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
1
作者 陈振中 《兰台内外》 2007年第1期53-53,共1页
“西安事变”张、杨率部“兵谏”,逼蒋抗日,早已家喻户晓。然而,为配合这次行动,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还往西北重镇“金城”发动了震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兰州事变”,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关键词 “兰州事变” 西安事变 逼蒋抗日 省政府 于学忠 东北军 国民党
下载PDF
“兰州事变”中的解方将军
2
作者 张放 《党史文苑》 2004年第5期25-27,共3页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面临如此重大变故,国内局势没有发生大乱,除有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积极调停,使双方达成协议外,还因为有"兰州事变"的支持响应,增强了张、杨将军的军事实力和政治谈判地位,...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面临如此重大变故,国内局势没有发生大乱,除有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积极调停,使双方达成协议外,还因为有"兰州事变"的支持响应,增强了张、杨将军的军事实力和政治谈判地位,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兰州事变"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一名年轻的军人,中共地下党员,他的名字叫解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事变” 解方 将军 生平事迹 抗日斗争
下载PDF
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
3
作者 王贞勤 《环球军事》 2013年第1期52-54,共3页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51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51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是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将军。两“事变”和平落幕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囚,而于学忠却安然无恙,抗战期间还因功晋升为一级上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事变” 西安事变 抗战期间 党中央 东北军 于学忠 省政府 杨虎城
原文传递
“兰州事变”——一起隐藏在“西安事变”背后的故事
4
作者 李慎行 《党的建设》 2012年第4期61-61,共1页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田的侵略,但当时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执政策,继续地动内战。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苦谏未果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促成了全国抗战的局面。而发生在“西安事变”的背后...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田的侵略,但当时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执政策,继续地动内战。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苦谏未果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促成了全国抗战的局面。而发生在“西安事变”的背后,并有力地支持了“西安事变”的“兰州事变”却鲜为人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事变” 西安事变 故事 隐藏 日本帝国主义 国民党政府 张学良 杨虎城
原文传递
解方将军和“兰州事变”
5
作者 张放 《文史天地》 2004年第7期28-31,共4页
1936年12月12日,张、杨将军兵谏蒋介石,发生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面临如此重大变故,国内局势没有发生大乱,除有周恩来积极调停,使双方达成协议外,还有一个"兰州事变",才避免兰州和全国出现混乱局面,可"兰州事... 1936年12月12日,张、杨将军兵谏蒋介石,发生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面临如此重大变故,国内局势没有发生大乱,除有周恩来积极调停,使双方达成协议外,还有一个"兰州事变",才避免兰州和全国出现混乱局面,可"兰州事变"和在"事变"中起主导作用的解方将军却是鲜为人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事变” 解方 生平 军事家 张学良
原文传递
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
6
作者 贞勤 《山西老年》 2013年第4期18-19,共2页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五十一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州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
关键词 “兰州事变” 党中央 东北军 国民 古城
原文传递
东北军将领于学忠发动“ 兰州事变 ”始末
7
作者 王贞勤 《文史春秋》 2012年第12期30-34,共5页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一支部队迅速解除了驻兰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
关键词 “兰州事变” 于学忠 东北军 将领 西安事变 党中央 国民 古城
原文传递
遗落的片段
8
作者 陈山石 《环球军事》 2013年第2期71-71,共1页
提起“西安事变”,大多数人耳熟能详,但是“兰州事变”则知之甚此这与事件的重要性相关,也与历史的书写相关。一部完整的历史,正如一部书一样,有故事的框架,有人物的出入,也有细节的描写。起承转合之间,故事有详略,人物亦有主... 提起“西安事变”,大多数人耳熟能详,但是“兰州事变”则知之甚此这与事件的重要性相关,也与历史的书写相关。一部完整的历史,正如一部书一样,有故事的框架,有人物的出入,也有细节的描写。起承转合之间,故事有详略,人物亦有主次。回望幽深历史的微光,可见的是哪些?不可见的又是哪些?历史大线条之上,细微的描摹必不可少,但是,对于每个流逝的事件,是浓墨重彩还是一笔带过?是非写不可还是可有可无?当历史丰富的细节被遗忘时,有的段落会被随之忽略。多数人通过教科书形成对历史的最初印象,而教科书是经过精心取舍的历史,欲知更多细节,捡拾那些遗落的片段,则需另外寻觅。说起东北军,大家都知道张学良,但是东北军的二号人物是谁?就算是张学良,被描述的也只是他生命中的那些年,多数的时间仍然处于历史视野之外。孤立事件从来不存在,藤蔓缠绕才是常态。事件的发生环环相扣,各因素综合发酵才会水到渠成。因果循环,人物错综,而我们所知的,永远不可能是完整的本来面目,在层层叠叠的历史书写之上,也只能尽量接近当时的真实。补丁漏洞修补之后,历史骨骼之上的血肉逐渐丰满,解读无法重现的历史,不断有所发现,奇妙之感总会不时闪现。可以设想,若干年后,当我们向别人讲述这两年发生的中东北非剧变,最后被作为重点的是卡扎菲,穆巴拉克,还是巴沙尔?在重叙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事情值得提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视野 “兰州事变” 历史书写 西安事变 起承转合 本来面目 穆巴拉克 教科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