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锐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3,共8页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有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家” “九流十家” “百家” 中国 学术流派 先秦哲学
下载PDF
《乐府补题》与浙西六家的咏物词——兼论浙西词派的形成 被引量:4
2
作者 鲁竹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60-67,共8页
放在词史与咏物词发展的背景下看浙西词人词学主张与创作上的矛盾,可发现他们既看到了词之为体能够传达出作者深微幽隐心绪的特质,又承继了从词产生之初就存在的将词视为宴嬉逸乐之工具的现念。这种矛盾的词体观念,相应地反映在他们的... 放在词史与咏物词发展的背景下看浙西词人词学主张与创作上的矛盾,可发现他们既看到了词之为体能够传达出作者深微幽隐心绪的特质,又承继了从词产生之初就存在的将词视为宴嬉逸乐之工具的现念。这种矛盾的词体观念,相应地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之中,使他们的咏物词虽有一部分别有深意之作,但大多数却以刻画物态、穷形尽相为主。他们以字琢句炼、典丽醇雅的艺术风格力矫明词淫哇芜陋之弊,因此风行一时,浙西遂因之成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补题》 咏物词 浙西词派 艺术风格 文学创作
下载PDF
方东美论道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施保国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9-23,共5页
方东美以学统而不是道统为研究思路,指出佛教从初传入中土时被称为"淫辞"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与中国知识分子以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学分不开。"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最为根本,其开创者道安"完全是拿老子... 方东美以学统而不是道统为研究思路,指出佛教从初传入中土时被称为"淫辞"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与中国知识分子以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学分不开。"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最为根本,其开创者道安"完全是拿老子的道家精神去解释",他的"无在万化之前"实是《道德经》里面的根本思想。支道林即色宗之要义与庄子"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观念是相通的,其生命精神来源于庄子。僧肇的三大玄旨可见庄子之影响。道生的佛性论达到"佛道融会之巅峰",他的"佛性自然"吸取了道家人性自然论,"佛性即理"吸收了庄子所谓的天理,"体法为佛"吸收了道家中对"自然"的体贴之法。华严宗则透过道家哲学领域的智慧阐释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美 “六七宗” 大乘佛学 僧肇 道生
下载PDF
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 被引量:2
4
作者 莫幸福 《浙江学刊》 CSSCI 1994年第4期93-96,共4页
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莫幸福浙江佛教,始于汉末,盛于隋唐,迨吴越两宋发展到顶峰,史称“东南佛国”。元明清时代,一直称盛于世。可惜自古至今,对浙江佛教史的系统研究,一直是个空白。有鉴于此,本文试对东汉至六期时代的浙江佛... 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莫幸福浙江佛教,始于汉末,盛于隋唐,迨吴越两宋发展到顶峰,史称“东南佛国”。元明清时代,一直称盛于世。可惜自古至今,对浙江佛教史的系统研究,一直是个空白。有鉴于此,本文试对东汉至六期时代的浙江佛教,作一粗浅的探讨,就教于方家。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浙江佛教 天台山 “六七宗” 中国佛教 会稽郡 《高僧传》 康僧会 寺院经济 石城山
下载PDF
“六纸诗”
5
作者 陈兴杰 《师道(人文)》 2009年第11期55-55,共1页
孩子们读书,就可以在桌灯所射出的小光圈里,准备从事人生的大战。
关键词 有小书虫:“六纸诗”》 诗歌 陈兴杰 文学
下载PDF
两晋般若学与小乘佛学之渊源
6
作者 朱丽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3-87,共5页
两晋时期的般若学以“六家七宗”为代表,但是“六家七宗”都被认为对般若学的理解有偏颇,这也就是僧所说的“六家偏而不即”。许多学者认为“六家七宗”在理解般若学方面“偏而不即”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此时般若学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其实... 两晋时期的般若学以“六家七宗”为代表,但是“六家七宗”都被认为对般若学的理解有偏颇,这也就是僧所说的“六家偏而不即”。许多学者认为“六家七宗”在理解般若学方面“偏而不即”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此时般若学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其实两晋般若学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小乘佛学的影响,这无论从当时的佛学历史脉络上,还是从思想脉络上都可以找到其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七宗” 般若学 小乘佛学
下载PDF
由抄书而成长起来的佛学巨匠
7
作者 一涓 《佛教文化》 1995年第2期26-27,共2页
魏晋时期正是般若学兴起的时期,佛教界内部曾出现了专门解释般若思想的“六家七宗”的几个学派。佛教的般若学还和玄学相互融摄,相玛影响,推动了社会思潮向前发展。魏晋时期的佛教已经涉及了整个社会各个层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受... 魏晋时期正是般若学兴起的时期,佛教界内部曾出现了专门解释般若思想的“六家七宗”的几个学派。佛教的般若学还和玄学相互融摄,相玛影响,推动了社会思潮向前发展。魏晋时期的佛教已经涉及了整个社会各个层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受其影响。特别是中国北方后赵王石勒、石虎、后秦王姚兴等人崇佛尤甚,佛教正是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勃兴,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活动日益频繁,大量天竺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魏晋时期 鸠摩罗什 佛教僧人 佛学 抄书 “六七宗” 般若学 佛教文化交流 中国北方
下载PDF
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间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 被引量:7
8
作者 高华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52-163,共12页
本文从魏晋玄学思想方法的危机、佛理新义与晋宋间思想及艺术认知方式的变革、山水观念的转变与文风的趋新三个方面,论述了晋宋间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的关系,并由此探讨了此间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作者认为,魏晋玄学发展到晋宋之际,其“... 本文从魏晋玄学思想方法的危机、佛理新义与晋宋间思想及艺术认知方式的变革、山水观念的转变与文风的趋新三个方面,论述了晋宋间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的关系,并由此探讨了此间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作者认为,魏晋玄学发展到晋宋之际,其“得意忘言”的思想方法,由于将“有”与“无”绝对对立而产生了危机,而玄学本身的“不周世用”更加重了这种危机。此时,一直依附于玄学的中国佛学,发展出自己的般若实相学、涅槃学等佛理新义,承认“有”“无”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导致了晋宋间思想及艺术认知方式的重大变革,而山水文学亦因文风的趋新而摆脱玄学空义的笼罩,从此走向了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文学 得意忘言 认知方式 玄学思想方法 魏晋玄学 “有”与“无” “六七宗” 《全晋文》 晋宋之际 佛理
原文传递
支遁“即色空”与山水诗
9
作者 蔡彦峰 《文史知识》 2017年第5期116-122,共7页
支遁是东晋著名的高僧,他代表的“即色空”的般若学思想为东晋南朝山水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加上他富于诗歌创作实绩,因此在山水诗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支遁“即色空”的内涵东晋中期般若学迅速发展成为一股思潮,形... 支遁是东晋著名的高僧,他代表的“即色空”的般若学思想为东晋南朝山水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加上他富于诗歌创作实绩,因此在山水诗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支遁“即色空”的内涵东晋中期般若学迅速发展成为一股思潮,形成诸多学派,有“六家七宗”之说。僧肇《不真空论》批评了心无、即色、本无三宗,说明这三家在当时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支遁 东晋南朝 “六七宗” 《不真空论》 方法论基础 诗歌创作 般若学
原文传递
An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2010 National Census Data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跃生 Lin Wanp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4期100-116,共17页
Changes in the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since 2000 are evident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share of nuclear families;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single- person families; and a rise rather than a fall... Changes in the Chinese family structure since 2000 are evident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share of nuclear families;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single- person families; and a rise rather than a fall in the share of linear families. Changes in urban family structure differ from those in rural areas. In the former, the share of nuclear families has fallen, with a marked rise in single-person families and a slight fall in linear families. In the latter, there has been quite a large fall in the share of nuclear familie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single-person and linear families. Changes in the secondary family structure also show some differences. Population mobility, number of children, population aging, and marriage and housing conditions have a marked effect on the evolu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In an era when small families are dominant, the government and vari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enhance public services for families; review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o lessen the regional separation of workers from other family members;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improving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ily structure sixth national census data social transformation urban-rural dispar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