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渐进“再发现”:在数学活动中悟思想提素养——以“一次函数”复习课为例
1
作者 包栋栋 化劼 张良江 《数学教学通讯》 2024年第11期22-24,共3页
文章通过三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多角度地对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再发现”式的探究,试图体现“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达成复习一次函数的目的.
关键词 渐进式教学 数学“再发现” 数学活动 数形结合
下载PDF
《小城之春》的“再发现”及其经典化反思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林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159,共8页
《小城之春》1983年在香港的“再发现”,是由香港影评人、学者与大众媒体发起,带有影评、社会活动惯有的情绪化特征,在镜头语言与传统美学的关系、如何认识现代性等关键问题,出现了似是而非的观点。中国电影是否显现出传统美学,需要具... 《小城之春》1983年在香港的“再发现”,是由香港影评人、学者与大众媒体发起,带有影评、社会活动惯有的情绪化特征,在镜头语言与传统美学的关系、如何认识现代性等关键问题,出现了似是而非的观点。中国电影是否显现出传统美学,需要具体的文本实践确证。《小城之春》在家庭背景、演员表演方面存在某些传统特征,但从根本上说,已是一部具有现代思想、现代媒介意识的现代电影。它不仅建构以现代夫妻为核心的现代家庭,注重理性克制情感的自由意志,而且发生了从“讲什么”到“怎么讲”的转向,无论是运动长镜头视觉元素还是旁白听觉元素,都显现出独立的媒介意识,走在了同时代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之春》 “再发现” 经典化 传统美学 现代性
下载PDF
从一题多解见“再发现”式教育之效果
3
作者 钱铭 《数学教育学报》 2000年第3期83-85,共3页
以实例反映了“再发现”式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再发现”式教学 创造性思维 发现教学
下载PDF
“发现”与“再发现”
4
作者 赵志圣 加康 《中学数学月刊》 2003年第4期8-9,共2页
关键词 发现能力 “再发现” 极限 定义 中学生 数学教育
下载PDF
在“发现”中“再发现”——200余件张謇未刊函稿的发现给我们的启示
5
作者 "馆藏张謇未刊函稿研究"课题组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12,共4页
关键词 张謇 未刊函稿 档案事业 历史档案 南通 “再发现” 价值 档案学研究 全宗划分 人员素质 馆藏档案研究
下载PDF
换个角度“再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6
作者 卞少云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11年第1期10-11,共2页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这有...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理证明 教学片断 “再发现” 中位线 三角形 反思 引导学生 新课程标准
下载PDF
数学课堂教学中“再发现”的设计例说
7
作者 孙伟奇 《中学数学月刊》 2003年第10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再发现” 思维训练 等比数列 椭圆标准方程 高中 教学内容
下载PDF
有心插柳,用心成荫——让学生深度体验数学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8
作者 叶泽军 《福建中学数学》 2015年第7期31-35,共5页
课堂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把教学的内容问题化,让教学的过程探索化.但功利化的课堂却让思维拓展虚无化,教学被演变为公式与技巧的记忆与操练.在信息与技术与时日新的当下,数学思维能力被认为是透视未来和把握未来的“神... 课堂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把教学的内容问题化,让教学的过程探索化.但功利化的课堂却让思维拓展虚无化,教学被演变为公式与技巧的记忆与操练.在信息与技术与时日新的当下,数学思维能力被认为是透视未来和把握未来的“神器”.掌握了数学思维方法的精髓,更易透过现象看本质,或将领先一步,预测“世界”和创造“未来”.数学教学应当基于问题的解决,竭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学生逐渐掌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联想、猜测、检验、限定(特殊化)、推广(一般化)、抽象、概括、演绎和证明等数学思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创造” “再发现” 体验数学 学生 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教学
下载PDF
“再发现”与“文化建构”:拜占庭性别史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鹏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前的中国近代性别史研究还面临着许多困境,诸如史料匮乏、传统研究模式的不适、有效而又系统的理论表达方式的缺失、国外性别史研究的状况如何等方面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中国性别史研究的进展。为了促进中国性别史研究的快速科学发展,... 目前的中国近代性别史研究还面临着许多困境,诸如史料匮乏、传统研究模式的不适、有效而又系统的理论表达方式的缺失、国外性别史研究的状况如何等方面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中国性别史研究的进展。为了促进中国性别史研究的快速科学发展,我们特约了在这一领域成就卓著的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游鉴明、郑州大学吕美颐、南开大学侯杰等先生,集中探讨了口述历史与性别史研究、性别制度和社会规范、文本分析与中国近现代性别史研究等问题。同时,该组文章还简要展示了近现代有关拜占庭妇女史研究的模式及取得的成就,以期为中国近现代性别史研究出现新的突破带来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发现” 社会性别 文化建构 拜占庭 妇女史 社会史
原文传递
马华新生代作家对原住民历史的“再发现”
10
作者 贾颖妮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7-142,共6页
陈大为在《赤道回声》的序言中提到,南中国海把战后马华文学分割成西马(马来半岛)、东马(婆罗洲北半边,包括砂拉越和沙巴)和旅台三大板块,三足鼎立,各具风貌。但目前对马华文学的研究偏重西马和旅台,东马文学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 陈大为在《赤道回声》的序言中提到,南中国海把战后马华文学分割成西马(马来半岛)、东马(婆罗洲北半边,包括砂拉越和沙巴)和旅台三大板块,三足鼎立,各具风貌。但目前对马华文学的研究偏重西马和旅台,东马文学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事实上,东马作家的自然写作、雨林书写、多元种族文化题材的开拓自成一格,涌现了吴岸、梁放、田思、石问亭、沈庆旺、蓝波、黑岩、杨艺雄、梦羔子、张永众、夏秋冬、杨锦扬、李笙、邡眉等一大批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作家 “再发现” 原住民 历史 马华文学 马来半岛 南中国海 三足鼎立
原文传递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再发现”教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尚志 《数学通讯》 2022年第4期22-26,共5页
“再发现”是实现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本文结合“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再发现”来实现深度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再发现”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实践 思考
原文传递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之“再发现”:戏剧接受的历史逻辑与阐释导向
12
作者 王瑜 周珉佳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3,共6页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最为优秀的戏剧家之一,在重庆期间创作了一系列抗战历史剧,其中以历史剧《屈原》最为经典。以往国内戏剧界对《屈原》的研究普遍集中在剧本创作、舞台表现和社会影响方面,而对《屈原》内在的召唤结构以及观众反馈姿态...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最为优秀的戏剧家之一,在重庆期间创作了一系列抗战历史剧,其中以历史剧《屈原》最为经典。以往国内戏剧界对《屈原》的研究普遍集中在剧本创作、舞台表现和社会影响方面,而对《屈原》内在的召唤结构以及观众反馈姿态,都还有一定的研究拓展空间,在历史褶皱中尚有待挖掘的内容,这也成为重读《屈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屈原》与孙伏园及《中央日报》副刊的关系、《屈原》唱和诗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周恩来对郭沫若的鼓励支持及政治性参与这三个方面,重新解读、探索和挖掘以往固化思维研究不曾辐射到的思想生发点,结合理论自觉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剧《屈原》 “再发现” 戏剧接受美学 阐释导向
原文传递
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1930年代新诗的一种倾向
13
作者 罗小凤 《中外诗歌研究》 2012年第4期25-26,共2页
新诗与传统的关系是新诗对传统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阐释而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从而形成传统的新面貌与新秩序,形成新诗对传统的“再发现”。
关键词 传统 新诗 30年代 古典诗 “再发现” 重新阐释 重新认识
下载PDF
因境而发 应时而导——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教师主导作用刍议
14
作者 张良江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22年第35期13-15,共3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中,理解教材、理解学生是前提;适时、适境地精当点拨是关键;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提炼,促使其经历“再发现”的过程是根本。
关键词 数学“再发现” 教师主导 精当点拨
下载PDF
发现教学法
15
《中学生物学》 2005年第1期29-29,共1页
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发现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发现”过程;发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发现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发现”过程;发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现教学法 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 教师引导 教师指导 “再发现” 主动探索 培养学生 发现过程 优点
下载PDF
学科课程建设的边界与整合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宽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共4页
十余年的课改,学科课程经历了从“被隐形”到“再发现”的曲折历程。课改之初,人们追求创新,把目光聚焦于自主性强的校本课程,学科课程逐渐淡出人们的研究视野,而随着课改推进,人们的关注点从校本课程扩展到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作... 十余年的课改,学科课程经历了从“被隐形”到“再发现”的曲折历程。课改之初,人们追求创新,把目光聚焦于自主性强的校本课程,学科课程逐渐淡出人们的研究视野,而随着课改推进,人们的关注点从校本课程扩展到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作为主体内容的学科课程重新成为重点。作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课程 课程建设 整合 边界 校本课程 “再发现” 课程体系 发展历史
下载PDF
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1930年代新诗的一种倾向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小凤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3-121,共9页
学界对新诗与传统之关系的探究一直锁定在论证新诗与传统之间是承续还是断裂的关系,或梳理新诗与传统之间的承续脉络。但事实上,二者的关系实质是一种"再发现"的关系。30年代诗坛曾掀起的一股以"晚唐诗热"为代表的... 学界对新诗与传统之关系的探究一直锁定在论证新诗与传统之间是承续还是断裂的关系,或梳理新诗与传统之间的承续脉络。但事实上,二者的关系实质是一种"再发现"的关系。30年代诗坛曾掀起的一股以"晚唐诗热"为代表的回望古典诗传统的热潮便是再发现传统的典型代表,其中以废名、林庚、何其芳、卞之琳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携带30年代诗人所特有的眼光和新诗建设的经验与需求重新考察、阐释古典诗传统,重新发现了传统中一些可资用于新诗建设的优秀质素,形成了对传统的再发现。这种"再发现",既改变了传统的既有秩序与面貌,而形成了古典诗传统的新面貌,又启示了新诗建设,形成了对新诗自身的发现,构成30年代新诗的一种独特的诗学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年代 古典诗 传统 新诗 “再发现” 晚唐诗 何其芳 卞之琳
原文传递
把一般方法教给学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世杰 李盛 《上海中学数学》 2013年第1期92-94,共3页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熟练掌握蕴含着丰富数学思想的解题一般方法和数学“再发现”的一般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一。
关键词 学生 课堂教学效益 数学思想 “再发现” 教学实践 灵活应用 高中数学 解题
下载PDF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勾股定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章韬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11年第3期60-63,共4页
1引言 勾股定理是一个很优美的定理,在几何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几何学的基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500多种,但是能让学生在思路上比较“自然”地想到证明方法是困难的,据说爱因斯坦花了三个星期才证明了这个定理;而要... 1引言 勾股定理是一个很优美的定理,在几何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几何学的基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500多种,但是能让学生在思路上比较“自然”地想到证明方法是困难的,据说爱因斯坦花了三个星期才证明了这个定理;而要让学生“再发现”勾股定理更是困难.现行教材淡化了勾股定理的形式证明,让学生在剪纸拼图等实际操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勾股定理 信息技术 证明方法 “再发现” “自然” 爱因斯坦 实际操作 几何学
下载PDF
例析一道操作题的演变
20
作者 周礼寅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09年第12期43-45,共3页
依“标”据“本”是中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很多中考试题都是以教材中的例、习题为“背景”,在其基础上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经过巧思妙构编拟而成的.
关键词 操作题 演变 例析 “再创造” “再发现” 中考命题 中考试题 教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