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回望爱的歌潮——论“五四”时代爱情诗的勃兴 |
艾光辉
|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2
|
“五四”时代编辑的主体性意识 |
苏妮娜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3
|
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关于“五四”的答问 |
汪晖
周展安
|
《现代中文学刊》
|
2009 |
6
|
|
4
|
两部划时代的诗集——谈郭沫若的《女神》与惠特曼的《草叶集》 |
康平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 |
0 |
|
5
|
“五四”时期福州的三大才女 |
李升宝
|
《福建史志》
|
2007 |
0 |
|
6
|
鲁迅的现代知识分子书写及其意义——《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阅读札记 |
谢晓霞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8
|
|
7
|
他山之石——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化建构的意义 |
黄元甫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8
|
象征的浪漫之维——冯至的诗学及其文体建构 |
胡继华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9
|
振聋发聩的一声春雷——论《狂人日记》的文化价值 |
吴定宇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10
|
中国人与科学精神 |
梁思慧
|
《同舟共进》
|
2014 |
0 |
|
11
|
构筑当代新乡村的精神版图——评孙惠芬的《上塘书》 |
刘建海
|
《理论与创作》
|
2007 |
1
|
|
12
|
文学的社会作用 |
贾明
|
《远程教育杂志》
|
1986 |
0 |
|
13
|
论《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
邵伯周
|
《北方论丛》
|
1985 |
0 |
|
14
|
“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的命运 |
傅国涌
|
《共产党员》
|
2012 |
0 |
|
15
|
现代视角下的青春叙事——寇洵小说阅读札记 |
彭进
|
《南腔北调》
|
2017 |
0 |
|
16
|
罗素:借中国问题去反思西方文明 |
艾林(评注)
|
《英语学习》
|
2009 |
0 |
|
17
|
狷狂奇才李敖 |
肖东
|
《人事天地》
|
2008 |
0 |
|
18
|
“后五四”一代的心路历程 |
陈拯
徐丹丹
|
《绿叶》
|
2009 |
0 |
|
19
|
回顾与反思:渴望重生的启蒙 |
许明
方卫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20
|
“分科”视域中的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 |
李哲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