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二元对立”到“三方四角”——论冯小宁战争三部曲的人物结构 被引量:1
1
作者 白小易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4-127,共4页
本文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冯小宁战争三部曲的人物设置进行了结构层面的分析。文章认为冯氏战争三部曲突破了传统战争片以敌我双方二元对立为特征的人物关系模式,创立了“三方四角”的人物关系模式,从而使文本的叙事更加曲折、人物性... 本文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冯小宁战争三部曲的人物设置进行了结构层面的分析。文章认为冯氏战争三部曲突破了传统战争片以敌我双方二元对立为特征的人物关系模式,创立了“三方四角”的人物关系模式,从而使文本的叙事更加曲折、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真正做到了艺术性、思想性和可视性的三性合一,为战争片的创新做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宁 战争片 人物结构 “二元对立” “三方四角” 人物关系模式 人物性格 叙事策略 《红河谷》 《黄河绝恋》 《紫日》
下载PDF
回归“平常心”:超越“二元对立”的心态 被引量:2
2
作者 骆玲玲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5-16,共2页
超越"二元对立"是当代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超越"二元对立"需要回归"平常心"的观点。二元思维并不等于"二元对立","二元对立"仅是众多思维模式中的一种... 超越"二元对立"是当代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超越"二元对立"需要回归"平常心"的观点。二元思维并不等于"二元对立","二元对立"仅是众多思维模式中的一种。回归"平常心"也是对"二元对立"传统思维模式的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超越,一种恒久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二元思维 “平常心” 超越
下载PDF
从“二元对立”到融合经营——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城乡关系研究
3
作者 李闯 易宣羽 《美与时代(城市)》 2021年第1期114-116,共3页
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中外皆然。文章在回顾二者对立所产生的副作用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重新探讨乡村和城市如何相互确认彼此的价值,并提出城乡融合经营的理念,以期实现城乡融合、持续发展... 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中外皆然。文章在回顾二者对立所产生的副作用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重新探讨乡村和城市如何相互确认彼此的价值,并提出城乡融合经营的理念,以期实现城乡融合、持续发展。从人类的起源看,无论是早期的采集狩猎还是洞穴群居,还是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种植、驯养、游牧甚至因人群聚居而形成的小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乡村。农业文明是所有已知文明的起源,乡村就是这一文明的起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融合经营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语言哲学:超越归化与异化的“二元对立”情结 被引量:9
4
作者 朱安博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8-121,共4页
中外翻译史上诸如归化异化在内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二元对立"现象的反映。翻译中的二元对立模式是有深刻的哲学、语言学根源的。用语言哲学作为科学手段研究翻译理论,是深化翻译理论、扩大并展现现代翻译语言学深层理论的维... 中外翻译史上诸如归化异化在内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二元对立"现象的反映。翻译中的二元对立模式是有深刻的哲学、语言学根源的。用语言哲学作为科学手段研究翻译理论,是深化翻译理论、扩大并展现现代翻译语言学深层理论的维度和论证手段的必由之路。只有认识到译学与哲学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突破二元对立的窠臼,从哲学高度和哲学层面研究翻译问题和语言现象,才能透过表层现象深入研究归化异化的理论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二元对立” 归化与异化
原文传递
从“二元对立”谈舆论引导力提升 被引量:1
5
作者 郑育娟 《中国报业》 2020年第8期38-39,共2页
媒介融合时代,互联网作为数字传播技术的集大成者,成为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在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传统的单向传播被彻底打破,在一些"二元对立"的热点网络事件中,主流媒体和民众舆论分别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些事态传播... 媒介融合时代,互联网作为数字传播技术的集大成者,成为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在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传统的单向传播被彻底打破,在一些"二元对立"的热点网络事件中,主流媒体和民众舆论分别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些事态传播和戏剧性反转的背后,也开拓了主流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思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主流媒体 “二元对立” 舆论引导力
原文传递
“苟活”还是“觉醒”——《祝福》与《生死场》两个不同视域中女性形象的契合与异变
6
作者 王超洋 《文教资料》 2023年第4期10-14,共5页
从“五四”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祝福》与《生死场》这两个代表性的文本分别从不同的视域塑造了“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以及“觉醒者的形象”,其中涉及“女性觉醒”的不同状态体现了历时性的“契合”。然而通过比较两个文本在叙述... 从“五四”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祝福》与《生死场》这两个代表性的文本分别从不同的视域塑造了“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以及“觉醒者的形象”,其中涉及“女性觉醒”的不同状态体现了历时性的“契合”。然而通过比较两个文本在叙述主体的转换、叙述语境的营造、悲剧结构的组织以及女性形象的展现上的显著差异,则可以发现作家代际间叙述话语中存在的“异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构性 “二元对立”与“三角结构” 女性解放 叙述话语 乡村伦理
下载PDF
从语言哲学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7
作者 龚帆元 童艳丽 《鄂州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75-77,共3页
语言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异化"与"归化"实际上是"二元对立"现象的反映。文章试图利用语言哲学作为科学手段研究"异化"、"归化"的理论本质,克服翻译中非此即彼的... 语言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异化"与"归化"实际上是"二元对立"现象的反映。文章试图利用语言哲学作为科学手段研究"异化"、"归化"的理论本质,克服翻译中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摆脱二元对立的束缚,树立翻译研究的辩证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二元对立” 归化与异化.
下载PDF
浅谈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本性
8
作者 丛大川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9,共5页
卡尔.马克思哲学超越了近现代种种“二元对立”的“主义”,这是其特殊的哲学本性。当今人类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全球利益压倒了阶级、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由此产生出当今最有价值的“国际化精神”和“全球意识”,这正是马... 卡尔.马克思哲学超越了近现代种种“二元对立”的“主义”,这是其特殊的哲学本性。当今人类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全球利益压倒了阶级、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由此产生出当今最有价值的“国际化精神”和“全球意识”,这正是马克思的“国际人本主义”哲学理想超时代的展现,也是马克思哲学超越本性的当代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马克思哲学 “二元对立”的“主义” 超越本性 国际人本主义 全球意识 国际霸权主义
下载PDF
《虚构》之结构主义分析
9
作者 李娟 《今古文创》 2021年第36期6-7,共2页
《虚构》是当代先锋小说作家马原的代表作,运用托多罗夫式的表层结构分析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结构分析理论,对这一文本的情节单元进行排列和聚合,揭示文本表层的“二元对立”关系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结构,可以发现,马原在小说创作中融入... 《虚构》是当代先锋小说作家马原的代表作,运用托多罗夫式的表层结构分析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结构分析理论,对这一文本的情节单元进行排列和聚合,揭示文本表层的“二元对立”关系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结构,可以发现,马原在小说创作中融入了对个人自我的迷失与觉醒的思考,以及在万物平等思想下对二元对立世界的挑战和对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二元对立”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下载PDF
《魔桶》的结构主义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金梅 周丹 《今古文创》 2020年第48期6-7,共2页
《魔桶》是美国20世纪著名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最杰出的短篇小说。本文将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理论来解读《魔桶》,分别从主题、人物、背景以及色彩象征四个角度逐一分析,从而揭示其深层结构下的故事主题、人物关系以... 《魔桶》是美国20世纪著名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最杰出的短篇小说。本文将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理论来解读《魔桶》,分别从主题、人物、背景以及色彩象征四个角度逐一分析,从而揭示其深层结构下的故事主题、人物关系以及矛盾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主题 人物 背景 色彩象征
下载PDF
《红岩》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1
作者 魏薇 《时代人物》 2020年第29期47-48,共2页
在中国的十七年文学时期,《红岩》为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经典之作,它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在敌人的痛苦折磨下复杂艰难的革命斗争。不过,《红岩》中描写的知识分子形象却是多面的,不仅单方面赞扬江雪琴、许云峰等伟大的革命知识分子... 在中国的十七年文学时期,《红岩》为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经典之作,它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在敌人的痛苦折磨下复杂艰难的革命斗争。不过,《红岩》中描写的知识分子形象却是多面的,不仅单方面赞扬江雪琴、许云峰等伟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而且也着重描写了甫志高这样最终成为叛徒、走上歧路的反面知识分子。本文将根据小说文本,来解析《红岩》中描写的这两种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且进一步分析《红岩》中描写人物所运用的“二元对立”的写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岩》 知识分子 “二元对立”
下载PDF
Dionysos and Apollo: Remediating Said's Orientalism with Metacritical Perspective
12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7期356-359,共4页
Geography is a kind of differential calculus in the sense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that is, the act of tangentially accessing things, is mapped on to the two-dimensional or the concrete. It is why we can say that t... Geography is a kind of differential calculus in the sense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that is, the act of tangentially accessing things, is mapped on to the two-dimensional or the concrete. It is why we can say that the East-West or Occidental versus Oriental dichotomy is so limited in its binary dualism. We could easily criticize not only Said's Orientalism, but also in turn, a critical self-defense by turning itself upon its own head. It can indeed be said that the cross or cardinal directions run four different ways and not two. "The East" is not just Far Eastern, that is, the so-called "Asian," but extends to the Far West or to California. Parts of Europe and the Dionysian are not simply limited to Central Europe and Southeastern Asia. We can see in Asia, that is, Eurasia and in North Africa, that 1-2% of non-Sub-saharan human DNA is genotypically Neanderthal in addition to being Homo Sapiens in DNA. 1 The task, it might be said, is to continually remediate binary directions and to reweave Apollo and Dionysos in Friedrich Nietzsche. We can see the limitations of Continentalism in categorizing the hum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political geography Friedrich Nietzsche ORIENTALISM Edward Said metaphysical cartography
下载PDF
"Love of Life" Versus "Love of Death": A Frommian Perspective on Middle Passage
13
作者 JIA Yan-yan CHEN Hou-lia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3期181-190,共10页
According to Fromm, the life instinct constitutes the primary potentiality in man, while the death instinct a secondary potentiality, and which of the two prevails depending crucially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that the... According to Fromm, the life instinct constitutes the primary potentiality in man, while the death instinct a secondary potentiality, and which of the two prevails depending crucially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that the subject experiences during his or her childhood. Not limited to the individual level, Fromm's observation works on the collective level as well. Different environments foster different potentialities and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thics. A biophilic ethics treasures the value of love, peace, reciprocal altruism and unity of being, while a biophobic ethics is more addicted to hatred, violence, dualistic confrontation, and mutual destruction. Appling Fromm's theory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arles Johnson's Middle Passage, readers can get a newly enlightened understanding of this award-winning masterpiece. Based on Fromm's hypothesis about human natu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nfrontations between the biophobic ethics and the biophilic ethics in this novel, the former being embodied by Captain Falcon's "syndrome of decay" which is also Johnson's critical metaphor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while the latter embodied by the Allmuseri culture's "syndrome of growth" which represents Johnson's idealistic imagination of the sum of non-Western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Passage Charles Johnson Erich Fromm syndrome of decay syndrome of growth biophobicethics biophilic ethics
下载PDF
Beyond Binary Opposition: Reinterpretation of Mr. Pontellier in the Awakening
14
作者 ZHANG Yan-hu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12期1019-1024,共6页
The American writer Kate Chopin's masterpiece, The Awakening publish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s one of the classics in female literature. The heroine Edna having the courage to pursue self-reliance and express her... The American writer Kate Chopin's masterpiece, The Awakening publish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s one of the classics in female literature. The heroine Edna having the courage to pursue self-reliance and express her self-awareness, is regarded as a "new woman", while the comments on her husband, Mr. Pontellier are quite negative--He regards Edna as a private property and a sexual tool, leading to her awakening and suicid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interprets Mr. Pontellier with the method of close reading in new criticism, deeming that it is the binary opposition in thinking that leads to the misreading. Mr. Pontellier was just a follower of the tradition and custom.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to him can 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habit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courage to pursue truth is case they form a simple thinking mode of the binary op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Awakening Pontellier EDNA binary opposition thinking
下载PDF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eminism-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15
作者 CHEN Yali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7年第1期87-89,共3页
Feminist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eminism, which breaks the shackles ot binary opposition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ts distinctive feature is the subversion of fidel... Feminist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eminism, which breaks the shackles ot binary opposition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ts distinctive feature is the subversion of fidelity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t re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 and the original author. Feminist translation is significant in various aspects under the goal of achieving gender equality.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note that feminist translation has some limitations and criticism for its intervention of original text and overstate of feminist identity. So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reflect on translations within the frame of feminism, in which includes the contribution and limitation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INISM feminist translation Feminist theory
下载PDF
和合共生: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之道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湘军 康芳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22,共7页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体架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涉及诸多层面与命题,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有具体层面的切实做功,更要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提炼与把握。其宏观路向的既有学理探讨大多基于西方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分析框架展...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体架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涉及诸多层面与命题,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有具体层面的切实做功,更要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提炼与把握。其宏观路向的既有学理探讨大多基于西方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分析框架展开,有着“二元对立”思维的深刻烙印和固有缺陷。明确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向,须锚定中国情境与人民立场,深切体认我国基层治理的独特性,立意为民,超越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桎梏,坚持以党的领导为内核、“粘合剂”和驱动力,协同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互嵌本地与外来资源、融合内生与外生情感,走向“和合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现代化 和合共生 超越“二元对立” 党政体制
原文传递
电影《刮痧》的结构主义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卓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4期231-233,共3页
运用结构主义解读电影《刮痧》中的各种"二元对立"要素,以及利用"符号矩阵"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从中挖掘出电影的深层结构,为《刮痧》这部影片提供新的赏析视角。
关键词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符号矩阵” 深层结构
原文传递
秋菊的困惑与解惑——“法律与文学”研究在中国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颀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163,M0004,M0005,共15页
基于电影《秋菊打官司》,苏力发表“秋菊的困惑”的经典研究,已经成为在中国研究“法律与文学”的代名词。晚近的秋菊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早期解读中的“二元对立”理论范式,将“秋菊的困惑”置于三种不同的法治传统的纠葛,以及国... 基于电影《秋菊打官司》,苏力发表“秋菊的困惑”的经典研究,已经成为在中国研究“法律与文学”的代名词。晚近的秋菊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早期解读中的“二元对立”理论范式,将“秋菊的困惑”置于三种不同的法治传统的纠葛,以及国内法制与国际秩序的互动关系之中,使之从一个地方性问题提升到“大国宪制”和“法律多元主义”等普遍性层次。关于秋菊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已经从“困惑”走向“解惑”,从一个批判西方法治的地方性命题,转向探索法治的中国道路等更具普遍意义的法理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菊的困惑 “二元对立” 法治传统 法律与文学
原文传递
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19
作者 施玲 《芒种》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06,共2页
《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表于1925年,是一部极具思想性的作品,其构思精巧、节奏明快、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语言优美,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向读者讲述了爵士时代“美国梦”的幻灭。我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小说历史背景的考察、... 《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表于1925年,是一部极具思想性的作品,其构思精巧、节奏明快、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语言优美,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向读者讲述了爵士时代“美国梦”的幻灭。我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小说历史背景的考察、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时代意义的挖掘,本文则重新解读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探讨作品的深层结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梦” “二元对立” 幻灭 爵士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