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7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播”义动词及其配价分析
1
作者 霍雷光 杨桂芬 黄丹丹 《文教资料》 2010年第27期23-26,共4页
本文首先指出《现代汉语通论》将“告诉、回答、教、问”归入了“认定”义双宾动词的不妥,为其重新建立了“传播”义的范畴,并分析了“传播”类动词的价数,接着借鉴言语交际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建立“传播”义动词的“语义配价”框架.... 本文首先指出《现代汉语通论》将“告诉、回答、教、问”归入了“认定”义双宾动词的不妥,为其重新建立了“传播”义的范畴,并分析了“传播”类动词的价数,接着借鉴言语交际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建立“传播”义动词的“语义配价”框架.然后考察了“传播”义动词的价数和“语义配价”框架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和“语义配价”等理论的不足.均需有待完善或引入“语用配价”等新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定”义双宾动词 “传播”义动词 “语义配价”
下载PDF
用户、技术、市场与社会治理的四重赋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创新路径
2
作者 支庭荣 张入迁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3年第6期3-12,共10页
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在新的时代和技术条件下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本文从用户、技术、市场及社会治理四个层面出发,剖析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主流媒体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创新路径。具体地说,在用户层面,进一步将媒体信息与使用场景... 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在新的时代和技术条件下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本文从用户、技术、市场及社会治理四个层面出发,剖析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主流媒体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创新路径。具体地说,在用户层面,进一步将媒体信息与使用场景相勾连,提升媒体的可供性;在技术层面,运用云平台等技术推动纵向传播体系的打通和前后向流程的再造;在市场层面,借鉴商业平台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在社会治理层面,自觉实现身份的转换,深入扎根到社会机体的细胞中。概括起来,通过“传播+”实现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目标和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传播体系 技术赋能 “传播+” 社会治理
下载PDF
论“服务器标准”下的作品传播问题
3
作者 朱倩文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年第5期153-157,共5页
“服务器标准”是认定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标准之一,即只有将作品上传至向公众开放的服务器的行为,才是受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的“网络传播行为”,也才有可能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直接侵权。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互... “服务器标准”是认定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标准之一,即只有将作品上传至向公众开放的服务器的行为,才是受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的“网络传播行为”,也才有可能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直接侵权。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用于规避“服务器标准”所要求的“上传”行为,僵化的“服务器标准”架空了权利人对作品传播的控制,满足不了当下对著作权完整保护的需求。基于此,本文认为,不能仅以“上传至服务器”为标准判断通过深层链接展示作品是否构成侵权,而应该以信息网络传播权规制的“传播行为”,解读设置深层链接的行为性质,采用“传播行为控制标准”全面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器标准” 深层链接 “传播行为控制标准” 信息网络传播
下载PDF
“传播的仪式观”的理论突破、局限和启示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建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121,共7页
"传播的仪式观"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传播本体观,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本体观;突破了美国传播研究的经验主义范式,把文化视角导入传播研究;突破了传播的传递隐喻,重新发掘了"传播"作为社会纽带的... "传播的仪式观"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传播本体观,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本体观;突破了美国传播研究的经验主义范式,把文化视角导入传播研究;突破了传播的传递隐喻,重新发掘了"传播"作为社会纽带的原有意涵;突破了传播的空间维度,注重传播的时间维度;突破了传播的媒介(内容)研究,着重探究传播的意义和本质。同时,"传播的仪式观"也存在轻内容、重形式的研究倾向,难以回答现实中传播权不平等、传播引起社会冲突、传播推动社会变革等问题。无论是对传播学研究,还是对社会生活,"传播的仪式观"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的仪式观” 理论突破 理论局限 理论启示
下载PDF
“传播逆差”背后:话语权的丧失与维护——关于“文化赤字”问题的阅读札记 被引量:6
5
作者 罗建华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8-80,共3页
透过“文化赤字”现象,观察全球化进程中的对外传播问题,强调话语权的重要性,以保持和优化自身的文化基因,是本文的主旨。
关键词 文化基因 对外传播 话语权 札记 “传播逆差” “文化赤字” 全球化进程
下载PDF
“民族”与“传播”:一种概念层面的辨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郭建斌 苏涛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25,共12页
"民族"与"传播",是两个具有很多内在关联的概念,本文对"民族"与"传播"的各自含义、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关联理论,以及"民族"与"传播"关联性的... "民族"与"传播",是两个具有很多内在关联的概念,本文对"民族"与"传播"的各自含义、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关联理论,以及"民族"与"传播"关联性的又一种理论表达("共同体想象")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这样的梳理,对于更好地促进"民族"与"传播"研究的学科交叉,进而推动理论上的进步,均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传播” 概念辨析 “共同体想象”
原文传递
“传播的诗”:电影之于诗歌立体创构的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梁笑梅 《文学与文化》 2015年第3期87-97,共11页
应该明确诗歌的表现载体与传播载体的区别。表现载体是诗歌的直接呈现,主要是语言文字,是诗歌创作主体与诗歌形态之间的媒介;传播载体则是诗歌定型以后的送达,是手段、途径和方法,是诗歌形态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媒介。在"传播的诗&qu... 应该明确诗歌的表现载体与传播载体的区别。表现载体是诗歌的直接呈现,主要是语言文字,是诗歌创作主体与诗歌形态之间的媒介;传播载体则是诗歌定型以后的送达,是手段、途径和方法,是诗歌形态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媒介。在"传播的诗"中,传播手段并不只具有承载功能,它可以成为给诗带来表现力的和新的表现成分的部分。对诗歌而言,电影的传播形态和审美特征决定了它可以是既通俗又诗意浓厚的传播载体,电影对诗歌的立体创构使其变得可诵读、可歌唱、可观看。"传播的诗"实际上可能通向对诗歌实在本体的消解,但传播的启动作用不容忽视,这是传媒时代的结果。"传播的诗"之最理想状态是表现载体与传播载体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的诗” 电影 表现载体 传播载体 立体创构
下载PDF
语言之外的汉语传播 被引量:5
8
作者 卢德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8年第4期61-67,共7页
汉语传播就其目标而言是实现从汉语母语到"传播范围更广的语言"的转变,而其传播结果则是:作为"传播范围更广的语言"的汉语将包容世界多种文化的异质性成分,呈现出和汉语母语不同的形态,并对母语状态下的汉语提供反... 汉语传播就其目标而言是实现从汉语母语到"传播范围更广的语言"的转变,而其传播结果则是:作为"传播范围更广的语言"的汉语将包容世界多种文化的异质性成分,呈现出和汉语母语不同的形态,并对母语状态下的汉语提供反馈性影响。汉语国际传播不是实现汉语从中国向境外的简单外移,而是需要多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者的全球性贡献。汉语的国际传播提升了汉语本身的社会声望,使汉语的语言资源获得增容。汉语国际传播所展现的汉语未来的语言格局,是中国与世界互动过程的表征。汉语国际传播表面看是语言的传播,实质牵涉到语言之外的多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之外的汉语传播 “传播范围更广的语言” 语言资源
下载PDF
文艺研究新范式——洛文塔尔传播论文艺观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甘锋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11期38-43,共6页
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研究范式风行西方文艺理论界的时候,洛文塔尔就尝试着从"传播"的角度入手来分析西欧文艺发展到大众传播时代所出现的转型现象。作为第一个以"文艺传播"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批判理论家,他创造... 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研究范式风行西方文艺理论界的时候,洛文塔尔就尝试着从"传播"的角度入手来分析西欧文艺发展到大众传播时代所出现的转型现象。作为第一个以"文艺传播"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批判理论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传播力场"和"理解力场"这两个颇具传播论色彩的理论范畴,从而开创出了在文艺与传播的"力场"中把握文艺的本质这样一种全新的文艺研究范式。洛文塔尔的这种从传播的角度对文艺进行规定的文艺观念,可以说是一种传播论的文艺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文塔尔 “传播力场” “理解力场” 范式 文艺观
下载PDF
报业:如何互动?——传媒“反馈麻痹”与传播互动浅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金国 《青年记者》 2005年第10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报业 “传播互动” 中国 新闻报道 读者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7Mo Super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Based on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11
作者 WANG Fan WANG Xitao +1 位作者 XU Shiguang HE Jinshan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65-171,共7页
The hot compression tests of 7Mo super austenitic stainless(SASS)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flow curves at the temperature of 1000-1200℃and strain rate of 0.001 s^(-1)to 1 s^(-1).To predict the non-linear hot deformati... The hot compression tests of 7Mo super austenitic stainless(SASS)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flow curves at the temperature of 1000-1200℃and strain rate of 0.001 s^(-1)to 1 s^(-1).To predict the non-linear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s of the steel,back propagatio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with 16×8×8 hidden layer neurons was proposed.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ANN model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ean absolute error(MAE)and relative error.The relative error of 85%data for the BP-ANN model is among±5%while only 42.5%data predicted by the Arrhenius constitutive equation is in this range.Especially,at high strain rate and low temperature,the MAE of the ANN model is 2.49%,which has decreases for 18.78%,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Arrhenius constitutive eq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Mo super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hot deformation behavior flow stress BP-ANN Arrhenius constitutive equation
下载PDF
传播和宣传是否具有同一性?
12
作者 姚里军 《写作》 2001年第10期20-21,共2页
传播和宣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态。所谓特有属性,就是仅仅为这类事物所具有,而其它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那么,传播与宣传各有怎样不同的属性呢?
关键词 “传播” “宣传” 同一性 新闻事件 思维形态 新闻报道
下载PDF
从全球传播视角探询媒介“传播主体”维度认知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蓓蓓 《新闻实践》 2013年第7期67-69,共3页
本文通过呈现全球传播视角,进而探询在全球传播时代对外传播过程中媒介"传播主体"的维度认知,在分析全球传播特性及其产生的对外传播形成的可能性障碍基础上,来理解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呈现全球传播如何影响媒介"传播主体&q... 本文通过呈现全球传播视角,进而探询在全球传播时代对外传播过程中媒介"传播主体"的维度认知,在分析全球传播特性及其产生的对外传播形成的可能性障碍基础上,来理解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呈现全球传播如何影响媒介"传播主体"维度,并进而分析媒介"传播主体"身份构建与角色扮演难题,以期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寻找更为稳妥有效的方式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传播 媒介“传播主体”维度认知
下载PDF
论淫秽物品传播中P2P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为的性质——以“快播案”为切入点
14
作者 沈奕含 《研究生法学》 2016年第5期106-123,共18页
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行为不宜直接被认定为"传播"。主观要素"明知"应为行为的附随要素,在内涵上需要对于行为主体和行为性质有具体特定的认识,而在认定方式上可分为"确实的明知"和"推定的明知"... 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行为不宜直接被认定为"传播"。主观要素"明知"应为行为的附随要素,在内涵上需要对于行为主体和行为性质有具体特定的认识,而在认定方式上可分为"确实的明知"和"推定的明知"。"违法性认识不可能"的出罪作用需要结合现实情况考虑。对正当业务行为的判断不仅应着眼于客观特征,而且要结合主观要素综合考量。对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行为评价应以客观要素作为考察的第一阶段,主观要素作为入罪认定的关键,而免责事由作为必要的补正。但《刑九》生效前存在"认定作为义务存在争议"和"无法定帮助犯"两个难题。《刑九》针对两个难题分别创设"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虽招来针对其本身和适用的争议,不过其规定了各种限制条件以保证在实践当中严格遵循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和谨慎入罪的理念,因而对当前司法实践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P网络服务提供商 “传播” “明知” 不作为 中立帮助行为
下载PDF
广播媒体“传播+ 产业”的实践新路径——以苏州都市音乐广播“街景电台”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知 王嘉嘉 +1 位作者 曾毅 党臻 《现代视听》 2021年第10期14-17,共4页
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广播产业经营需要转型的媒体环境中,传统广播需要通过“传播+产业”的新路径来拓展营收。苏州音乐广播通过对街景电台这一“电台+舞台+柜台”三台合一的融媒体新商业集合体打造,在丰富电台活动创意表达的基础上,拓... 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广播产业经营需要转型的媒体环境中,传统广播需要通过“传播+产业”的新路径来拓展营收。苏州音乐广播通过对街景电台这一“电台+舞台+柜台”三台合一的融媒体新商业集合体打造,在丰富电台活动创意表达的基础上,拓展了广播电台周边产业,为传统广播的城市符号化表达作出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产业” 街景电台 场景融合
下载PDF
“传播评论”论坛网友谈过节
16
《青年记者》 2005年第11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记者节 报社 “传播评论”论坛 新闻评论
下载PDF
转载新闻应注明“传播源”
17
作者 徐向明 《报刊之友》 2003年第5期63-63,共1页
一些报纸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在转载新华社或其他报纸的新闻时,常常隐去"传播源"--出处和作者的姓名,甚至加以改头换面,改成自己的电头和作者名,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每每发现这样的事情,深恶痛绝之.
关键词 报纸 新闻转载 著作权保护 新闻出处 “传播源”注明
下载PDF
论著作权法视角下经营场所提供互联网点播设备的行为定性
18
作者 康瑞 《传播与版权》 2023年第17期117-120,共4页
酒店等经营场所提供互联网点播设备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及媒体融合背景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及传播模式,学界对该行为定性的争议主要在于应当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权还是放映权予以规制,司法实践不仅存在侵权与否的争议,判决构成著作权侵权的案... 酒店等经营场所提供互联网点播设备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及媒体融合背景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及传播模式,学界对该行为定性的争议主要在于应当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权还是放映权予以规制,司法实践不仅存在侵权与否的争议,判决构成著作权侵权的案件也存在认定侵犯放映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不同裁判结果。经营场所提供互联网点播设备在著作权法中如何定性,需要审查经营者是否创设可控制的“传播源”,在认定构成侵犯著作权的情形下,也需要把握信息网络传播权与放映权的本质区别,并注意著作权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点播设备 “传播源” 信息网络传播 放映权 利益平衡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传播路径”探究
19
作者 杨明勇 李悦 《新闻传播科学》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我国提出的各种外宣政策、理念等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如:“构建人类命...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我国提出的各种外宣政策、理念等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因此,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形象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国内学者及其他领域专家就如何促进传播以及加快传播速度引起了的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本文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指引,以政府工作报告为文本,探究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传播路径”,旨在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传播效果,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研究维度,增进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外交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播路径”
原文传递
华侨外语写作与文学史“再”重写
20
作者 池雷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64,共11页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时代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重新反思语言的国别问题,将华侨外语写作纳入自己的视野与书写实践之中,认真思索华侨外语写作所内蕴的“东学西渐”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世界性...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时代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重新反思语言的国别问题,将华侨外语写作纳入自己的视野与书写实践之中,认真思索华侨外语写作所内蕴的“东学西渐”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世界性”中国应是一个“传播”的中国,而在时代性、当下性,乃至未来性上,“传播”中国视域下的文学史“再”重写,既需要坚守领土完整、主权统一的“本土”视角,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华侨文学,特别是华侨外语文学所内蕴的具有文化间性与世界性的“海外”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外语写作 文学史重写 “传播”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