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典与现代:莫言对中国文学的传承
1
作者 孙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5,共7页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传统型作家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莫言在中国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化全方位的滋养之下,选择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人生哲学的艺术精神,寻找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因素,凭借他个人天才般的想象力和敏感的感悟力,...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传统型作家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莫言在中国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化全方位的滋养之下,选择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人生哲学的艺术精神,寻找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因素,凭借他个人天才般的想象力和敏感的感悟力,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活力因素和民间文学的精髓,将西方叙事的精髓和中国叙事技巧融会在字里行间,用以书写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构建了风格独特的文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文化传统 叙事传统 “五四”新文学传统
下载PDF
关于“解放区文学”的断想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朕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15-17,共3页
“解放区文学”与解放后“十七年文学”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型文学,可统称“中国工农兵文学”。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解放区文学”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借鉴其优长,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解放区文学”的研究和介绍,... “解放区文学”与解放后“十七年文学”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型文学,可统称“中国工农兵文学”。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解放区文学”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借鉴其优长,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解放区文学”的研究和介绍,消除部分读者对“解放区文学”的陌生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传统 “解放区文学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越界突围与文学史整合——黄万华先生的跨界学术之旅
3
作者 卢阿涛 《晋阳学刊》 CSSCI 2020年第6期77-85,共9页
黄万华先生致力于探析20世纪汉语文学"多源多流的丰富历史褶皱",以穿越百年历史的时间纵深、横越中外的世界性视野、贯通现当代的创新勇气、跨越语图媒介的多元视角,在宏通的整体视野中将现代和当代、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及... 黄万华先生致力于探析20世纪汉语文学"多源多流的丰富历史褶皱",以穿越百年历史的时间纵深、横越中外的世界性视野、贯通现当代的创新勇气、跨越语图媒介的多元视角,在宏通的整体视野中将现代和当代、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文学融为一体,并在一种"互为参照"的方式和态度下,着力构建一部厚重多元、脉络清晰、史料翔实和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华民族新文学史,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新的向度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界与整合 海外华文文学 20世纪汉语文学 “五四”新文学传统
下载PDF
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价值
4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2年第3期11-11,共1页
东北沦陷时期小说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及价值取向上,都以其强烈的实践性,继承了“五四”新文学传统,真诚大胆深入地看取人生;在民族灾难的悲凉背景上,引发出复杂的多元的内涵表达和形式建构,朝小说“现代化”方向迈进了一步。
关键词 东北沦陷时期 文学价值 “五四”新文学传统 文学观念 审美趣味 形式建构 现代化 小说
下载PDF
真诗的现代性:七十年前朱光潜与鲁迅关于“曲终人不见”的争论及其余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胡晓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3-190,共8页
朱鲁陶诗之争,是现代诗学一大公案。本文不满足于学派之争、意识形态之争的定性,更开辟“文化诗学之争”的新论域。朱光潜代表了“借西扬中”,而鲁迅则代表了“借中扬西”,其争论的性质,乃是“以真灭美”,体现了现代性的一大主题,至今... 朱鲁陶诗之争,是现代诗学一大公案。本文不满足于学派之争、意识形态之争的定性,更开辟“文化诗学之争”的新论域。朱光潜代表了“借西扬中”,而鲁迅则代表了“借中扬西”,其争论的性质,乃是“以真灭美”,体现了现代性的一大主题,至今未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鲁迅 中国诗学 现代与传统结合“五四”新文学
下载PDF
梁斌与“十七年文学”的写作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卫东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77,共5页
“十七年”时期的写作从文学规范、叙事方法、审美原则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模式,既承接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传统,又受到苏联文学影响,更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确定的理论为圭臬,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自成谱系的文学景观。作家塑造了模式... “十七年”时期的写作从文学规范、叙事方法、审美原则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模式,既承接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传统,又受到苏联文学影响,更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确定的理论为圭臬,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自成谱系的文学景观。作家塑造了模式,模式也塑造着作家。作家在“十七年”应该如何创作?茅盾曾将答案概括为“体验生活、思想改造和创作实践”,而周扬则要求“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梁斌在探讨、实践上述理论过程中的成果,需要继承和反思,这也是当下我们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的重要切入点。在梁斌研究中,虽然有论者对梁斌与“十七年”文学写作模式的关系有所讨论,但并未在“创作方法”的框架内,明确将二者间的互动作为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模式 “十七年文学 梁斌 “十七年”文学 “五四”新文学传统 延安文艺座谈会 创作实践 革命浪漫主义
原文传递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文贵良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2-155,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09年 “五四”新文学传统 问题讨论 文艺学 述评 美学 “五四”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