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古语气词“乎”构式分析——从《左传》《国语》语气词“乎”谈起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广干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9-86,94,共9页
"乎"是上古汉语中最常见最复杂的语气词之一。《左传》和《国语》是上古汉语的重要文献而且两书关系极为密切,从构式语法角度观察、比较和分析其中语气词"乎"的使用特点,发现"乎"具有较强的构式特征,表... "乎"是上古汉语中最常见最复杂的语气词之一。《左传》和《国语》是上古汉语的重要文献而且两书关系极为密切,从构式语法角度观察、比较和分析其中语气词"乎"的使用特点,发现"乎"具有较强的构式特征,表达疑问等各种语气多与其他相关词语搭配成相对固定的构式共同承担,使"乎"在表达语气时体现出严整的规律性和鲜明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国语》 “乎” 语气词 构式 规律性
下载PDF
上古汉语语气词“乎”与疑问代词的共现
2
作者 李晶晶 杨荣祥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4,共10页
上古汉语中,以表示疑问为基本功能的语气词"乎"能够和疑问代词共现。共现构成的句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求答问句,一类是非求答问句。前者相当于一般特指问句,要求听话人对其中的疑问点进行回答,但和一般特指问句相比,该类问句... 上古汉语中,以表示疑问为基本功能的语气词"乎"能够和疑问代词共现。共现构成的句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求答问句,一类是非求答问句。前者相当于一般特指问句,要求听话人对其中的疑问点进行回答,但和一般特指问句相比,该类问句是疑且深问,往往带有深究意味;后者近似于反诘问句,说话人心中已有倾向性答案,因而并不要求对方做出回答,但和一般反诘问句相比,该类句子是似疑而无问,说话人并不是真的要问,只是利用"乎"添加疑问色彩,以减弱诘问语气,从而使自己在使用反问句表达见解时不显得过分强势,以符合礼貌原则,提高交际效果,该类问句多出现在对地位高者的答话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疑问语气词“乎” 疑问代词 共现
下载PDF
《论语》中的“乎”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希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9-81,共3页
《论语》中的“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的作用主要有三:其一、作语气词,主要用于句子末尾或句中,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其二、作介词,主要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者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于”。其三、作语素,与其它语素合起来构词。
关键词 《论语》 语气词 介词 语素
下载PDF
甲骨文、金文所谓“乎”字当释为“平”字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森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根据古文字材料,《说文》中的"丂"字至少有四个字形来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其下部所从"丂"形是"杖"字的初文,应当将其释为"平"字。"平"字本义指"抨击",... 根据古文字材料,《说文》中的"丂"字至少有四个字形来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其下部所从"丂"形是"杖"字的初文,应当将其释为"平"字。"平"字本义指"抨击",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均可用作使令动词。"■(平)"与"兮"字没有任何联系。真正的"乎"字来源于"虖"字,出现时代较晚,与"兮"字有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考释
下载PDF
副词“差不多”与“几乎”之多维辨察
5
作者 江昊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1-86,共6页
副词“差不多”与“几乎”核心义相似,但二者仍存在诸多差异。以BCC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从语义、句法与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分析。语义上,“几乎”表达的程度比“差不多”深;“差不多”修饰数量成分时,既可表示超过义,又可表示未超过义... 副词“差不多”与“几乎”核心义相似,但二者仍存在诸多差异。以BCC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从语义、句法与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分析。语义上,“几乎”表达的程度比“差不多”深;“差不多”修饰数量成分时,既可表示超过义,又可表示未超过义,而“几乎”仅表示未超过义;“差不多”可表示事情已完成和未完成,而“几乎”一般仅表示事情未完成。句法上,两者均可修饰动词、形容词、名词与数量名短语等成分。语用上,“差不多”表客观描述,而“几乎”带有主观评价意味;两者主要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等句类中,但两者所出现的疑问句类别不同,“差不多”仅出现在是非问和特指问中,而“几乎”还可出现在正反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不多 几乎 语义 语法 语用
下载PDF
《刘公案·车王府曲本》俗语词考释四则
6
作者 刘冠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9期143-146,共4页
本文对鼓词《刘公案·车王府曲本》中四个俗语词“流平、黑打乎、底扇子、眼子”进行考释。“流平”当有两义,一是形容词光滑平整,二是名词指地面。“黑打乎”或写作“黑大糊”“黑的乎”“黑得乎”“黑大/打忽”等,本义是“形容黑... 本文对鼓词《刘公案·车王府曲本》中四个俗语词“流平、黑打乎、底扇子、眼子”进行考释。“流平”当有两义,一是形容词光滑平整,二是名词指地面。“黑打乎”或写作“黑大糊”“黑的乎”“黑得乎”“黑大/打忽”等,本义是“形容黑色”,曲本《刘公案》中用以比喻不能见光的、违背道德的关系。“底扇子”是指妻子,媳妇,略带贬义色彩。北京话“眼子”一词的义项有两条引申路径:一是“眼睛→孔洞→肛门→整个臀部”;二是“外行,不聪明的人→蠢笨”。据此我们认为该词有三个义项,一是名词指肛门,常代指整个臀部;二是名词外行,不聪明的人,三是由不聪明的人引申为形容词蠢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公案·车王府曲本》 流平 黑打乎 底扇子 眼子 俗语词 北京话
下载PDF
相似、比拟、推测、否定——“好像”“似乎”“仿佛”的多维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小军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共11页
"好像""似乎""仿佛"作推测副词时是肯定性的,一般情况下三者的使用更像是一种交际策略,无论在语义、句法还是语体上三者都存在差异。"好像""似乎""仿佛"所表否定是一种隐... "好像""似乎""仿佛"作推测副词时是肯定性的,一般情况下三者的使用更像是一种交际策略,无论在语义、句法还是语体上三者都存在差异。"好像""似乎""仿佛"所表否定是一种隐性的预设否定,说话人为了让受话人做出正确的否定性推导,常常需要将预设否定显性化。如果"(S)VP"的命题内容违反一般常理或常识,"好像/似乎/仿佛+(S)VP"不借助显性否定,仍可以构成否定表达,受话人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推导出预设否定。"好像""似乎""仿佛"否定义的规约化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表预设否定的"好像""似乎""仿佛"是动词,现代汉语中"似乎"动词用法的萎缩是从带体词性宾语开始的,这源于口语中"好像"对它的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像 似乎 仿佛 肯定性推测 预设否定
下载PDF
“几乎”的句法范畴意义及功能 被引量:9
8
作者 岳中奇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32,共6页
在一个句法结构中,程度副词"几乎"具有"不完全饱和"的句法范畴意义。随着句法结构的不同,"几乎"这一句法范畴意义所表述的具体语义也有所不同。在肯定句中,它既可以表述不完全饱和的数量意义,又可以表述... 在一个句法结构中,程度副词"几乎"具有"不完全饱和"的句法范畴意义。随着句法结构的不同,"几乎"这一句法范畴意义所表述的具体语义也有所不同。在肯定句中,它既可以表述不完全饱和的数量意义,又可以表述事件结果或有关情状之不完全实现的意义;在否定句中,不管它所表述的是数量还是事件或有关情状,则都具有不完全否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乎 句法范畴意义 不完全饱和 不完全实现 不完全否定
下载PDF
“攻乎异端”解 被引量:2
9
作者 高迎泽 张瑾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99-102,共4页
传统上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话的解释分歧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攻"的意义是"攻击"还是"攻治","也已"的"已"是动词还是语气词。本文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说明:"攻乎&... 传统上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话的解释分歧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攻"的意义是"攻击"还是"攻治","也已"的"已"是动词还是语气词。本文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说明:"攻乎"的"攻"只能理解为"攻击"而不能理解为"攻治";"斯害也已"的"斯"是一个代词,复指前一分句;"已"是语气词而不是动词,"也已"是语气词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于(乎) 虚化
下载PDF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释辨正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远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9,共8页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勘有"毋""无"、"以""已"、"归""馈"之分歧,但均前者为是。"毋吾以"即"毋吾以居",指不要像我一样(或与我一...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勘有"毋""无"、"以""已"、"归""馈"之分歧,但均前者为是。"毋吾以"即"毋吾以居",指不要像我一样(或与我一起)闲居在家。"方"指法度、准则。"哂"指笑,但此笑同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庄子.秋水》)中的笑。"撰"作"僎","僎读曰诠",诠指"善言"(积极进取的话语)。"沂乎浴"指"岁时祓除畔浴"。"风乎舞雩"指唱吁嗟雩祭(舞雩是雩坛之专名)。"咏而归"指咏唱《诗经.噫嘻》而归。"吾与点"一语,即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感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曾析曰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侍坐 论语 沂乎浴 风乎舞雩
下载PDF
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迷——文言语气词非口语说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昭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5-147,共23页
文言体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主要形式,在二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古代文明的发展成果,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照传统观念与语言学基本理论,文言体既是使用或模仿秦汉词汇和语法而写成的,作为其明显标志的"之... 文言体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主要形式,在二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古代文明的发展成果,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照传统观念与语言学基本理论,文言体既是使用或模仿秦汉词汇和语法而写成的,作为其明显标志的"之乎者也"一类文言语气词,理应是古代口语词汇。但经过对历代有关论述的推理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之乎者也"并非古代口语词汇,而是人为创造的一种书面语符号,兼具断句和提示语气的功能;当唐宋之后的口语中出现了白话语气词之后,它才逐渐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语气词使用于书面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乎者也 标点符号 语气词 口语
下载PDF
“不在乎”“不外乎”的句法语义及词汇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思旭 卜婷婷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6-114,共9页
三音节动词"不在乎""不外乎"句法特征相似,后接宾语的类型也基本相同。"不在乎"能跟"了、的、呢"等句末语气词共现,"不外乎"能跟"的、了、罢了、而已"等句末语气词共现;... 三音节动词"不在乎""不外乎"句法特征相似,后接宾语的类型也基本相同。"不在乎"能跟"了、的、呢"等句末语气词共现,"不外乎"能跟"的、了、罢了、而已"等句末语气词共现;共现的制约因素有语气类型、语义匹配、语义叠加等。"不在乎""不外乎"都成词于明代,"不在乎"的形成机制是句法环境的变化和语用推理,"不外乎"的形成机制是后接成分的复杂化和重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在乎” “不外乎” 语气类型 词汇化 句法语义
下载PDF
“几乎”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德峰 《国际汉语学报》 2016年第2期88-97,共10页
本文在大量语料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几乎”既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肯定句中多用在动补结构前,也可以用在状中结构、动宾结构和主语前;否定句中多用于“不/没(有)+动词”前,也常用在“动词+不+补语”和主语前.“几乎”... 本文在大量语料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几乎”既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肯定句中多用在动补结构前,也可以用在状中结构、动宾结构和主语前;否定句中多用于“不/没(有)+动词”前,也常用在“动词+不+补语”和主语前.“几乎”的参照点具有极端性,多为结果,也可以是某种情况、数量、性质、事物等,而且要放在“几乎”的右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乎 句法 语义 特点
下载PDF
“在乎”的词汇化及其动因探析
14
作者 齐瑞霞 赵娟 《阴山学刊》 2018年第5期82-85,共4页
现代汉语中,"在乎"是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的,其基本义有两个:1.在于; 2.放在心上,介意。(文中分别标注为"在乎1"和"在乎2")"在乎"的形成源自于对"VP+(NP)于/乎+NP"结构的重新分析,并... 现代汉语中,"在乎"是作为一个动词来使用的,其基本义有两个:1.在于; 2.放在心上,介意。(文中分别标注为"在乎1"和"在乎2")"在乎"的形成源自于对"VP+(NP)于/乎+NP"结构的重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在乎1"的用法。当"在乎1"出现在对话语体或者句子的主语是人的语境时,动词"在"进一步虚化,表示一种心理空间上的存在,"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为"在乎"语义上的重新分析提供了可能,由此产生了"在乎2"的用法。与"在乎1"相比,"在乎2"词汇化程度更高,灵活性更强,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又从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发展出如"不在乎""满不在乎"等表示外在情态的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乎 词汇化 语境
下载PDF
疑问强度与主观化强度:上古汉语语气词“乎”的功能变化
15
作者 杨荣祥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7,126,共13页
“乎”在上古汉语里的基本功能是表疑问语气,但也可以表测度、反问、祈使、感叹语气,这是“乎”功能扩展的结果。“乎”表五种不同语气,所处语篇有别,疑问强度递减,而主观性逐渐加强,即“乎”表不同语气,其疑问度与主观性成反比。用于... “乎”在上古汉语里的基本功能是表疑问语气,但也可以表测度、反问、祈使、感叹语气,这是“乎”功能扩展的结果。“乎”表五种不同语气,所处语篇有别,疑问强度递减,而主观性逐渐加强,即“乎”表不同语气,其疑问度与主观性成反比。用于是非问,疑问度最高,主观性最弱;用于感叹,完全无疑无问,主观性最强。认知语言学认为,疑问与感叹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强度 主观化强度 语气词
原文传递
从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看“出乎意料之外”的形成
16
作者 李思旭 《海外华文教育》 2019年第2期52-60,共9页
本文对"出乎意料"与"出乎意料之外"、"出乎X意料"与"出乎X意料之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分析,发现了一些倾向性规律,利用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理论探讨"出乎意料之外"... 本文对"出乎意料"与"出乎意料之外"、"出乎X意料"与"出乎X意料之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分析,发现了一些倾向性规律,利用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理论探讨"出乎意料之外"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乎意料 出乎意料之外 概念叠加 构式整合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三音节词“无所谓”和“不在乎”语义句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建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12-119,共8页
"无所谓"和"不在乎"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具有词汇性质的一组三音节单位近义词,二者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上存在一些共性,某些条件和语境下可以互相替换,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从共时的角度,对比分析它... "无所谓"和"不在乎"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具有词汇性质的一组三音节单位近义词,二者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上存在一些共性,某些条件和语境下可以互相替换,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从共时的角度,对比分析它们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所谓 不在乎 语义 句法
下载PDF
论“险些”的词汇化——兼论同义词语词汇化过程中的交互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秀清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险些"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语,它具有非常特殊的词汇化历程。"险"本身在不晚于宋朝就已经发展出和现代汉语中"险些"相当的语义和用法,但此后遭遇汉语双音化的大潮,需要和其它词语进行结合实现... "险些"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语,它具有非常特殊的词汇化历程。"险"本身在不晚于宋朝就已经发展出和现代汉语中"险些"相当的语义和用法,但此后遭遇汉语双音化的大潮,需要和其它词语进行结合实现双音化,而与之结合的词语只是起到填充音节的作用,在语义上并无贡献。"险"模仿了同义词语"争些"的构词方式,后加"些"形成了"险些"一词,后来又受同义词语"几乎"的影响出现"险乎"这一变体。除此之外,还出现过其它变体"险一点""险一些"。这些都反映了"险些"在词汇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一直在试图模仿其它词语,摇摆于多个形式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险些 争些 几乎 词汇化 羡余否定
下载PDF
评注性副词“无怪(乎)”的因果衔接功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巴丹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51,共10页
本文从共时层面探讨评注性副词"无怪(乎)"的衔接功能。从衔接方式看,"无怪(乎)"可分为单用式、合用式、兼用式和居中式,衔接类型主要有:推理性因果关系、说明性因果关系和追补性因果关系。"无怪(乎)"的... 本文从共时层面探讨评注性副词"无怪(乎)"的衔接功能。从衔接方式看,"无怪(乎)"可分为单用式、合用式、兼用式和居中式,衔接类型主要有:推理性因果关系、说明性因果关系和追补性因果关系。"无怪(乎)"的醒悟义对篇章具有制约作用,语用功能表现为:显化结论、延伸注解以及引证补充。此外,本文还从结构形式、衔接功能、语用特征等方面对"无怪"与"无怪乎"进行了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怪乎” 评注性副词 因果 衔接
下载PDF
双音词“似乎”产生的过程和动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毛婉蕾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77-80,共4页
双音词"似乎"是由动词"似"与介词"乎"跨层凝合而成。"似乎"在先秦时期是两个词的线性邻接,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构有所松动,宋代成词,明清时期的"似乎"的虚词用法渐臻成熟。"似乎&q... 双音词"似乎"是由动词"似"与介词"乎"跨层凝合而成。"似乎"在先秦时期是两个词的线性邻接,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构有所松动,宋代成词,明清时期的"似乎"的虚词用法渐臻成熟。"似乎"的产生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如句法变化、语义变换、"乎"的类推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 “似乎” 句法机制 语义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