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浅释两个“亦”字
- 1
-
-
作者
张志达
-
机构
上海嘉定区工业学校
-
出处
《学语文》
2002年第4期48-48,共1页
-
文摘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其中的“亦”字,历来的高中课本无注,想是认为当解作“也”,其实不然。古汉语申,“亦”可作表承接的副词,有“又”义。《集韵·昔韵》:‘亦,又也。”如《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庄子·田子方》:“
-
关键词
高中
语文教学
张溥
《五人墓碑记》
“亦”字
副词
注释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有趣的“而”字
- 2
-
-
作者
李伟
-
机构
辽宁省本溪市第十三中学
-
出处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
2018年第5期11-11,共1页
-
文摘
在历年的中考高考的语文试题中,有“而”字的判断题是最为多见的.“而”字是甲骨文中就有的初文.它是象形字,图像是男人的脸部生满胡须.汉代的《说文》说它是“颊毛也”,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古汉语中一部分实词逐渐抽象化而变成了虚词.可以说,古汉语中绝大多数虚词是由实词转化而来.如虚词“其”字是由词义是簸箕的“其”字转化而来,虚词“亦”字,是由词义是表示胳膊窝夹东西的“亦”字转化而来.
-
关键词
“而”字
“其”字
“亦”字
语文试题
《说文》
古汉语
虚词
象形字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声符累增现象初探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孟广道
-
机构
呼伦贝尔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13,共4页
-
文摘
在“C从B得声·B从A得声”的系列中,C或属从A派生,即当从A得声,但从B得声便构成声符累增现象。本文对该现象中传统订为形声字而实属亦声宇的问题作了探原性的简析。
-
关键词
声符
形声字
异体字
汉字
派生词
-
Keywords
the phonetic element
pronunciating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Yisheng Zi(亦声字)
deriving
-
分类号
H12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亦步亦趋——释“亦”
- 4
-
-
作者
朱英贵
-
机构
四川省"中华文化城市传承普及基地"
-
出处
《文史杂志》
2019年第3期93-97,共5页
-
文摘
有一个成语叫“亦步亦趋”,其中“步”就是两腿交互向前稳健而行的意思,而“趋”则是向前小步快行的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这其中的三个“亦”字相当于副词“也”,但“也”并不是“亦”字的造字本义。
-
关键词
副词“也”
“亦”字
“趋”
成语
意思
本义
-
分类号
H136.3
[语言文字—汉语]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诗经·邶风·柏舟》诗旨及“亦汎其流”句浅析
- 5
-
-
作者
脱彩琴
-
机构
山东省曲阜市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华夏文化》
2019年第4期32-34,共3页
-
文摘
《诗经·邶风·柏舟》诗旨的探讨有多家不同的说法,对“亦汎其流”中的“亦”字的解释也一直没有定论。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力图在各家论述和出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诗经·邶风·柏舟》诗旨和“亦汎其流”句有更加准确的解读。
-
关键词
柏舟
诗旨
邶风
“亦”字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