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海明威“冰山原理”的空白艺术 |
张洪德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1997 |
0 |
|
2
|
论“冰山”原理与海明威的老人情结——从《老人与海》和《桥畔的老人》共同的艺术特色谈起 |
缪维嘉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3 |
3
|
|
3
|
《雨里的猫》的“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七” |
吕萌莘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4
|
|
4
|
海明威风格之成因 |
徐小芳
|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5
|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
钟莹
程昌宏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6
|
多层次的涵义——浅谈《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 |
朱继忠
|
《克拉玛依学刊》
|
2000 |
3
|
|
7
|
真诚的展示——评《贾祥伦散文》 |
王景科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
8
|
《枪口》的那一边──对徐光兴小小说《枪口》的三点思考 |
李茂青
|
《教师教育论坛》
|
1996 |
0 |
|
9
|
春天的土地 |
张默
|
《青海金融》
|
2000 |
0 |
|
10
|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艺术 |
白领兄
|
《大观周刊》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