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解读机制——以工作记忆为基础的文化规约视角 被引量:4
1
作者 彭宣维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80,共8页
针对西方文学批评—审美史上先后出现的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三种典型的理论范式,作者认为这些均源自割裂主义的单一视角理念,进而以工作记忆理论为依据、尝试建构一个"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多视角认知解读模式。... 针对西方文学批评—审美史上先后出现的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三种典型的理论范式,作者认为这些均源自割裂主义的单一视角理念,进而以工作记忆理论为依据、尝试建构一个"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多视角认知解读模式。第一,文本解读的实质是所指重构,但文本意义是在相应文化图式的背景下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互动、经由读者建构的结果。第二,所指重构涉及工作记忆,系文本意义产生的场所。第三,认知加工的对象涉及社会历史文化因素,读者是其中的一部分,受作者和文本支配和引导。本文旨在为建设性后现代文学思想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 工作记忆 解读 文化规约
原文传递
解构主义话语下的作者、读者与文本 被引量:4
2
作者 彭亮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71-72,共2页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中作者的主宰地位,以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读者获得了完全的解放和自由。“阅读即写作”,读者通过自由的阅读消解文本的确定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文本意义的多样性。本文旨在剖析解...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中作者的主宰地位,以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读者获得了完全的解放和自由。“阅读即写作”,读者通过自由的阅读消解文本的确定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文本意义的多样性。本文旨在剖析解构主义话语下的作者、读者与文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 “作者之死” 读者 文本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作者、文本、读者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云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5期18-19,共2页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支,接受美学对于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运作之链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文拟对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三者关系做出尝试性的分析。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文本读者 作者读者身份
下载PDF
作者的“读者”维度与文本动力学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委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0-33,共4页
20世纪西方现代文论对于作者采取"放逐"的态度,致使作者作为"读者"的一面被遮蔽,本文通过对"读者"的细分发现了作者的"读者"维度,以及这种维度对于文学的承传"经验视野"的意义,并以... 20世纪西方现代文论对于作者采取"放逐"的态度,致使作者作为"读者"的一面被遮蔽,本文通过对"读者"的细分发现了作者的"读者"维度,以及这种维度对于文学的承传"经验视野"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在文学史的视野内,讨论这种"维度"对于文学史动力问题的意义。以此我们发现接受美学与解释学理论对于作为"读者"的作者维面的理论意义。可以说,这是一种反向的思维,当文本内批评以及以读者理解为对象的解释学和接受美学在目前的文化研究面前式微的时候,我们发现,用之来观照作者会产生另一种理论效果以及这种效果对于过去那种"静止"的研究有一种"制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读者 形式主义 接受美学 解释学 文本动力学
下载PDF
一个勇敢新世界的重构——一个关注文本、读者与作者的新视角
5
作者 秦明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近二十年来,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作者的作用、文本的意义以及这两者同读者的关系一直备受欧美作家和批评家的关注,加拿大作家卡洛尔.希尔兹的小说《玛丽.斯旺》就是体现此类关注的典范之作。小说围绕女诗人玛丽.斯旺之死而展开,着... 近二十年来,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作者的作用、文本的意义以及这两者同读者的关系一直备受欧美作家和批评家的关注,加拿大作家卡洛尔.希尔兹的小说《玛丽.斯旺》就是体现此类关注的典范之作。小说围绕女诗人玛丽.斯旺之死而展开,着重演绎了四个人物在诗人死后如何各自为营地以权威身份诠释和构建诗人的历史与作品。希尔兹在这部小说中阐释了作者、文本、读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作品诠释过程以及作品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在希尔兹看来,作者将创作意图化为文本后离场,文本因此而获得相对独立但却使歧义诠释和多义诠释成为可能,读者则围绕缺场的作者和自主的文本重新构建新文本,这一系列过程最终造就了一个新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缺场 文本意义 读者的作用 重构 玛丽.斯旺
下载PDF
文本解读: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合理游走
6
作者 杨帆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3期11-18,共8页
近些年来,语文文本解读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作者中心”解读方式、注重分析文本语言结构的“文本中心”解读方式和注重读者接受的“读者中心”解读方式。这三种方式,源起于西方一个世纪以来的三... 近些年来,语文文本解读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作者中心”解读方式、注重分析文本语言结构的“文本中心”解读方式和注重读者接受的“读者中心”解读方式。这三种方式,源起于西方一个世纪以来的三种主要文学批评理论。受西方学术界长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这三种理论虽自成体系,却又相互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读者中心 作者 文学批评理论 西方学术界 解读方式 创作意图 读者接受
下载PDF
区分和解读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文本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覃永恒 《湖南教育(中旬)(B)》 2011年第11期35-37,共3页
对于文本的整体和部分,都存在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文本意义。把文本当成整体来解读,可获得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提取文本中的任意部分、侧面,可获得文本部分的作者意义、文本部分的读者意义和... 对于文本的整体和部分,都存在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文本意义。把文本当成整体来解读,可获得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提取文本中的任意部分、侧面,可获得文本部分的作者意义、文本部分的读者意义和文本部分的文本意义。这些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区分并解读出这些意义均是文本解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意义 文本解读 作者 读者
下载PDF
作者原意、文本本意、读者意义与翻译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榕 《中国西部科技》 2009年第33期81-82,共2页
文学作品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作者原意、文本本意和读者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作者原意视为根本,使译文准确表达出作者原意。
关键词 作者原意 文本本意 读者意义 翻译
下载PDF
文本运动过程——从作者到读者,从作者到文本 被引量:7
9
作者 尤里·M·洛特曼 彭佳(译) 《符号与传媒》 2011年第3期194-210,共17页
文本和它的读者处于互动的关系中:文本尽力使读者与自身一致,迫使读者使用它的符号系统;读者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可以说文本包含了它自身理想的读者形象,而读者也有自身理想的文本。有一个关于著名的数学家切比雪夫(P.L.Chebys... 文本和它的读者处于互动的关系中:文本尽力使读者与自身一致,迫使读者使用它的符号系统;读者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可以说文本包含了它自身理想的读者形象,而读者也有自身理想的文本。有一个关于著名的数学家切比雪夫(P.L.Chebyshev)的故事:当他就剪裁布料的数学问题举行讲座时,一群观众不期而至;他们中有裁缝、服装商人和时髦的年轻女性。但是。数学家的开场白就把他们送走了。他说:“为简单起见,让我们假设人的身体是球状的。”只有对此话不以为怪的数学家们留下来继续听讲。文本选择了它自身的读者,创造了与自己形象一致或相似的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选择 读者 运动过程 作者 数学家 符号系统 数学问题 年轻女性
下载PDF
作者、文本和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的地位
10
作者 余楚霞 《理论月刊》 2002年第11期80-81,共2页
作者、文本、读者分别是文学批评不同时期及不同流派考虑的对象。本文通过对各主要批评理论观点的概述,论述了每一批评理论出现的必然,指出只注重作者,文本或读者中任何一个对象,而忽视其它的批评方法都是有缺陷的。
关键词 作者 文本 读者 阅读
下载PDF
广告文本的作者互文和读者互文分析
11
作者 张从容 《语文学刊》 2016年第14期119-120,共2页
本文从作者互文和读者互文的视角阐析广告文本中的互文现象.研究发现:1.作者作为一个集体,主要采用引用、调整等多种互文方式,从主篇章内容和作者身份两个方面构建广告文本,形成丰富多彩的文本形式.2.读者对广告的解构首先是与脑海中... 本文从作者互文和读者互文的视角阐析广告文本中的互文现象.研究发现:1.作者作为一个集体,主要采用引用、调整等多种互文方式,从主篇章内容和作者身份两个方面构建广告文本,形成丰富多彩的文本形式.2.读者对广告的解构首先是与脑海中已有的文本构成联想、比对,进而进行文本的解码.3.广告文本中存在作者互文和读者互文不一致的现象,可能导致误读,这与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所处情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文本 作者互文 读者互文
下载PDF
文本解读应多元有度——立足作者创造和读者再创造之间
12
作者 杨金花 《语文天地》 2019年第1期12-13,共2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不仅道出阅读是一项神奇的思维活动,也启示我们阅读成果应该是多元的。然而,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无源性解读、单一化解读与失度性解读现象普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不仅道出阅读是一项神奇的思维活动,也启示我们阅读成果应该是多元的。然而,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无源性解读、单一化解读与失度性解读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偏离了作者的创造,也制约了学生阅读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确立多元化思想,将立足点放在作者创造和读者再创造上,在尊重作者创造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再创造,构建有价值、有效率的多元解读格局,提升学生阅读思维的高度与深度。下面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简要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再创造 作者 读者 功利主义思想 学生阅读 《故都的秋》 引导学生
下载PDF
读者的主体性与文本的主体性 被引量:17
13
作者 邹广胜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7,共7页
读者阅读理论对作者与文本的关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前理论界对文本自身的特点 ,即文本作为一种流传物所具有的特点缺乏必要的探索。
关键词 文本 阅读理论 读者 对读 自身 呈现 作者 主体性 同一 缺乏
下载PDF
主体虚空与文本多义——论罗兰·巴特的作者观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静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7-121,共5页
罗兰·巴特的作者观主要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作家》、《作者之死》、《从作品到文本》、《文本理论》等,阐述了作者身份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叙述、表达方式及从作品到文本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审视... 罗兰·巴特的作者观主要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作家》、《作者之死》、《从作品到文本》、《文本理论》等,阐述了作者身份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叙述、表达方式及从作品到文本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审视作者、读者和文本关系的全新视角,彰显了主体隐匿之后为现代写作提供了文本多义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作品 文本 读者
下载PDF
读者批评与马克思文本的解读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立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1-35,共5页
本文追溯了从作品到文本、从作者批评到读者批评的置换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读马克思的必要性以及不同解读并存的历史合理性 ,提出马克思主义史是马克思文本和不同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交融的结果 。
关键词 作者 读者 文本 马克思
下载PDF
四个作者与四个读者的对话:论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 被引量:3
16
作者 谭光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43,共4页
任何一个文本过程,都涉及作者、读者、文本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组建成文本的一度框架。任何一个文学文本过程,都涉及三个隐含作者和三个隐含读者,他们组建成文学文本的二度框架。三个隐含作者分别是作者层面的隐含作者(构想作者),读者... 任何一个文本过程,都涉及作者、读者、文本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组建成文本的一度框架。任何一个文学文本过程,都涉及三个隐含作者和三个隐含读者,他们组建成文学文本的二度框架。三个隐含作者分别是作者层面的隐含作者(构想作者),读者层面的隐含作者(推测作者),文本层面的隐含作者(理想作者),理想作者是构想作者和推测作者各种可能身份的虚拟叠加。三个隐含读者分别是作者层面的隐含读者(构想读者),读者层面的隐含读者(推测读者),文本层面的隐含读者(理想读者),理想读者是构想读者和推测读者各种可能身份的虚拟叠加。构想作者、构想读者、推测作者、推测读者组建成一个二度框架,形成一个方阵,每个都与其他三个发生对话关系,一度框架与二度框架互相投射,实现作者、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作者 隐含读者 二度框架 文学文本特性
下载PDF
理解的困惑——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健勇 《宁夏党校学报》 2004年第3期57-61,共5页
作者的创意不是以什么方式才能被读者把握,而是在什么意义上理解才是对作者创意的重现。没有一种理解是对作者创意的彻底的、最终的理解。理解总是以预设前见为背景,最大程度的理解仍是最小程度的误解。只有通过理解的整体性与理想性,... 作者的创意不是以什么方式才能被读者把握,而是在什么意义上理解才是对作者创意的重现。没有一种理解是对作者创意的彻底的、最终的理解。理解总是以预设前见为背景,最大程度的理解仍是最小程度的误解。只有通过理解的整体性与理想性,将文本置于社会共有的视阈中,才能克服阅读/理解中的相对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读者 文本 作品 理解
下载PDF
“一体两翼”文本解读观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华平 《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第6期55-61,共7页
“一体两翼”文本解读观即以文本意图为主体,以作者原意和读者会意为两翼。语文科文本解读要以文本为基础,有条件地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必要的时候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认识世界或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其具体表现是... “一体两翼”文本解读观即以文本意图为主体,以作者原意和读者会意为两翼。语文科文本解读要以文本为基础,有条件地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必要的时候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认识世界或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其具体表现是凸显文本意图,限制作者意图和读者意图。但是,“凸显”不等于“唯一”,“限制”不等于“废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意图 作者意图 读者意图 文本解读观
下载PDF
教育政策文本分析的诠释学路径及其价值意蕴 被引量:3
19
作者 祁占勇 于茜兰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7,共9页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分析要素,结合政策特质以“政策制定者”“政策文本”“政策受众”为三个支点建立教育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框架,并提出从教育政策制定者行动理解文本意义、从教育政策受众行动阐释文本意义的两条分析路径,进而选取我国《规划纲要》与“双减”等政策文件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将诠释学方法引入教育政策研究,不仅可以探明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逻辑,揭示阻碍教育政策共识达成的原因,还可以实现对教育政策意义的深入理解,促进教育政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教育政策文本分析 作者 文本 读者
下载PDF
“作者之死”与“读者何为”
20
作者 杨波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7X期72-73,共2页
"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意在主张清除作者在文本创造中的君临地位。进而,文本的多元意义和无限的能产性让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肆无忌惮"的游戏操作和任意解构。但是,巴特的这一理论主张是在... "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意在主张清除作者在文本创造中的君临地位。进而,文本的多元意义和无限的能产性让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肆无忌惮"的游戏操作和任意解构。但是,巴特的这一理论主张是在接受主体自动放弃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之后获得的。如果固执地将作者推向死亡之谷,读者就如同一个漂浮不定的太空人,在一个失去目的、价值、历史的真空世界中进行着一场"虚无"的游戏,这是一种自由,但也许也昭示着另一重意义上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读者 文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