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介词“于”由先秦到汉发展变化的两种结论 被引量:9
1
作者 方平权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0-73,共4页
本文对介词“于/於”从先秦到汉的发展作出分析,认为,述补之间加“于/於”在先秦以前已经发展得很充分,在汉代,这种结构中间的“于/淤”已大量简省。“介词省略”说有利于进行语义分析。
关键词 介词 “于” 古代汉语 语法
下载PDF
介词“于”的起源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玉金 《汉语学报》 2009年第4期16-22,共7页
介词"于"、"於"、"乎"应是同一个词的三种不同书写形式。介词"于"是由"往"义动词"于"虚化而来的。"往"义动词"于"在甲骨文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两种,即&... 介词"于"、"於"、"乎"应是同一个词的三种不同书写形式。介词"于"是由"往"义动词"于"虚化而来的。"往"义动词"于"在甲骨文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两种,即"名词+于+处所名词"中的"于"和"使/令/呼+名词+于+处所名词"中的"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动词 “于”介词
下载PDF
“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差别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斌彬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15-118,共4页
对"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于"字比较句的句法结构和成分比较单一,语义语用功能较为狭窄;"比"字句对各种复杂句法结构的容纳性强,语义语用表达功能更加灵活多样... 对"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于"字比较句的句法结构和成分比较单一,语义语用功能较为狭窄;"比"字句对各种复杂句法结构的容纳性强,语义语用表达功能更加灵活多样;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体分布也不一致。两种比较句各有独自的语义语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句 “于”字句 “比”字句 差别
下载PDF
“于”的后缀历程及其虚化梯度
4
作者 王兴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15-119,共5页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路。复合化后的"X于"具有词化等级的不同,"于&q...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路。复合化后的"X于"具有词化等级的不同,"于"的虚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差异。从历时角度看,"于"经历着"介词→依附于其前的动词→词内成分→类词缀→词缀"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于” 复合化 “于” 后缀化 虚化梯度
下载PDF
关于取消“介词省略”说以及“于”字的用法问题——答谢方平权先生 被引量:9
5
作者 孙良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9-74,共6页
本文进一步论述作者所主张的取消“介词省略”(包括“介词结构”)说的语法观点;对方平权先生批评自己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谢。
关键词 省略 介词结构 语法观 肯定 感谢 用法 文章 观点 批评
下载PDF
介词“于”的功能转化与去向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用源 车易嬴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1-35,共5页
介词"于"的语法功能转化有两种途径:一是介宾短语发生词汇化,导致介词"于"的语法功能转化为介词性语素的构词功能;二是介词"于"向前附着于谓语中心语,甚至与单音节谓词组合,实现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句法... 介词"于"的语法功能转化有两种途径:一是介宾短语发生词汇化,导致介词"于"的语法功能转化为介词性语素的构词功能;二是介词"于"向前附着于谓语中心语,甚至与单音节谓词组合,实现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句法位置、韵律结构、重新分析、语用驱动等因素致使介词"于"的介引功能日渐衰退,从而使"于"的介词功能逐渐向构词成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 功能转化 语法化 词汇化
下载PDF
《诗·七月》“于耜,于貉,于茅”之“于”
7
作者 段茂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8-100,共3页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尔于茅”等诗句中“于”字,古今有“於”“往”“为”“取”“在”“动词词头”等多种解释。结合诗义、诗境分析“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等,我们认为“于”是动词,训为“往...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尔于茅”等诗句中“于”字,古今有“於”“往”“为”“取”“在”“动词词头”等多种解释。结合诗义、诗境分析“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等,我们认为“于”是动词,训为“往”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 “往” “在” “取” “为” 动词 解释
下载PDF
鲁迅《书信集》中谓词性成分后“于”的考察
8
作者 高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08-110,共3页
本文考察了鲁迅《书信集》中所有的"谓+于"(谓词性成分+于)用例。从其结构类型、"于"的功能及使用频率方面来说明谓词性成分后的"于"在《书信集》中的运用情况及其对语言口语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鲁迅 《书信集》 谓词性成分 “于” 语法
下载PDF
先秦至六朝汉语中“于”的一种用法辨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祥明 《大理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57-60,共4页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先秦至六朝汉语中用在及物动词及其宾语之间的“于”的语法性质、功能进行了辨析和考察 ,指出“于”的这种用法其性质是助词 ,主要用来舒缓语气、凑足音节 。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语法 "于" 动宾结构 助词
下载PDF
六朝时期的“於”、“于”用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红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8-82,共5页
本文以六朝时期的六部小说作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古汉语两个常见的介词“於”、“于”在六朝时期的基本用法,揭示了它们在六朝时期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 六朝 介词
下载PDF
论《史记》中的“于”和“於”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其和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35-39,共5页
"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 "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区别,因此"于""於"的历史发展情况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二者在西汉时期的使用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下载PDF
《坛经》中的“于”字用法分析
12
作者 唐元发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18-120,共3页
 《坛经》中的"于"字主要用作虚词,也有为数不少的用作实词。在虚词的用法中大部分"于"作介词用;另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看作句中助词,后跟"于"前动词(或个别介词)的直接宾语。
关键词 《坛经》 助词 实词 用法分析 虚词
下载PDF
论词义对词性和配价的决定作用——与《“X于”中“于”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一文商榷
13
作者 周艳丽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47-50,共4页
针对《"X于"中"于"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一文中"X于"的词性判定依据问题和"X"是否出现配价增值问题展开讨论,用"不过量准则"对"X于"中"于"的脱落现... 针对《"X于"中"于"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一文中"X于"的词性判定依据问题和"X"是否出现配价增值问题展开讨论,用"不过量准则"对"X于"中"于"的脱落现象进行解释。结论:(1)"X于"的词性由其词义决定,其句法位置及邻接成分是其内在意义所要求的;(2)"X于"中"X"本身的配价量没有变化;(3)"X于"的配价量是由"X"和"于"语法化为一个整体后的意义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于” 词义 词性 配价值
下载PDF
金文“于”并列连词用法辩正
14
作者 武振玉 《长春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40-42,共3页
“于”可以表示并列关系,早期辞书多有论及,然所举例子多只限于《尚书》。甲骨文中“于”有用为并列连词的,各家所举多有不同,然能确定的只有一例。甲、金文中又均有两个“于”连用于一句中的形式,过去多谓其中的后一个“于”为并列连词... “于”可以表示并列关系,早期辞书多有论及,然所举例子多只限于《尚书》。甲骨文中“于”有用为并列连词的,各家所举多有不同,然能确定的只有一例。甲、金文中又均有两个“于”连用于一句中的形式,过去多谓其中的后一个“于”为并列连词,但陆续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本文通过对金文中“于”字的调查以及与“雩”的对比,认为金文中“于”没有并列连词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文 并列连词
下载PDF
前置“于”的骈合结构考察
15
作者 王佳 《国际汉语学报》 2016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骈合结构是新兴的一种语言现象,介词“于”本身有前置属性,却也存在附缀化情形,因此,在这里加以强调.本文首先描写前置“于”的骈合结构的外在形式,然后从传统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句法、语义及语用对前置“于”的骈合现象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 骈合结构 标记 篇章
下载PDF
从主观强调看“仅限于”的词汇化过程——兼论词缀“于”的零形化
16
作者 杜可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4-112,共9页
"仅限于"在发展演化中由"仅"限定"限于"而形成。"仅"是副词性状语,"限于"是动词,两者为限定关系,起到限定强调的功能。"限于"既有动词属性,又趋向介词化。"仅限于&qu... "仅限于"在发展演化中由"仅"限定"限于"而形成。"仅"是副词性状语,"限于"是动词,两者为限定关系,起到限定强调的功能。"限于"既有动词属性,又趋向介词化。"仅限于"在演化过程中,具有强调限定某一范围的作用,从表达功用看,具有强化焦点、主观强调、关联衔接等功能。"于"从"限于"中的词缀演化为"仅限于"中的附缀,受到韵律制约脱落而成为零形式,形成"仅限"与"仅限于"并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于” 介词化 附缀结构 “仅限于” 零形式
下载PDF
《大唐西域记》中“于”“於”用法研究
17
作者 智慧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4-28,共5页
以唐朝初期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为考察对象,从数量、语法功能、介引对象等方面分析介词"于""於"在初唐时期的基本用法。研究表明:"於"在《大唐西域记》中已基本取代了"于"。从发展演变上看,... 以唐朝初期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为考察对象,从数量、语法功能、介引对象等方面分析介词"于""於"在初唐时期的基本用法。研究表明:"於"在《大唐西域记》中已基本取代了"于"。从发展演变上看,在初唐时期,"於"作为介词使用已经衰落,"於"字结构用于谓语中心语前,做状语的现象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西域记》
下载PDF
《金刚经》中的“V+于+O”及“于”的隐现
18
作者 王嘉宜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91-98,共8页
在《金刚经》的六个汉译本中,及物动词后有时会使用“于”介引宾语,这一现象可能是受到译者的汉语水平差异、“于”自身的“未完成”用法以及汉译佛典四言文体的韵律制约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相同动名结构间“于”的使用具有一定... 在《金刚经》的六个汉译本中,及物动词后有时会使用“于”介引宾语,这一现象可能是受到译者的汉语水平差异、“于”自身的“未完成”用法以及汉译佛典四言文体的韵律制约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相同动名结构间“于”的使用具有一定开放性,这与动名结构所对应的梵语以及译者的主观选择有关。当译者有意识地使译文呈现“四字一顿”的文体风格时,会通过调节动名间“于”的隐现以增减音节,这在玄奘译本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突显了玄奘强烈追求四言文体的翻译风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经》 “V+于+O” 隐现 四言文体
下载PDF
从《论语》“于公伯寮”看“之”对“于”字结构的回指
19
作者 张雨涛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79-81,共3页
有关《论语·宪问》“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的句读,杨逢彬撰文认为应该断作“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于朝。”其中“诸”为何能指代介词“于”后的“公伯寮”还需进一步的论证。文献中存在大量的“主... 有关《论语·宪问》“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的句读,杨逢彬撰文认为应该断作“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于朝。”其中“诸”为何能指代介词“于”后的“公伯寮”还需进一步的论证。文献中存在大量的“主+之于+宾”格式里,“之”常见回指“于”的宾语,原因在于这里的“于”应该理解为动词“对于”,“之”自然也就回指动词“于”后的宾语;同时“于”正处在动词向介词转化的语法化连续统中,新的语法现象往往带有旧语法的功能,“于”用作介词时依旧保留一定的动词性,因此“之”依旧能回指“于”字介词宾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语义回指 “之于”结构 连续统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的轻量化小麦病害检测方法
20
作者 马超伟 张浩 +3 位作者 马新明 王键霖 张永爽 张小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195,共9页
为提高小麦病害检测精度,实现将模型方便快速部署到移动端,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的轻量化小麦病害检测方法。首先,使用PP-LCNet模型替换YOLOv8网络结构的骨干网络,并在骨干网络层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separable conv... 为提高小麦病害检测精度,实现将模型方便快速部署到移动端,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的轻量化小麦病害检测方法。首先,使用PP-LCNet模型替换YOLOv8网络结构的骨干网络,并在骨干网络层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 DepthSepConv)结构,减少模型参数量,提升模型检测性能;其次,在颈部网络部分添加全局注意力机制(global attention mechanism, GAM)模块,强化特征中语义信息和位置信息,提高模型特征融合能力;然后,引入轻量级通用上采样内容感知重组(content-aware reassembly of features,CARAFE)模块,提高模型对重要特征的提取能力;最后,使用Wise-IoU(weighted interpolation of sequential evidence for intersection over union)边界损失函数代替原损失函数,提升网络边界框回归性能和对小目标病害的检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大田环境下所采集的小麦病害数据集,改进后模型的参数量及模型大小相比原YOLOv8n基线模型分别降低了12.5%和11.3%,同时精确度(precision)及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 AP)相较于原模型分别提高了4.5和1.9个百分点,优于其他对比目标检测算法,可为小麦病害检测无人机等移动端检测装备的部署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识别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轻量化 小麦病害 YOLOv8 PP-LCNe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