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土建筑技术化转向、影响及现实化实践——基于“传统-现代”关系认知中的乡村建筑技术及传承刍议
1
作者 熊小青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58,共8页
乡村建筑及其技术的现代转向,以其具体的、感性而鲜活的方式诠释着"传统"与"现代"间矛盾与冲突。作为长期乡村生存实践而累积的建筑技术传统,以其所具有的地方性、经验性认知方式及其显性的、公共性的物质方式,展... 乡村建筑及其技术的现代转向,以其具体的、感性而鲜活的方式诠释着"传统"与"现代"间矛盾与冲突。作为长期乡村生存实践而累积的建筑技术传统,以其所具有的地方性、经验性认知方式及其显性的、公共性的物质方式,展现它的乡土的人文气息、生存智慧,以致沉淀为生存于此的人的集体记忆。技术化运用使得以乡土技术表现的乡村建筑迅速消亡,乡村建筑这一"活"的乡土技术文化及由此形成的集体记忆在现代技术作用下被肢解、毁坏,包含着乡土精神、乡愁慰藉的另一种人类生存智慧与传统将失去。因此,乡村建筑现代建构及技术选择应该通过乡村规划、建立乡土建筑保护和工匠培养等措施,赋予乡土建筑及技术更丰富的现代性内涵,并使之对接并呈现于现代乡村建筑建设中,实现科技文化多样意义上的乡土传统自信与现代智慧自觉的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建筑与技术 “传统—现代”关系与认知 乡土技术传承与创新
原文传递
从儒学大传统视角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敏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1期39-43,167,共6页
从中国大历史进程看,社会的运行秩序及其规律性一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先秦诸子百家以不同的思想和话语建构了“天下”景观,特别是早期儒家,怀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力行实现“家—国—天下”的良好秩序和“天下大... 从中国大历史进程看,社会的运行秩序及其规律性一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先秦诸子百家以不同的思想和话语建构了“天下”景观,特别是早期儒家,怀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力行实现“家—国—天下”的良好秩序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儒家的初心及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其中也折射出了儒家的深沉隐忧。事实上,“治乱盛衰”轮回的“历史周期律”,是原始儒家和新儒家难以破解的“历史大问”。传统中国迫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一历史宿命。在此意义上,从“大国小农”转向“天下为公”,提供了理解近现代中国一系列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一把钥匙。在此进程中,彻底改造农户经济,挣脱“大国小农”的历史宿命;改造基层社会和基层组织,根除传统社会治理的积弊沉疴;持续开放变革推进高品质发展,走向更加现代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现代”关系 儒学大传统 社会治理现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