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学界:“作为方法”的《李家庄的变迁》
1
作者 海童飞 吴德利 《闽江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9-83,97,共6页
《李家庄的变迁》在中国并未受到如《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那样的重视,在日本却形成了"《李家庄的变迁》热"。以竹内好为代表的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并以其为"方法",倡... 《李家庄的变迁》在中国并未受到如《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那样的重视,在日本却形成了"《李家庄的变迁》热"。以竹内好为代表的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并以其为"方法",倡导了日本的国民文学,批判了日本的近代主义,从而为日本的主体性重构提出建设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庄的变迁》 竹内好 “作为方法”
下载PDF
冷战、亚洲经验与作为方法的“台语片”
2
作者 王健 《粤海风》 2021年第1期58-64,共7页
“作为方法的亚洲”是一种立足于亚洲本土经验与政治现实的“批判性话语”,它颠覆了西方知识体系下将“亚洲”视为“他者”的二元对立模式,“亚洲”不再是西方/帝国视野“凝视”下的亚洲,而是拥有自身文化主体性和学术话语权的“亚洲”... “作为方法的亚洲”是一种立足于亚洲本土经验与政治现实的“批判性话语”,它颠覆了西方知识体系下将“亚洲”视为“他者”的二元对立模式,“亚洲”不再是西方/帝国视野“凝视”下的亚洲,而是拥有自身文化主体性和学术话语权的“亚洲”。基于此,本文将沿着“作为方法的亚洲”这一理论路径去考察冷战格局下的“台语片”,把“台语片”作为方法,探赜冷战格局下中国的“亚洲经验”和地缘政治:第一,“台语片”中的“方言”问题引发了文章对于“中心”与“边缘”这两者关系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凸显出当时海峡两岸暨香港的政治差异;第二,“台语片”延续了中华文脉,吸收了中国电影传统,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超越政治差异、建构“文化中国”的方式;第三,“文化中国”本身并不足以超越多元化、差异性的政治经验,冷战时期“台语片”中殖民记忆的幽灵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方法的亚洲”“台语片”冷战 亚洲经验 地缘政治
下载PDF
重读竹内好:中国道路如何成为“作为方法的亚洲” 被引量:2
3
作者 何鹏举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50-56,共7页
竹内好提出了"作为方法的亚洲"的命题,其目的在于创造真正属于人类的普遍文明。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观察与研究,恰恰是基于这一需要而进行的。他认为中国革命道路是一条充满"抵抗"、体现"回心"的现代化之... 竹内好提出了"作为方法的亚洲"的命题,其目的在于创造真正属于人类的普遍文明。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观察与研究,恰恰是基于这一需要而进行的。他认为中国革命道路是一条充满"抵抗"、体现"回心"的现代化之路。他提出了"根据地理论",集中总结了实现由弱到强的价值转化的革命过程。而从根据地培养出的人民民主的传统,也被他认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成果。随着革命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扩大,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张力也逐渐明显,竹内好虽然忠于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解,却最终因此没能在中国革命道路中找到完整的关于"作为方法的亚洲"的答案。不过,他提出的中国革命道路所具有的价值转化的思想内涵,则可以成为进一步思考中国道路的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内好 “作为方法的亚洲” 根据地 价值转化
下载PDF
论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下)——兼评孔汉思的“普遍伦理”和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学” 被引量:1
4
作者 顾乃忠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6期103-117,共15页
关键词 文化 普遍性 特殊性 孔汉思 “普遍伦理” 沟口雄三 “作为方法的中国学”
下载PDF
一种新的长篇小说的写法——竹内好“作为方法的亚洲”视野下的赵树理小说研究
5
作者 张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4-101,共8页
文章从日本学者竹内好截然不同于中国五四新文艺批评的赵树理长篇小说评价出发,就其人物形象塑造及小说结构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竹内好认为赵树理文学的"新颖性":即以"中世纪"为媒介,坚持其深刻的现实主义,从而实现对... 文章从日本学者竹内好截然不同于中国五四新文艺批评的赵树理长篇小说评价出发,就其人物形象塑造及小说结构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竹内好认为赵树理文学的"新颖性":即以"中世纪"为媒介,坚持其深刻的现实主义,从而实现对"现代文学"和"人民文学"的双重超越。竹内好试图借助赵树理文学异质的现代性,重建战后日本国民文学,拯救日本民族意识。这是其"作为方法的亚洲"视野下的中国学研究,能在思想方式和方法论上提供全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竹内好 现代文学 人民文学 “作为方法的亚洲”
下载PDF
捍卫一种宪法的未来--竹内好的“宪法感觉”
6
作者 王钦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如何重新认识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的历史重要性,是事关整个东亚乃至全球国际政治的议题。在日本思想家竹内好针对日本战后宪法的批判中,包含着他对宪法原则的独特理解:捍卫战后宪法,并不是捍卫当年拟定宪法草案的驻日盟军司令总部的意... 如何重新认识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的历史重要性,是事关整个东亚乃至全球国际政治的议题。在日本思想家竹内好针对日本战后宪法的批判中,包含着他对宪法原则的独特理解:捍卫战后宪法,并不是捍卫当年拟定宪法草案的驻日盟军司令总部的意图,而是捍卫宪法的潜能和未来。竹内好的宪法观强调了对抗战后美国在日本主导的政治秩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内好 日本宪法 宪法感觉 “作为方法的亚洲”
下载PDF
方法、现象与经验:改革开放时代社会主义文学研究的新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沈杏培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131,共8页
针对以往改革开放时代文学史观察视角的狭窄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社会主义文学"作为方法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厘清改革开放时代文学内部的发展逻辑问题,并对现有的文学史叙述进行补充,打捞以往被忽视的文学现象。同时,根据中国特色... 针对以往改革开放时代文学史观察视角的狭窄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社会主义文学"作为方法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厘清改革开放时代文学内部的发展逻辑问题,并对现有的文学史叙述进行补充,打捞以往被忽视的文学现象。同时,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这一历史判断,以"社会主义文学"为视角对改革开放时代前一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学"遗产"和"债务"做出初步梳理,从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学的继承和调整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学 改革开放 “作为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