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3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边缘”说“中心”:希达提乌斯对晚期罗马帝国的认识
1
作者 李玮璞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4年第1期265-278,共14页
5世纪西班牙史家希达提乌斯撰写的《编年史》接续了自尤西比乌斯-哲罗姆以来的基督教编年史传统,将编年史续写至西罗马帝国崩溃前夕。《编年史》的内容反映了希达提乌斯以加利西亚行省这一“边缘”区域历史论说“中心”发展的认知方式,... 5世纪西班牙史家希达提乌斯撰写的《编年史》接续了自尤西比乌斯-哲罗姆以来的基督教编年史传统,将编年史续写至西罗马帝国崩溃前夕。《编年史》的内容反映了希达提乌斯以加利西亚行省这一“边缘”区域历史论说“中心”发展的认知方式,他试图借用西班牙的历史状况一窥帝国整体的命运。在希达提乌斯笔下,教会的归宿和罗马帝国的命运唇齿相依,世界将在蛮族肆虐和教义分歧中迎来最后的“末世”,呈现了一位行省知识分子身处西罗马帝国秩序崩溃过程中,对自身命运和帝国未来的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达提乌斯 基督教编年史 “边缘”与“中心” 西罗马帝国 “末世”观念
下载PDF
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及其问题探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向春香 陶红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80-83,共4页
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传统媒体被消解,"元叙事"被消解,理性意义被消解。"中心"被消解之后也相应地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受到挑战、信息匮乏和信息的虚... 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传统媒体被消解,"元叙事"被消解,理性意义被消解。"中心"被消解之后也相应地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受到挑战、信息匮乏和信息的虚假需求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碎片化 “中心”消解
下载PDF
游戏:旅游活动中的另一个精神“中心”——基于赫伊津哈游戏理论的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岗 《旅游学刊》 CSSCI 2012年第3期99-106,共8页
文章在科恩提出的旅游活动精神"中心"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对旅游中的游戏活动进行分析,发现不仅游戏意义隽永,而且旅游者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同样能够体验到远方"中心"体验中的"类过渡状态&quo... 文章在科恩提出的旅游活动精神"中心"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对旅游中的游戏活动进行分析,发现不仅游戏意义隽永,而且旅游者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同样能够体验到远方"中心"体验中的"类过渡状态",因而游戏构成了旅游活动中的另一个精神"中心"。依据旅游者对三大精神"中心"的依附情况,文章将旅游体验模式分为转移模式、嬉戏模式、游戏模式和体验模式(包括实验模式和存在模式)。即使是在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只要参与了任何形式的游戏项目,就可以获得诸如神圣、荣誉、美德、审美、人际、怀旧等方面的精神意义。相对于文化的根植性而言,游戏具有普适性和较强的可移植性,这为游戏类旅游吸引物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旅游活动 精神“中心” 赫伊津哈 游戏理论
下载PDF
从“边缘”走向“中心”:早期报人社会地位的演变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建国 《广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8期110-115,共6页
甲午战争前,报纸社会影响力的局限,造成了报人的“边缘”化。伴随近代报业的发展,报纸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同,报人逐渐向“中心”迈进。报人群体意识的觉醒、同业组织的创建及其维护报界权益的活动,可视为报人努力“中心”化的例证。早期... 甲午战争前,报纸社会影响力的局限,造成了报人的“边缘”化。伴随近代报业的发展,报纸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同,报人逐渐向“中心”迈进。报人群体意识的觉醒、同业组织的创建及其维护报界权益的活动,可视为报人努力“中心”化的例证。早期报人社会地位的演变反映了近代报业发展的大致脉络,从中亦可感知报人的社会遭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人 社会地位 “边缘”“中心”
下载PDF
从外语教学理论发展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29-131,共3页
教师和学生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中心"地位问题是外语教学的基本问题。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发展分析传统教学理论主张的教师"中心"观和交际教学理论主张的学生"中心"观的长处和不足,提出基于折中主义理... 教师和学生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中心"地位问题是外语教学的基本问题。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发展分析传统教学理论主张的教师"中心"观和交际教学理论主张的学生"中心"观的长处和不足,提出基于折中主义理论及折中教学法的师生互换"中心"地位观,并给出师生互换"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课堂教学 外语教学理论 师生互换“中心”
下载PDF
从“中心”到“中间”:当代设计审美价值之轨迹
6
作者 李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5-138,共4页
“中心”与“中间”是现代设计与当代设计的两种典型状态,也是现当代设计审美价值嬗变的重要里程碑。设计审美从“中心”到“中间”的价值生成,即是不断从技术理性中心向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多元交互价值的演化过程。其间经历了“起点”—... “中心”与“中间”是现代设计与当代设计的两种典型状态,也是现当代设计审美价值嬗变的重要里程碑。设计审美从“中心”到“中间”的价值生成,即是不断从技术理性中心向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多元交互价值的演化过程。其间经历了“起点”———“艺术美”的蜕变;“主线”———“技术美”的明晰;“多面”与“立体”———“设计美”的生成。设计审美由此走向成熟,呈现其当代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中间” 设计审美价值
下载PDF
“中心”与“边缘”——世界体系论视角的中国世界工厂定位 被引量:3
7
作者 田军 《日本问题研究》 2005年第4期17-20,共4页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活勒斯坦提供了一种研究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各国丙工化历程的独特视角.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逐渐融人沃勒斯坦所说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国...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活勒斯坦提供了一种研究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各国丙工化历程的独特视角.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逐渐融人沃勒斯坦所说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制造"正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生产者、商家、消费者离不开的商品,就产品的产值而论,中国是世界第四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本文将以世界体系论观点分析中国世界工厂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工厂” 中国经济 世界体系论 “中心” 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体系理论 “中国制造” 沃勒斯坦 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
下载PDF
经济空间的“中心”与“外围”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2,共8页
自普雷维什提出社会经济布局具有"中心"与"外围"之空间关系的理论以来,世界经济地理变化深刻。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交往网络化,以及技术服务的"泛在"化的强力推动,使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格局变化加快,空间... 自普雷维什提出社会经济布局具有"中心"与"外围"之空间关系的理论以来,世界经济地理变化深刻。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交往网络化,以及技术服务的"泛在"化的强力推动,使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格局变化加快,空间"脱域"现象趋强。经此多重作用,"中心"与"外围"不复是原来版图式的空间关系,亦非单纯的经济地理格局。空间被不断再生产出来,同时又给社会经济关系以反馈性的再建构;科学技术及其知识信息的经济意义,使经济部分地非物质化,给它们的物理空间的开发、使用方式以崭新的样态;新兴城市群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内与世界经济空间之"中心"与"外围"的关系及其互联互动机制。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明了"中心"与"外围"关系的成因、模式和趋向,对于科学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世界意义,坚持多边主义和相互开放、包容,反对"中心"唯一化、霸权化等,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与“外围” 成因 模式 变革
下载PDF
简论生态伦理建构的“中心”
9
作者 龙兴海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8-43,共6页
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生态伦理作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应当”,其价值建构和价值目标的落实都理当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为其价值系统确立的现实基础和本位,以“人类精神的自律... 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生态伦理作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应当”,其价值建构和价值目标的落实都理当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为其价值系统确立的现实基础和本位,以“人类精神的自律”为其达成价值目标的主体基础和力量。这在实践上就意味着人类按照其在自然界持久生存和更好地生活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中心”
下载PDF
关于企业领导“核心”与“中心”的几点思考
10
作者 邱锦富 《江苏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企业领导 矛盾关系 “核心” “中心”
下载PDF
“中心”论
11
作者 李水莲 《唐都学刊》 1993年第1期68-73,共6页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14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14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本文试就确定“中心”的理论依据、“中心”不能旁移的实践足迹及扭住“中心”不放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社会生产力 基本国情 主要矛盾 解放思想
下载PDF
下岗职工出“中心”后生活如何保障?
12
《劳动者》 2005年第9期41-41,共1页
我是西安市一大型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2003年下岗后进入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因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一直没有实现再就业,我想咨询一下下岗职工三年期满出“中心”后,国家有没有相关的保障政策?
关键词 下岗职工 “中心” 保障政策 再就业中心 生活 大型国有企业 文化程度 西安市
下载PDF
统筹好“首位”与“中心”的关系
13
作者 金岩 黄礼贤 《解放军理论学习》 2006年第8期51-51,共1页
《政治工作条例》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要求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还要积极拓展政治工作的直接作战功能。当前,有的单位思想政治建设在统筹“首位”和“中心”的关系上,还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有时抓... 《政治工作条例》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要求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还要积极拓展政治工作的直接作战功能。当前,有的单位思想政治建设在统筹“首位”和“中心”的关系上,还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有时抓思想工作与军事斗争准备脱节,在军事斗争准备方面调研思考不够,力量摆布不够,探索创新不够;有时抓学习成才与打赢使命脱节,一些官兵学历文凭缺乏“含军量”;还有的政工干部“学军事”意识不强.在军事训练和重大活动中说外行话,坐“旁观席”。因此.科学筹划和指导部队思想政治建设,首先必须要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展开,努力统筹好“首位”与“中心”的关系,发挥好服务保证作用与直接参战功能,切实将把方向与保打赢捆在一起抓,融于一体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首位 统筹 《政治工作条例》 军事斗争准备 思想政治建设 保证作用 作战功能 思想工作 探索创新
下载PDF
年底前陕西省8.5万国企下岗职工全部出“中心”
14
《现代企业》 2005年第7期36-36,共1页
记者从7月11日召开的全省并轨工作会议上获悉:陕西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正式启动,截至今年年底前.陕西省滞留在再就业中。的8.5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将全部走出“中心”。副省长洪峰出席了当天的... 记者从7月11日召开的全省并轨工作会议上获悉:陕西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正式启动,截至今年年底前.陕西省滞留在再就业中。的8.5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将全部走出“中心”。副省长洪峰出席了当天的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陕西省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国企 失业保险 工作会议 再就业 副省长 并轨 讲话
下载PDF
提升“中心”功能做强增长引擎——成都市中心城区结构调整战略转型期调查研究报告
15
《成都发展改革研究》 2010年第1期61-67,共7页
中心城区是成都市发挥综合枢纽功能的核心,也是全域成都的区域经济中心。但目前中心城区结构调整处于经济转型的阵痛阶段,面临工业调迁后的产业空心化、三产存量结构固化和低档化、产业同构化、产业发展政策非均衡化、发展成本上升等... 中心城区是成都市发挥综合枢纽功能的核心,也是全域成都的区域经济中心。但目前中心城区结构调整处于经济转型的阵痛阶段,面临工业调迁后的产业空心化、三产存量结构固化和低档化、产业同构化、产业发展政策非均衡化、发展成本上升等现实困境,需要坚定转型信心、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努力发展产业高端的主导产业、拓展中心城区辐射服务区域的经济空间、全面规划部署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中心城区 “中心”功能 结构调整 经济战略转型
下载PDF
耸立在“边缘”与“中心”之间——对地域文学的思考
16
作者 喻子涵 《理论与当代》 1998年第2期41-42,共2页
“边缘”与“中心”问题,一度在作家、评论家中引起关注和争论。所谓“中心”,就一般而论,不外乎行政区划上的以政府驻地为集中点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优势位置。人们往往趋向“中心”,因此也就形成“边缘”,形成“中心”与“边缘”在... “边缘”与“中心”问题,一度在作家、评论家中引起关注和争论。所谓“中心”,就一般而论,不外乎行政区划上的以政府驻地为集中点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优势位置。人们往往趋向“中心”,因此也就形成“边缘”,形成“中心”与“边缘”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心理上的落差。这种落差,在人们心理上,就体现出获得重视的优越感和被忽视的自卑感;反映在文学活动上,就产生主导一切、掩盖一切的主流文学和服从主流、追随主流的边缘文学。就九十年代文学现象而论,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内涵与范围发生了裂变。随着文学自身的觉醒、创作的自由,集体写作状态进入个体写作时代,文学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学 散文诗 “中心”与“边缘” 主流文学 哲学思考 拉丁美洲文学 行政区划 内涵与范围 贵州 民族文化背景
下载PDF
乡村社会:从“中心”书写到“边地”书写--从“乡村建设”的角度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17
作者 段平山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32-41,共10页
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针对乡村社会的题材特征。对于乡村社会的重视或关注表面上看是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或不同的表现艺术的体现,但是,决定这些不同表达方式或表现艺术的根本原因则是一种带有政治倾向... 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针对乡村社会的题材特征。对于乡村社会的重视或关注表面上看是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或不同的表现艺术的体现,但是,决定这些不同表达方式或表现艺术的根本原因则是一种带有政治倾向性的价值立场。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在针对乡村社会的书写方面基本上经历了从“中心”到“边地”这样一个过程,因为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多重的转型,既有政治体制方面的转型,也有文化观念方面的转型。在这些“转型”的过程中,乡村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是很不一样的,实际上,这就是引起从“中心”书写到“边地”书写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不同的书写方式必然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意义,而针对不同意义的进一步的分析需要注意到这样两个方面,其一,乡村社会的重要性程度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其二,如何理解乡村社会以及如何认识整个社会的总体发展对于书写者来说也是一个历史理性的问题。乡村社会的从“中心”书写到“边地”书写这个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问题,更不是一个纯粹的书写方式或表现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取向的转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现当代文学 “中心”书写 “边地”书写
下载PDF
地方治理中的“中心工作”:学术进展与理论争辩
18
作者 刘灵 肖唐镖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5,共12页
作为学术概念的“中心工作”,并不是指某一项具体的中心工作或其内容、方法,而是指一种特定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即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类为基础,集中主要的治理资源于重要领域并驱动各类治理主体协同推进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方式。“中... 作为学术概念的“中心工作”,并不是指某一项具体的中心工作或其内容、方法,而是指一种特定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即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类为基础,集中主要的治理资源于重要领域并驱动各类治理主体协同推进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方式。“中心工作”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近10年来已为国内学界高度关注,从概念建构到生成机制的解释,再到其实际效应的分析,研究的面向日益扩张,系统化的学术工作业已展开。但作为一个值得深耕的学术议题,其既有研究仍存在概念建构不力、体制机制与效应的描述和解释各说各话等不足,系统化的理论贡献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其后续研究应强化理论自觉,努力扩展理论与经验的视野和议题,改善经验数据的质与量,积极应用多元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工作” 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情境 治理 社会科学自主性
下载PDF
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现状分析和路径探索
19
作者 姚天培 于骐铭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39-43,共5页
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的基础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东盟的持续发展及其与邻国建立的合作机制为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石。其次,域内外大国如中国等的鼓励与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地区形势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东盟在塑造“中心地位”... 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的基础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东盟的持续发展及其与邻国建立的合作机制为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石。其次,域内外大国如中国等的鼓励与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地区形势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东盟在塑造“中心地位”上面临内部分歧、机制冗余、大国战略意图转变等挑战。为了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强化中国—东盟关系成为必要的路径。官方路径包括深化经济贸易合作、加强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沟通与协调,非官方路径则强调多元化的民间交流活动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中心地位” 中国—东盟关系 地区合作 身份塑造
下载PDF
“中心-边缘”视角下“双一流”高校国际化的困境和发展进路
20
作者 聂钰柘 《科学咨询》 2024年第14期1-5,共5页
“双一流”高校国际化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引领价值。研究以“中心-边缘”理论为视角,发现我国“双一流”高校在国际认可度、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政策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中心-边... “双一流”高校国际化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引领价值。研究以“中心-边缘”理论为视角,发现我国“双一流”高校在国际认可度、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政策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中心-边缘”格局。据此,文章从打造区域独特的国际形象、积极寻求跨国“边缘”合作、建立健全对外开放政策机制等方面为推动我国“双一流”高校国际化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双一流”高校 “中心-边缘”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