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文本阐释——基于“人的感性活动”、“社会有机体”和“世界历史”的视域 被引量:3
1
作者 邓晓臻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3-49,共7页
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但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不能离开他独特的理论出发点和研究视域:"人的感性活动"、"社会有机体"和"世界历史"。联系这些概念,人不断否定和超越... 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但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不能离开他独特的理论出发点和研究视域:"人的感性活动"、"社会有机体"和"世界历史"。联系这些概念,人不断否定和超越其现实生存境况的创造性力量及人的感性活动主导性倾向融汇而成的社会主导性领域就会浮现出来,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人不断否定和超越其现实生存境况的创造性力量必然不断瓦解社会有机体的定型化和模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动力 “人的感性活动” “社会有机体” “世界历史”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存在思想中的地位 被引量:1
2
作者 邓晓臻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2-37,共6页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又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处于奠基性的地位。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并且围绕"人的...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又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处于奠基性的地位。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并且围绕"人的感性活动"理论的展开才彻底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开辟了他哲学探索比海德格尔更成功的生存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的哲学 元存在 生存论
下载PDF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子礼 邓晓臻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辩 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生存论 唯物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的时空范畴探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邓晓臻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共4页
近年来学术界相继提出了社会时空、价值时空等范畴,重新阐释马克思的时空观。但是,这些阐释大部分仍然保留了自然时空;既然马克思哲学探索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及"人的感性活动",阐述马克思时空范畴同样应该坚持... 近年来学术界相继提出了社会时空、价值时空等范畴,重新阐释马克思的时空观。但是,这些阐释大部分仍然保留了自然时空;既然马克思哲学探索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及"人的感性活动",阐述马克思时空范畴同样应该坚持这一出发点,由此可以发现:时空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是人的价值的历史实现空间,时间是非匀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 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价值 生存论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和物质性范畴 被引量:5
5
作者 邓晓臻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48,共4页
"物质"作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奠基性概念,但事实是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过程中并没有把它作为逻辑起点,他深入社会历史深处,揭示了存在即社会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物质"作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奠基性概念,但事实是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过程中并没有把它作为逻辑起点,他深入社会历史深处,揭示了存在即社会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超越的性质,即物质性。物质性是马克思探究存在问题的逻辑结论,为马克思从哲学上彻底解决自由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物质性 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生存论
下载PDF
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思想浅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邓晓臻 帅晓林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5-60,共6页
尽管马克思坚决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可以说马克思拒斥的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而非形而上学本身,而且马克思也有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存在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及其构成的实践世界,社会构成其空间性,历史构成其时间... 尽管马克思坚决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可以说马克思拒斥的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而非形而上学本身,而且马克思也有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存在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及其构成的实践世界,社会构成其空间性,历史构成其时间性,整个时空的全部存在统一于“现实的个人”走向“自由个性”的过程,其发展动力根本在于人在其感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我超越性,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形而上学 “人的感性活动” 社会 历史
下载PDF
马克思的集体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晓臻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2-16,共5页
近年来,集体主义是学术界持续争论的主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区分了"真实的集体"和"虚假的集体",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现实的个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可以看到,集体是处于一定社会... 近年来,集体主义是学术界持续争论的主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区分了"真实的集体"和"虚假的集体",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现实的个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可以看到,集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展开其感性活动的空间,是人的价值的历史实现空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体基本上呈现出三种历史形式,即集体的自然形式或者说政治形式、集体的异化形式和集体的自由联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 “现实的个人” “人的感性活动” 人的价值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存在:价值的历史实现形态 被引量:11
8
作者 邓晓臻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6-140,共5页
从休谟开始,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上持续争议却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实,一旦跳出西方传统哲学的探究范式,引入"人的感性活动",走向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事实和价值的二分就瓦解了,存在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社... 从休谟开始,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上持续争议却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实,一旦跳出西方传统哲学的探究范式,引入"人的感性活动",走向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事实和价值的二分就瓦解了,存在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是价值的历史实现形态。价值是事实的组成部分,事实本身也蕴涵着价值的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感性活动” 存在 价值 价值的历史实现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