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丽人”情结与周莉亚、韩真的舞剧创编--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谈起 被引量:9
1
作者 于平 黄丹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111-119,共9页
由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切入,透过其将“青绿山水”进行“丽人化”表现的创编手法,梳理周莉亚、韩真此前创作的多部舞剧《沙湾往事》《杜甫》《花木兰》《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丽人”情... 由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切入,透过其将“青绿山水”进行“丽人化”表现的创编手法,梳理周莉亚、韩真此前创作的多部舞剧《沙湾往事》《杜甫》《花木兰》《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丽人”情结,这一情结不仅是其舞剧形态构成的鲜明特征,而且是其舞剧形态创生的内在动力。“丽人”情结在舞剧中的合理性,一是强化舞剧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营造其出场的典型环境;二是替舞剧主要人物代言,吐露其心声、舒展其蓄积;三是为了调适舞剧的叙事方式和观赏效果;四是周莉亚、韩真独到的“合理”创编,这就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青绿山水”的“丽人化”——用人、甚或是丽人去“活化”某种物象,由此充实舞蹈诗剧的“戏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人”情结 周莉亚 韩真 舞剧创编 只此青绿
下载PDF
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展览中书画藏品展示的可及性研究
2
作者 康婧 郑霞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6,共9页
博物馆书画藏品展示一直没有完全实现与观众之间的有效联系。本文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理论及其评价体系,以“丽人行”展览为例,从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四个维度,分析该展览不同策展模式中书画藏品展示可及性的差... 博物馆书画藏品展示一直没有完全实现与观众之间的有效联系。本文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理论及其评价体系,以“丽人行”展览为例,从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四个维度,分析该展览不同策展模式中书画藏品展示可及性的差异,进而从展示内容、展示形式、展示过程、展示技术四个方面论证了提升博物馆书画藏品展示的创新路径,帮助博物馆从业人员了解书画展览在不同展示场域中的设计特点,为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推动书画文物活化利用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可及性 书画藏品 书画展览 展示设计 “丽人行”
下载PDF
《玉台新咏》编撰者新考
3
作者 叶薇 叶桂桐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1-25,共5页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经典《玉台新咏》的编撰者为徐陵,自唐以来似乎已成定论。21世纪初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史专家章培恒先生提出新的见解,认为《玉台新咏》实为张丽华所“撰录”(编撰)。这一新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说纷纭。《玉...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经典《玉台新咏》的编撰者为徐陵,自唐以来似乎已成定论。21世纪初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史专家章培恒先生提出新的见解,认为《玉台新咏》实为张丽华所“撰录”(编撰)。这一新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说纷纭。《玉台新咏》的“编辑”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这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人参与,《玉台新咏》的“编辑”是集体合作的成果。《玉台新咏》的编辑者是徐陵,“丽人”是“撰录”者,“高楼红粉”是校对者。《玉台新咏》除了《玉台新咏序》之外,还有“小序”,即编撰者为诗集中的个别诗篇所加的序言。“小序”乃是考证《玉台新咏》编撰人的重要“内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台新咏》 编辑过程 徐陵 “丽人” “高楼红粉” “小序”
下载PDF
固特异丽人安全课堂
4
《汽车测试报告》 2007年第5期135-135,共1页
在今年的北京市交通安全宣传日里,固特异专门为女性车主设立的“丽人安全课堂”在北京固特异授权旗舰店开讲。针对女性自身的特点和在驾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普遍问题,固特异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和跟车指导。
关键词 交通安全宣传 固特异 女性 “丽人安全课堂” 驾驶
下载PDF
博物馆云展览的生成与生长——关于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展览实践的思考 被引量:6
5
作者 毛若寒 李吉光 《艺术评论》 2022年第9期53-62,共10页
在对“云展览”的努力探索中,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引起了业界瞩目。本文聚焦该展览从平面网页的“云展览”到物理空间的“实体展览”再到三维虚拟空间的“虚拟微策展”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从展示基... 在对“云展览”的努力探索中,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引起了业界瞩目。本文聚焦该展览从平面网页的“云展览”到物理空间的“实体展览”再到三维虚拟空间的“虚拟微策展”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从展示基础、观看方式与构建策略等角度评述其变化规律、内在逻辑与价值意义。该案例在“云展览”阶段,基于从“物”到“像”的逻辑事实,选择图像性显著的书画类文物为云展览的展示素材;在“实体展览”阶段,采用以“物”解“像”、赋予社交性等展示策略放大线下展览的天然优势;在“虚拟微策展”阶段,紧扣网络社区文化与三维虚拟展示技术双重语境,探寻虚拟空间云展览的策展新形态,最终实现文物价值与展览品牌的流动与生长。“丽人行”展览为博物馆更深刻地认识“云展览”核心价值与构建规律,探寻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云展览 图像 书画展示 “丽人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