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史记》对汉语词汇的继承与发展——以语素“伐”之词汇为例
1
作者 朱成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1期61-69,共9页
研究《史记》专书词汇,既可全面了解该专书所处时代的语言词汇的静态面貌,也可从历时角度考察汉语词汇的发展演进的动态情形。若将《史记》文本词汇与之前古籍语言词汇比较,可以管窥汉语词汇的一些演变规律,文章即以常用语素"伐&qu... 研究《史记》专书词汇,既可全面了解该专书所处时代的语言词汇的静态面貌,也可从历时角度考察汉语词汇的发展演进的动态情形。若将《史记》文本词汇与之前古籍语言词汇比较,可以管窥汉语词汇的一些演变规律,文章即以常用语素"伐"在《史记》中所构的词汇为例,论《史记》对汉语词汇的继承与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语素“伐” 词汇 继承 发展
下载PDF
《诗经》中“伐”字“攻治”义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刚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8-100,107,共4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名物制度的材料。《诗经》中还保存了大量音韵和训诂材料,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资料。历代注疏家对《诗经》中大部分"伐"字的训释都是可信的,但也有一些"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名物制度的材料。《诗经》中还保存了大量音韵和训诂材料,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资料。历代注疏家对《诗经》中大部分"伐"字的训释都是可信的,但也有一些"伐"字的训释不合理,将这些"伐"字训为"攻治"义更合乎文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攻治
下载PDF
试释燕国铭文中的“伐”
3
作者 周波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9-23,共5页
燕国铭文中的"伐"字共两见,旧或释为"我""■"等.本文根据相关古文字资料将之改释为"伐",并且讨论了"伐"在两处铭文中的用法.
关键词 燕国铭文 战国文字
下载PDF
“伐”“矜”义辨
4
作者 陈洪茂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第5期48-48,共1页
古代训诂中有“浑言则通,析言则别”之说。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对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中的“伐”“矜”取浑言“夸耀”义是不恰当的。析言之,“伐”是夸耀功劳,“矜”是夸耀才能。
关键词 “伐” “矜” 浑言 析言
下载PDF
说“伐”
5
作者 冯胜君 《汉字汉语研究》 2018年第4期114-118,122,128,共7页
战国时期铜器铭文中"伐"字或应训为"治",但这种用法的"伐"的词义来源,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通过考察《诗经·魏风·伐檀》《豳风·伐柯》中"伐"字词义的演变与转移情况,可以为&qu... 战国时期铜器铭文中"伐"字或应训为"治",但这种用法的"伐"的词义来源,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通过考察《诗经·魏风·伐檀》《豳风·伐柯》中"伐"字词义的演变与转移情况,可以为"伐"字的"治"义找到一个较为可靠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齐桓公伐楚》“北海”“南海”考释
6
作者 王红生 《现代语文》 2024年第3期33-37,共5页
《齐桓公伐楚》中的“北海”“南海”之“海”,并不表“大海”义,它是指从“大海”义衍生出的极远之地;“北海”“南海”也不是今日的渤海、南海,它们是指北方、南方极远之地。“海”从本义“大海”衍生出极远之地,其文化背景是古人以... 《齐桓公伐楚》中的“北海”“南海”之“海”,并不表“大海”义,它是指从“大海”义衍生出的极远之地;“北海”“南海”也不是今日的渤海、南海,它们是指北方、南方极远之地。“海”从本义“大海”衍生出极远之地,其文化背景是古人以中国之四周皆为海的传统观念,而达成这种指称对象转移的机制则是转喻。通过转喻机制,“海”由本指大海或四海转而指与之空间上相邻的极远之地,此亦《齐桓公伐楚》“北海”“南海”义指北方、南方极远地之语义演化的主要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桓公楚》 “北海” “南海” 文化背景 转喻
下载PDF
孙子“伐交”本义考 被引量:8
7
作者 黄朴民 《中华文史论丛》 2002年第1期234-241,共8页
“伐交”是孙子兵学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孙子所阐述的对敌军事斗争的一个有力手段,原文见於《孙子·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辕韫,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闰,又三月而... “伐交”是孙子兵学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孙子所阐述的对敌军事斗争的一个有力手段,原文见於《孙子·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辕韫,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闰,又三月而後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伐交” 兵学理论 孙子 军事斗争 释义
下载PDF
商末周初东土和南土的形势及其控制措施——从商末有关“伐夷方”铜器铭文的理解谈起 被引量:2
8
作者 黄锦前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136,共6页
据相关金文文例,小子簋"唯令伐夷方"的"伐"、小子卣"令望夷方"的"望"及作册般甗"王宜夷方"的"宜",皆有"省视、安抚"义,与征夷方无涉,是帝辛时与夷方往来交好的... 据相关金文文例,小子簋"唯令伐夷方"的"伐"、小子卣"令望夷方"的"望"及作册般甗"王宜夷方"的"宜",皆有"省视、安抚"义,与征夷方无涉,是帝辛时与夷方往来交好的史料,以往学界对相关史料多存在误读和误解。繁簋、公贸鼎、昔鸡卣及作册睘尊、卣等反映了昭王时期多次"安伯""安夷伯"的史实,周初对东土异姓诸侯采取安抚与镇压并存的措施,即沿袭殷商时期对东夷采取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盂爵铭云"王令盂宁邓伯",表明周初在南土地区同样也推行恩威并施的策略,与其在东土地区所实施的策略如出一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土 南土 恩威并施
下载PDF
《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新考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刚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5期13-15,共3页
《毛传》把《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的"伐"解释为"中干",孔颖达《正义》认为"中干"就是中型的盾。"中干"一词在出土文献里多次出现,表示旌旗一类的物品。安徽大学藏战... 《毛传》把《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的"伐"解释为"中干",孔颖达《正义》认为"中干"就是中型的盾。"中干"一词在出土文献里多次出现,表示旌旗一类的物品。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伐"的异文作"旆",和"中干"正好对应,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蒙伐有苑"的本义,纠正前人对《毛传》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干
下载PDF
伐簋铭文补释(外一篇)
10
作者 周宝宏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31-35,共5页
本文是对新发现的伐簋铭文当中的一些字词的补充考释(如伐簋铭文的 等),并对仿曶鼎铭文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补释 仿智鼎 铭文
下载PDF
《左传》战争近义词探析以“攻”“伐”为例
11
作者 王颖 《武警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67-71,共5页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一个单音节战争词语的使用往往就可以表明一场战争的性质、礼仪、规模。在《左传》中“攻”与“伐”皆可表示某对某用兵之意,但其意义和使用的语境又有很大差异。从范围上看,“攻”的打击范围明显小于“伐”的范围...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一个单音节战争词语的使用往往就可以表明一场战争的性质、礼仪、规模。在《左传》中“攻”与“伐”皆可表示某对某用兵之意,但其意义和使用的语境又有很大差异。从范围上看,“攻”的打击范围明显小于“伐”的范围;从发动战争的动机来看,“攻”的主体可以没有原因而发动战争,甚至可以攻其不备偷袭对方,而“伐”则必须师出有名,且需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从战争的礼仪上看,“攻”可以悄无声息,但“伐”必须鸣钟鼓以战。这些微妙的差别赋予了《左传》中大小战役不同的性质意义。探寻上古文献中战争近义词的意旨是我们了解古代战争文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战争词语 “攻” “伐” 军事文化
原文传递
《诗经·伐檀》主旨的争论及其阐释要义
12
作者 安敏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6-69,共4页
《诗经·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但对它的主旨的研究却始终难成定论 ,近年来新的说法有情哥说、敬老歌说、激发劝戒说、勤劳致富说、劳动分工说等。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诗中“君子”、“不素餐”以及“尔”“彼”人称所指等有不... 《诗经·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但对它的主旨的研究却始终难成定论 ,近年来新的说法有情哥说、敬老歌说、激发劝戒说、勤劳致富说、劳动分工说等。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诗中“君子”、“不素餐”以及“尔”“彼”人称所指等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都超越了其内在构架 ,进入了阐释的多元化困限 ,是急于突破传统研究模式的表现 ,但在没有更充足的证据之前 ,旧说不能因其老套而妄加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旨 君子 不素餐 阐释
下载PDF
“灸”语源义及其动量词“炷”“壮”“罚(伐)”语义来源
13
作者 赵家栋 刘梦妍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48-52,共5页
灸法源远流长,早期文献用“久”字记录。在艾灸中,“久”“灸”均表“灸灼”义,不同的是“久”为古字,“灸”乃今字。艾灸动量词“炷”“壮”“罚(伐)”则指明了施炷的数量,其中“炷”表示柱状的可燃物,而“罚(伐)”是记音字,记录“阀... 灸法源远流长,早期文献用“久”字记录。在艾灸中,“久”“灸”均表“灸灼”义,不同的是“久”为古字,“灸”乃今字。艾灸动量词“炷”“壮”“罚(伐)”则指明了施炷的数量,其中“炷”表示柱状的可燃物,而“罚(伐)”是记音字,记录“阀”的音及义,“阀”即古人为彰显地位而竖的柱子。另“壮”的使用则与古人用药以壮年即成人量为基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罚() 语源义
下载PDF
户县大良村“伐马角”祈雨的原始崇拜文化考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高明 孙立新 贾芝茂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2-82,共11页
陕西户县大良村"伐马角"往太白山祈雨规模大,历史久远,属古代国人"雩"祀活动在户县这块土地上的活化石遗存,反映了先民们的原始崇拜及宗教信仰,有"巫"的特征及巫术展演,有自己的文化形态及仪规,虽然不从... 陕西户县大良村"伐马角"往太白山祈雨规模大,历史久远,属古代国人"雩"祀活动在户县这块土地上的活化石遗存,反映了先民们的原始崇拜及宗教信仰,有"巫"的特征及巫术展演,有自己的文化形态及仪规,虽然不从事这项活动已经60多年了,但70余岁的老人仍能对其如数家珍,津津乐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县大良村 太白山 “伐马角” 原始崇拜 祈雨
下载PDF
从西夏文本看孙子“伐交”的本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向前 赵军 《西夏研究》 2021年第4期3-6,共4页
后世对《孙子兵法》“伐交”一词的理解,分歧很大。有人把“交”理解为“交兵”,认为“伐交”是军事手段;有人把“交”理解为“与诸侯结交”,认为“伐交”是外交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中的译文表明,在《孙子兵法》... 后世对《孙子兵法》“伐交”一词的理解,分歧很大。有人把“交”理解为“交兵”,认为“伐交”是军事手段;有人把“交”理解为“与诸侯结交”,认为“伐交”是外交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中的译文表明,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具有特定含义的“交”,有“设营对峙”和“战力结合”的意思,表明“伐交”是军事行动,即列阵示威,以屈敌之兵,类似于现在的军事演习,而非采取外交手段,孤立敌人,以迫使其屈服。夏译本对今人研读《孙子兵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文 《孙子兵法三注》
下载PDF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晓玲 《滨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2-36,共5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伐交”思想 “重交”思想 “与交”思想 “自恃”思想 “重谋”思想
下载PDF
汉语“砍伐”义词的历时更替及原因
17
作者 刘昱鹭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2-98,共7页
汉语中表示“用刀斧等工具砍断某物”的词语有很多,本文选择“伐、斫、砍”来看“砍伐”义语义场中词语的历时替代关系。自先秦至汉魏六朝时期,“伐”一直是表示“砍伐”义语义场的主导词。隋唐时期,“斫”在与“伐”激烈的竞争中一跃... 汉语中表示“用刀斧等工具砍断某物”的词语有很多,本文选择“伐、斫、砍”来看“砍伐”义语义场中词语的历时替代关系。自先秦至汉魏六朝时期,“伐”一直是表示“砍伐”义语义场的主导词。隋唐时期,“斫”在与“伐”激烈的竞争中一跃成为“砍伐”义语义场的主导词。明清时期,“砍”这一口语词替代“斫”成为该语义场新一代的主导词,这主要受市民需要、小说题材发展等因素影响。“砍伐”义语义场中三词历时更替的原因在于义项负担过重、词的语素化及求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更替 演变原因 汉语
下载PDF
“伐条式栽桑”创新栽桑模式
18
《四川蚕业》 2008年第2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栽桑模式 创新 示范基地 铜梁县 重庆市 多批次 蚕桑 “伐条式栽桑”
下载PDF
《武王伐纣平话》中“了”的句法功能及语义探究
19
作者 王予暄 《现代语文》 2020年第6期36-42,共7页
在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了”的使用频繁,所处的句法结构形式多样,组合搭配灵活。该平话中的“了”大多用作动态助词或动态助词兼句末语气词,所处的句法结构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与规律性。同时,“了”的语法意义与其共现的动... 在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了”的使用频繁,所处的句法结构形式多样,组合搭配灵活。该平话中的“了”大多用作动态助词或动态助词兼句末语气词,所处的句法结构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与规律性。同时,“了”的语法意义与其共现的动词、宾语、补语等其他成分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对该平话“了”的词性和语法意义进行深入探讨,既可以进一步完善宋元时期“了”的共时描写,也可以促进“了”的历时演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王纣平话》 “了” 动态助词 句末语气词 语法意义
下载PDF
再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本名“佛狸伐”——兼谈鲜卑语“拓跋”语源
20
作者 李荣辉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本名“佛狸伐”之“佛狸”与汉语名字“焘”有关,有覆照之意,并非突厥语■,此名的来源可以放在北魏明元帝崇尚汉文化的背景下来考察。“拓跋”一词来自鲜卑语,其原意虽已不可知,但并非为北魏的官方解释“土王”,这...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本名“佛狸伐”之“佛狸”与汉语名字“焘”有关,有覆照之意,并非突厥语■,此名的来源可以放在北魏明元帝崇尚汉文化的背景下来考察。“拓跋”一词来自鲜卑语,其原意虽已不可知,但并非为北魏的官方解释“土王”,这种诠释是与拓跋氏附会黄帝之后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焘 佛狸 明元帝 拓跋 黄帝 土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