“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对“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中国道路”是以实践为基本定向的社会发展之路,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效对接的... “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对“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中国道路”是以实践为基本定向的社会发展之路,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效对接的理论道路,也是中国人民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路。在“中国道路”的推进过程中“,党的领导”是其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是其方向“,守正创新”是其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根本遵循“,和平发展”是其坚持的共同价值“。中国道路”稳步向前印证了它以科学理论思维占居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理论优势,不断激发机制体制生机活力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现市场和政府二者的有机结合助力经济发展的经济优势和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汇聚社会主义建设合力的价值优势“。中国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途径,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理论优势 制度优势 经济优势 价值优势
下载PDF
走向“中国道路”的“包容性增长”--兼谈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几个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玲 付强 周兴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136,共6页
包容性增长是对"中国模式"的"单边性增长"的辨症施治。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协调好消费(分配)与生产(投资),尤其是劳动与资本、民生与国计、公共服务与政府税收等基本关系。只要措施得当、政策配套,假以时日,中国... 包容性增长是对"中国模式"的"单边性增长"的辨症施治。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协调好消费(分配)与生产(投资),尤其是劳动与资本、民生与国计、公共服务与政府税收等基本关系。只要措施得当、政策配套,假以时日,中国或将由此走出一条包容性增长的"中国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包容性增长 “中国模式” 单边性增长 消费需求
原文传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13
作者 胡乐明 《海派经济学》 2010年第4期54-60,共7页
此次西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危机,也凸显了中国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道路”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宏观调控
原文传递
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解读
14
作者 李红军 《黄海学术论坛》 2016年第1期53-72,共20页
自'中国道路'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内涵、性质、特征以及对'中国道路'世界影响的看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呈现了鲜明的特点。总体来看,研究呈现繁荣景象。但是,现实观照不足... 自'中国道路'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内涵、性质、特征以及对'中国道路'世界影响的看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呈现了鲜明的特点。总体来看,研究呈现繁荣景象。但是,现实观照不足,意识形态的偏见,也是不容否认的。国际社会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有着复杂的背景。对此,我们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加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社会 “中国道路” 认知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
15
作者 张万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 2014年第1期142-154,共13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1949年到1956年的'学仿苏联经验'、1957年到1977年的'在探索中曲折前行'、1978年以后的'在改革中开拓发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相互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1949年到1956年的'学仿苏联经验'、1957年到1977年的'在探索中曲折前行'、1978年以后的'在改革中开拓发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的。前两个阶段的道路探索对后一阶段新道路的形成具有奠基性意义;没有前两个阶段的宝贵经验和沉痛教训,就谈不上后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新路的开创和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对于中国未来的道路探索以及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改革
原文传递
“中国道路”与新型现代性构建 被引量:4
16
作者 卢德友 杨士喜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1,共5页
西方资本主义塑造的现代性强势话语,在现实社会展现的危机中遭受普遍质疑,引发了关于现代性多元路径的期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开辟的"中国道路",既是对西方一元论现代性范式的现实突破,更是探索新型现代性方案的... 西方资本主义塑造的现代性强势话语,在现实社会展现的危机中遭受普遍质疑,引发了关于现代性多元路径的期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开辟的"中国道路",既是对西方一元论现代性范式的现实突破,更是探索新型现代性方案的有益尝试。在中国现代性构建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担当始终不可忘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资本主义 “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成分期与哲学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小峰 苏国红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17,共4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结合自主创新实践的新鲜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分为酝酿与萌芽、正式提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结合自主创新实践的新鲜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分为酝酿与萌芽、正式提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等三个时期。"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既具有阶段性,也具有多层次性。"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提出和发展,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结晶,是时代背景提出的主题性要求,标志着党的自主创新思想体系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形成分期 哲学思考
下载PDF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及对策研究”项目协调会在北京召开
18
作者 黎明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3年第1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及对策研究” 项目协调会 项目管理 2003年
下载PDF
“中国模式”讨论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学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1,共6页
"模式"这个概念不是在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层面谈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上谈的。"中国模式"无非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类型。因此,我们不妨暂时抛开好坏之争,把"中国模式"当做一个解释性的中性概... "模式"这个概念不是在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层面谈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上谈的。"中国模式"无非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类型。因此,我们不妨暂时抛开好坏之争,把"中国模式"当做一个解释性的中性概念来使用。"中国模式"无疑突出了"中国特色"的分量,它意味着"中国特色"从消极表述转变为积极表述。"中国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发展类型,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价值,所以"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 “北京共识”
下载PDF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考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田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3,共5页
"马克思与共同体"是一个当代问题,它的提出与中国社会改革对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合理关系的呼唤密不可分,因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也凸显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议题。与社群主义的伦理主义范式和滕尼斯等人的社会学范式相... "马克思与共同体"是一个当代问题,它的提出与中国社会改革对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合理关系的呼唤密不可分,因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也凸显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议题。与社群主义的伦理主义范式和滕尼斯等人的社会学范式相比,马克思厘定的共同体概念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内涵极其丰富的立体概念,这决定了他的共同体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当代性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会在多重面向上得以彰显,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不能只是满足于从哲学史角度单向度地证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而应结合中国社会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来予以考察,为"中国道路"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体 市民社会 “中国道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