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期创造社与“为艺术”之再阐释
1
作者 吴诗媛 《殷都学刊》 2007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创造社前期一直被含混地概括为具有"为艺术"的特质,事实上,这中间仍存在有待清理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创造社对"为艺术"这一西方概念进行的发挥作一个简单的呈现。
关键词 前期创造社 “为艺术” 时代 浪漫主义倾向
下载PDF
“为艺术而艺术”与文学的自觉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鹏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4-8,共5页
关于“文学的自觉”,历来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本文解释了“文学的自觉”的本质含义,并从鲁迅先生的论断出发考察了“文学的自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关系,认为二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文章进而认为曹丕的时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 关于“文学的自觉”,历来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本文解释了“文学的自觉”的本质含义,并从鲁迅先生的论断出发考察了“文学的自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关系,认为二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文章进而认为曹丕的时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的自觉时代;到西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艺术艺术” 唯美主义 文学的自觉时代 外国文学流派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王尔德 文学创作 艺术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心雕龙
下载PDF
林庚1930年代诗歌艺术探微
3
作者 张明明 《文教资料》 2010年第18期69-71,共3页
林庚1930年代的诗歌可以分为自由诗与新格律诗两种形式,早期的《夜》、《春野与窗》为自由诗创作时期,后诗人通过对自由诗与韵律诗的理解,提出"自然诗"的观点,转向新诗格律的探索。然而不论是洒脱无拘的"自由诗",还是讲求韵律的"... 林庚1930年代的诗歌可以分为自由诗与新格律诗两种形式,早期的《夜》、《春野与窗》为自由诗创作时期,后诗人通过对自由诗与韵律诗的理解,提出"自然诗"的观点,转向新诗格律的探索。然而不论是洒脱无拘的"自由诗",还是讲求韵律的"自然诗",林诗诗体的转变与探索并没有影响到诗人在诗情内容与意象意境上的一贯风格,包括"为艺术"的本体取向,意象的化古与融今以及林诗天然存在的韵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庚 “为艺术” 意象 韵律
下载PDF
评卡西尔对先锋派艺术观的批判
4
作者 黄力之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90-95,共6页
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年)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符号论美学的奠基人。考察其文艺美学思想,发现这位身处现代主义先锋派思潮泛滥时期的人物,对先锋派艺术观持了一种颇为公正的批判立场,值得评说。... 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年)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符号论美学的奠基人。考察其文艺美学思想,发现这位身处现代主义先锋派思潮泛滥时期的人物,对先锋派艺术观持了一种颇为公正的批判立场,值得评说。如所周知,现代主义先锋派艺术观是以崇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西尔 先锋派 艺术观念 “为艺术艺术” 现代主义 经验主义 非理性 艺术创造 柏格森 克罗齐
下载PDF
“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人生而艺术”——以电影《入殓师》为例
5
作者 蔡荣湘 《柳州师专学报》 2014年第5期4-7,共4页
以电影《入殓师》为例,通过论证入殓仪式的艺术性,揭示"艺术之道"和"入殓仪式之道",最终阐明真正的艺术完全超越了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出发点之争、目的论之争,真正的艺术既... 以电影《入殓师》为例,通过论证入殓仪式的艺术性,揭示"艺术之道"和"入殓仪式之道",最终阐明真正的艺术完全超越了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出发点之争、目的论之争,真正的艺术既是为艺术也是为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殓师》 入殓仪式 “为艺术艺术” “为人生而艺术”
下载PDF
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评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崔海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00-103,共4页
唯美主义是“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主流。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绝对的价值,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是一种“撒慌”的技巧。是生活摹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摹仿生活。
关键词 王尔德 唯美主义者 艺术 “为艺术艺术” 艺术模仿 艺术 美的殿堂 艺术范围 艺术形式 艺术自身
下载PDF
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 被引量:4
7
作者 师滕守尧 《浙江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47-,49+48+50,共4页
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滕守尧(北京100732)在当今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提审美文化,就是要发展一种足以与“数字化生存方式”抗衡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在我国多数人心目中,所谓现... 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滕守尧(北京100732)在当今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提审美文化,就是要发展一种足以与“数字化生存方式”抗衡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在我国多数人心目中,所谓现代化,主要是以科技的发达和物质的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 “为艺术艺术” 大众传播媒介 中西文化的比较 大众化 西方文化 公司国家 文化艺术 “包装”
下载PDF
“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鲁迅创作思想探秘之一
8
作者 艾斐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24-29,共6页
“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鲁迅创作思想探秘之一●艾斐恩格斯在写给敏·考茨基的一封谈论文学创作的信中指出,作品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指点出来”①。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思想... “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鲁迅创作思想探秘之一●艾斐恩格斯在写给敏·考茨基的一封谈论文学创作的信中指出,作品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指点出来”①。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但它却须臾不可离开一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创作 艺术 思想内容 书信集 “为艺术艺术” 作品 艺术技巧 描写技巧 创作技巧 《儒林外史》
下载PDF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
9
作者 黄川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35-39,共5页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表现比较复杂,因而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批评他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三十年代初,鲁迅在回顾创造社初期的文学主张时,也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崇拜创作……...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表现比较复杂,因而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批评他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三十年代初,鲁迅在回顾创造社初期的文学主张时,也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崇拜创作……与同时上海韵文学研究会相对立。”(《上海文艺之一瞥》)直到茅盾逝世前写的回忆录中,还认为郭沫若当时有“唯美主义的观点”(《回忆录》·五)。如何评价郭沫若初期的艺术观,如何认识鲁迅、茅盾对他的批评,对于我们研究郭沫若初期的文艺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艺术功利观 唯美主义 功利主义 文艺思想 “为艺术艺术” 波特莱尔 作家 浪漫主义 自然流露
下载PDF
浅草——沉钟社艺术倾向之我见
10
作者 邓时忠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61-66,共6页
浅草——沉钟社“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自从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作出这个论断后,五十年来,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该社的艺术倾向是“为艺术而艺术”,甚至随着时... 浅草——沉钟社“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自从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作出这个论断后,五十年来,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该社的艺术倾向是“为艺术而艺术”,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渐次升级的趋向。比如,一九八四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赵遐秋、曾庆瑞编,以下简称《小说史》)写道:“‘一九二四年中发祥于上海的浅草社,其实也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鲁迅这个论断,除了时间误记,大体上是恰当的”。“他们对旧社会不满,又看不见出路,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影响,只想在文学艺术中讨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倾向 “为艺术艺术”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新文学大系 鲁迅 《导言》 文学影响 文学艺术 九二四 作家
下载PDF
兵马俑与艺术史
11
作者 盖东升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00年第4期26-26,共1页
秦王赢政平灭六国,海内为郡县,自以为建亘古未有之伟业,遂大兴制作,举凡建筑、造物,务求奢大华美,不知惮惜民力所有。其承位之初即“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以水银为... 秦王赢政平灭六国,海内为郡县,自以为建亘古未有之伟业,遂大兴制作,举凡建筑、造物,务求奢大华美,不知惮惜民力所有。其承位之初即“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太史公尚未报道有兵马俑的消息。 直到1974年3月24日,陕西临潼县西杨村农民在打水井时,无意触及始皇陵园外的俑坑,这个沉寂于地下两千余年之久的奇迹才得重现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马俑 艺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打水井 “为艺术艺术” 西域传 文景之治 太史公 公元前 文以载道
下载PDF
“为艺术而艺术”合乎道而失之于义
12
作者 李建栋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年第1期78-82,共5页
“为艺术而艺术”与我国魏晋风度相似,是一种觉察到世间之不可追求、不可艳羡,转而追求“道”的表现,因此它是合乎“道”的。然而“大道废,有仁义”,世间之人并不都具备求道的能力与兴趣,建设美好人间、获得利益才是社会的要求。中华文... “为艺术而艺术”与我国魏晋风度相似,是一种觉察到世间之不可追求、不可艳羡,转而追求“道”的表现,因此它是合乎“道”的。然而“大道废,有仁义”,世间之人并不都具备求道的能力与兴趣,建设美好人间、获得利益才是社会的要求。中华文化发展出道德仁义等概念,使得人们从世间生活之中也能体悟道理,故主张“文以载道”,“为艺术而艺术”不能成为主流。相反,西方文化中缺少“义”,为了追求“道”,只能全面彻底地否定世间实用要求,而提出“为艺术而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艺术艺术” 中华文化 “文以载道”
下载PDF
“为艺术而艺术”观在中国的传入与影响--以石井柏亭与刘海粟艺术互动为例
13
作者 冯天驰 《荣宝斋》 2024年第2期142-149,共8页
本文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认为作为“唯美主义”标志的“为艺术而艺术”观传入中国是早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唯美主义”思潮的。其最早且较为准确的阐释是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石井柏亭于江苏省教育会的演讲。且此次演讲对刘海粟有... 本文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认为作为“唯美主义”标志的“为艺术而艺术”观传入中国是早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唯美主义”思潮的。其最早且较为准确的阐释是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石井柏亭于江苏省教育会的演讲。且此次演讲对刘海粟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艺术独立与个人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思想及其办学理念。随后,他在上海美专推行“为艺术而艺术”,并逐渐形成风气,使得“为艺术而艺术”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为主要的艺术思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思潮 美术思潮 “为艺术艺术” 石井柏亭 刘海粟
原文传递
进退之间:中国现代两种文学力量演进之比较
14
作者 赵海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103,共7页
企图从史的本位还原中国现代两种主要文学力量声势消长之原态,通过双方攻防易位之比较凸现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提出自由主义的自我虚化使之走向了"终结"。
关键词 “为艺术” “为人生” 左翼文学 自由主义
下载PDF
论小松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春燕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48-152,共5页
小松是东北沦陷时期多产而知名的作家之一,原名赵树全,笔名有赵孟原、梦园等,1912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虎山镇。童年时代,他随搞土木建筑的父亲辗转飘流到武汉、贺胜桥、岳州、桃林寺、长沙、黄石港、武昌等地,最后由关内来到沈阳。这... 小松是东北沦陷时期多产而知名的作家之一,原名赵树全,笔名有赵孟原、梦园等,1912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虎山镇。童年时代,他随搞土木建筑的父亲辗转飘流到武汉、贺胜桥、岳州、桃林寺、长沙、黄石港、武昌等地,最后由关内来到沈阳。这种流浪的家庭生活,虽然耽误了少年小松的不少学业,但对他后来的创作却大有益处,他所体味到的动荡社会和人生百态,有的竟成为其长篇小说《北归》很好的素材。到了中学时代,他读到鲁迅的小说和郭沫若等人的新诗,从此对文学产生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文学创作 东北沦陷时期 伪满洲国 作品 短篇小说集 “为艺术艺术” 艺术风格 作家 诗歌
下载PDF
拉斐尔前派诗歌研究概述——兼评《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立华 曾思艺 张晶晶 《榆林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14-118,共5页
拉斐尔前派既是浪漫主义的承继,又是唯美主义的开拓,且与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女性主义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关联,其艺术主张为"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形式绝对化",哲学思想为"个人精神绝对化"。拉斐尔前派诗... 拉斐尔前派既是浪漫主义的承继,又是唯美主义的开拓,且与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女性主义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关联,其艺术主张为"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形式绝对化",哲学思想为"个人精神绝对化"。拉斐尔前派诗歌具有"形式至上"、"诗画一律"的唯美主义艺术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语言张力、意象张力和结构张力;具有"灵肉一元"的唯美主义特征,体现出精神与肉体的和谐一致。国内外学者对其诗歌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拉斐尔前派诗歌研究在国内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斐尔前派 唯美主义 “为艺术艺术”
下载PDF
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美学解读
17
作者 赵惠霞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27,共5页
从"过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再到"再政治化",当代文学界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循环,并始终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或从政治的角度要求文学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或从文学的角度要求文学... 从"过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再到"再政治化",当代文学界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循环,并始终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或从政治的角度要求文学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或从文学的角度要求文学脱离政治。其实,文学现象终归是一种审美现象,不论是政治对文学的要求,抑或文学对政治的要求,最终都体现为对审美效果的要求。从美学的角度看,表现与欣赏者相同的政治主张和发挥文学基本形式的审美特性,是构成文学审美性的两种重要因素。文学界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争论,其焦点是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元素。再好的文学形式,如与欣赏者的价值观相悖,也不会受到欢迎;再正确的价值理念,如无相应的文学形式,也无法带给读者审美享受。惟有两种元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强烈美感的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政治 “为艺术艺术” 审美特性
下载PDF
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
18
作者 梁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5-129,共5页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国维的超功利人本文学观分别开启了"五四"时期"为人生"和"为艺术"两种文学观,但这种影响却是曲折的、复杂的。"五四"时期这两种文学观缺乏晚清两大文学观的纯粹性,它们各自都具有多种文学观交相为用、看似分裂实则互补的特点,因而共同地呈现出驳杂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功利文学观 超功利人本文学观 “为人生”的艺术 “为艺术艺术”
下载PDF
格奥尔格融合诗与修辞的新构想
19
作者 杨宏芹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52,92,共11页
信奉“为艺术而艺术”的德国诗人格奥尔格在19世纪末提出融合诗与修辞的新构想,基于三点:一是建构自己的言说对象--格奥尔格圈子;二是把“为艺术而艺术”与修辞看成一种美育;三是重视身教。格奥尔格的这一想法,灵感来自马拉美,具体见于... 信奉“为艺术而艺术”的德国诗人格奥尔格在19世纪末提出融合诗与修辞的新构想,基于三点:一是建构自己的言说对象--格奥尔格圈子;二是把“为艺术而艺术”与修辞看成一种美育;三是重视身教。格奥尔格的这一想法,灵感来自马拉美,具体见于他创作的以亚历山大里亚诗人卡利马科斯和古希腊修辞教育家伊索克拉特这两个人名为标题的两首赞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凡·格奥尔格 马拉美 卡利马科斯 伊索克拉特 “为艺术艺术” 修辞
下载PDF
从创造社对俄罗斯文学的借鉴看其开创意义
20
作者 陈遐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7年第3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 创造社 郁达夫 郭沫若 《新青年》 《天演论》 陈独秀 《狂人日记》 文学主张 “为艺术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