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单主体”到“主体间”: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转变
1
作者 张君 《广西教育》 2012年第47期50-51,共2页
阐述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模式由"单主体"转向"主体间"的必要性,提出完善独立学院思政课"主体间"教学模式的做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单主体 “主体间”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基于真实情境创设“有效”活动
2
作者 马巧婷 《中学语文》 2024年第7期22-25,共4页
“三新”背景下,一些语文活动或形式化、表面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或忽略教师的有效指导,将活动放任给学生;或直接舍弃文本,为了活动而活动,弱化了语文学科特性,均未做到活动的真正“有效”。究其根本,是未能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 “三新”背景下,一些语文活动或形式化、表面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或忽略教师的有效指导,将活动放任给学生;或直接舍弃文本,为了活动而活动,弱化了语文学科特性,均未做到活动的真正“有效”。究其根本,是未能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元主体关系。以“主体间性理论”对其加以观照,有助于做到活动的缘师而设、依体而设、重生而设,注重师与文、生与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交流,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共识、共融和共生,实现语文活动的“有效”,达成学生的深度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有效”活动 共识 共融 共生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主体及其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黑晓佛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5-67,共3页
长期以来,在编辑活动中往往只是注重编辑主体的作用和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有意无意淡化甚至忽视作者和读者在编辑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只是作为和著作物同等的“直接作用的对象”客体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 长期以来,在编辑活动中往往只是注重编辑主体的作用和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有意无意淡化甚至忽视作者和读者在编辑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只是作为和著作物同等的“直接作用的对象”客体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和读者主体性地位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主体 “主体性” 读者主体 编辑活动 作者
下载PDF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体间性”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8
4
作者 赵继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1,24,共6页
"主体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逻辑演进中生发的新问题,学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但尚存在概念使用随意、理论简单移植、现实困境凸显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化"主体间... "主体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逻辑演进中生发的新问题,学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但尚存在概念使用随意、理论简单移植、现实困境凸显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化"主体间性"研究要从"学科间性"审视"主体间性",辩证分析"主体间性"相关概念,合理限定"主体间性"的学科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主体性” 前沿问题 深化 “学科性”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看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淑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第2期48-50,共3页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在个人主体性衰落、超越主客体的对立而提出来的。传统认识论的命题源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由“我思”出发论证“我在”,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主体置于与客体并列和对立的地位,从而确...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在个人主体性衰落、超越主客体的对立而提出来的。传统认识论的命题源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由“我思”出发论证“我在”,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主体置于与客体并列和对立的地位,从而确立了主客二分对象性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我”是主体,由客观事物、他人,乃至“我”的身体和意识本身共同构成的周围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师生关系 新课程 “我思故我在” 思维方式 个人主体 传统认识论 哲学范畴
下载PDF
“中和”与“主体间性”——对主体之应然关系的比较阐释 被引量:3
6
作者 韩书堂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31,共5页
“中和”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核心范畴,铸就了中华民族乐感文化精神。“中和”作为哲学范畴,与西方现代理性的发展殊途同归,二者都强调多元主体性及其间的平等存在样态,都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与共在关系。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同性与... “中和”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核心范畴,铸就了中华民族乐感文化精神。“中和”作为哲学范畴,与西方现代理性的发展殊途同归,二者都强调多元主体性及其间的平等存在样态,都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与共在关系。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同性与共在关系,打破了西方理性史书写的欧洲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因此,中国文化自身具备的现代化质素,可以而且应该与西方文化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而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及其文化存在的应然状态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然关系 中国 民族文化 “中和” “主体性”
下载PDF
微博“主体间性”特征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畅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3-56,共4页
作为web2.0的应用新形式,微博使个体获得更多更广的传播权,"主体间性"模式得以建立,深受后现代文化和知识态度浸润的微博个体更注重自我表达的惬意性和无障碍性,并在这种特殊的工具里获得自我心理满足与群体文化认同。本文通... 作为web2.0的应用新形式,微博使个体获得更多更广的传播权,"主体间性"模式得以建立,深受后现代文化和知识态度浸润的微博个体更注重自我表达的惬意性和无障碍性,并在这种特殊的工具里获得自我心理满足与群体文化认同。本文通过对后现代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变迁的梳理勾勒出微博主体间性的特征,以期为微博研究提供更深远的理论研习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文件 微博 “主体性” 特征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看对话中的师生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孙茂华 董晓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第12期70-71,共2页
一、引言后现代哲学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理智和文化信条进行质疑的一种方式。主体间性理论是后现代哲学中出现的用以建构交往理论范式的核心范畴,其出现后很快便... 一、引言后现代哲学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理智和文化信条进行质疑的一种方式。主体间性理论是后现代哲学中出现的用以建构交往理论范式的核心范畴,其出现后很快便进入包括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主体间性为主导的对话教学认为,教学不是一个完全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平等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对话教学 师生关系 后现代哲学 主体性理论 文化思潮 交往理论 西方社会
下载PDF
论“主体间性”思政教育范式的三种转向 被引量:1
9
作者 罗诗钿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2年第1期93-98,共6页
高校"思政"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在对传统"单向直白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批判过程中,出现了"交互型"、"智慧型"、"信息技术型"三种"思政"教育路径。"交互型&qu... 高校"思政"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在对传统"单向直白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批判过程中,出现了"交互型"、"智慧型"、"信息技术型"三种"思政"教育路径。"交互型"路径强调教学中师生"平等主体"间的"交互活动";"信息技术型"路径重视信息多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智慧型"路径注重"思政"课上学生的"转识成智"问题,关注学生能力和德性的统一和升华。三种路径从不同角度实现了"主体间性"思政教育范式的实践转向,三种路径的互补为"主体间性""思政"教育范式全面转向提供了可能的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主体 “交互型” “智慧型” “信息技术型”
下载PDF
“主体间性”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
作者 张莉 《天中学刊》 2013年第5期39-42,共4页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并提出主体间性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原则问题,对于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并提出主体间性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原则问题,对于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下载PDF
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
11
作者 王雅洁 方兴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第3期66-69,75,共5页
运用"主体间性"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用户体验设计,通过对比设计认识论的二元关系和"主体间性"理论的一元关系,强调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主体的关系,更加注重设计师、用户、设计作品三者之间互为主... 运用"主体间性"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用户体验设计,通过对比设计认识论的二元关系和"主体间性"理论的一元关系,强调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主体的关系,更加注重设计师、用户、设计作品三者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通过同情和理解作用,达到平等和谐的状态,最后设计出真正符合"人"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理论 用户体验设计 设计主体
下载PDF
“间性”视角下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12
作者 杨晓帆 《软件导刊》 2010年第11期189-190,共2页
从"间性"视角审视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发现学生、教师、教务人员之间,具有"主体间性"动态关联。通过开发利用教学技术"媒介间性"功能,建构"文化间性"教育资源环境,有助于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体... 从"间性"视角审视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发现学生、教师、教务人员之间,具有"主体间性"动态关联。通过开发利用教学技术"媒介间性"功能,建构"文化间性"教育资源环境,有助于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 “主体性” “媒体性” “文化性”
下载PDF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行动逻辑与思维转向
13
作者 郑碧强 叶耀源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8-19,共12页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新思想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分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过程与机制,指出各行动者在...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新思想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分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过程与机制,指出各行动者在实践中具有平等地位,通过“转译”环节,使得多元主体形成合力。由于行动者的异质性,要维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行动者网络,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种外部力量的“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多元参与意味着行动主体自觉性的增强,与传统精神文明建设相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了从“主客体关系”到“主体间性关系”的思维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逻辑 “主体性关系”
下载PDF
谋求共识: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的支点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福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105,共5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舆论引导方式已不适应现代传播语境。从公共空间角度研究可以发现,谋求共识应成为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的支点。鉴于谋求共识是社会和谐与政治民主的需要,是对以社会生活成员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主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舆论引导方式已不适应现代传播语境。从公共空间角度研究可以发现,谋求共识应成为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的支点。鉴于谋求共识是社会和谐与政治民主的需要,是对以社会生活成员的"相互承认"为前提的"主体间"思维方式的体现与张扬.也是尊重公众意愿、体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方式,因而新时期舆论引导立足于谋求共识是一种明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引导 共识 双向对称传播 “主体间”思维方式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32
15
作者 胡军良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50,共5页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教学范式 “独白” 教学与研究 “主体性” 二元模式 基本路径
下载PDF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作:生态文学的典范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秀葵 周青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6-128,共3页
对于美国天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世人了解最多的是其诗歌形式的怪诞奇丽及其超验主义和清教主义并举的相互矛盾的哲学思想。狄金森的诗作中自然诗歌就达500余首,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文学作品的生态学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从... 对于美国天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世人了解最多的是其诗歌形式的怪诞奇丽及其超验主义和清教主义并举的相互矛盾的哲学思想。狄金森的诗作中自然诗歌就达500余首,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文学作品的生态学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其自然诗歌,可以揭示出其自然诗歌的生态美学价值。狄金森诗作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关系、"自然的复魅"、审美性。她的自然诗是艺术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绿色文学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主体性”关系 “自然的复魅” 审美性
下载PDF
以“主体间互动”为焦点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三步曲 被引量:8
17
作者 屠莉娅 《教育科学研究》 2007年第7期34-37,共4页
以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认识和要求为出发点,关注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对话交往过程,发展区别于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三步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双向互动”的课堂观察为起点,随后从新课程提出的关于有效... 以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认识和要求为出发点,关注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对话交往过程,发展区别于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三步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双向互动”的课堂观察为起点,随后从新课程提出的关于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标准出发,重新厘定课堂教学综合评析的主要维度,并辅以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以充分强调评价与教学的整合,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最优化的功能,促成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 “主体互动”
原文传递
拟态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解读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艳艳 《青年记者》 2010年第12期34-35,共2页
20世纪后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按哈贝马斯的话说,交往理性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其中,“主体间性”就是他扬弃了近代认识论的“主体一客体”认识图... 20世纪后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按哈贝马斯的话说,交往理性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其中,“主体间性”就是他扬弃了近代认识论的“主体一客体”认识图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一主体”认识图式,即主张所谓的。以主体间性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真实性 拟态环境 “主体性” 交往行为理论 解读 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 近代认识论
下载PDF
文化自信:与“自我”和“他者”的对话——以莫言及其文学世界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丛新强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4-15,共2页
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历程,可以说就是倾其全力寻找中国文化自信的艰辛而丰硕的文化长旅。新时期伊始,新鲜而繁杂的世界文化艺术波涛汹涌地涌入了中国,让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震惊,纷纷开始了摹仿与追随……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 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历程,可以说就是倾其全力寻找中国文化自信的艰辛而丰硕的文化长旅。新时期伊始,新鲜而繁杂的世界文化艺术波涛汹涌地涌入了中国,让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震惊,纷纷开始了摹仿与追随……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将更深刻的思考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在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之间,开始了融裁经典、自铸伟辞的新阶段。并且在世纪之交,臻于一代作家的全盛时代,向世界展现了百年中国由衰败沉沦、亡国灭种危机中起死回生,壮士断腕,凤凰涅槃,重新走上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伟大历程,彰显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彰显宏大历史时空中的中国经验、中国气象,同时,也对巨变、转型中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生动而丰饶的文学显现。这才是中国当下文学的主脉吧。莫言的文学创作正体现了中国当下文学的主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对话性 文学世界 文化自信 “主体性” “主体 莫言 “一体化”
下载PDF
时代呼唤着“对教育的价值”——“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教育价值审视
20
作者 陈晓云 朱新卓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13,共4页
传统的'教育价值',事实上成了'教育的价值'的同义语,只体现了教育对个人、社会的价值.相应地,'教育评价'也就成了'教育的价值评价'的同义语,评价的是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本文认为,教育价值包括:... 传统的'教育价值',事实上成了'教育的价值'的同义语,只体现了教育对个人、社会的价值.相应地,'教育评价'也就成了'教育的价值评价'的同义语,评价的是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本文认为,教育价值包括:教育的价值和对教育的价值,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生成和转化的.本文分析了造成'对教育的价值'缺失的原因和后果,并指出了当前建构'对教育的价值'及其评价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教育价值 教育评价 教育功能 评价标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