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汉文化视域下女性贞节观流变--从刘向《列女传》到武梁祠“列女”画像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国贤 王卫东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101-104,共4页
汉代重孝、重丧葬,讲求“事死如事生”,这种厚葬重孝风气的直接产品就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石虽为墓葬的艺术,反映的却是生者对已逝之人的最高崇敬,而祭祀场所的选取设立及相关的礼仪制度所表达的则是对先祖的最大尊敬。在这种意识下,于... 汉代重孝、重丧葬,讲求“事死如事生”,这种厚葬重孝风气的直接产品就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石虽为墓葬的艺术,反映的却是生者对已逝之人的最高崇敬,而祭祀场所的选取设立及相关的礼仪制度所表达的则是对先祖的最大尊敬。在这种意识下,于墓室和礼祭场所中出现的画像便不仅是单纯的装饰意义,而是经过建造者严格的取舍后所保留的能够表达集体认知和个人认知的典型性作品。文章对武梁祠“列女”主题画像进行剖析,通过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对比,辨析两汉文化视域下女性的道德规范和贞洁观念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梁祠 “列女”画像 列女传》 汉代贞节观
下载PDF
东亚汉文化圈的“贤媛”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钱南秀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15,共15页
因汉文或文言曾作为东亚汉文化圈诸国官方而正式的书写语言,大量汉文典籍因此产生,为后世了解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篇帙浩繁的文化典籍也包含了妇女史的书写,其中,初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贤媛”书写传统尤... 因汉文或文言曾作为东亚汉文化圈诸国官方而正式的书写语言,大量汉文典籍因此产生,为后世了解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篇帙浩繁的文化典籍也包含了妇女史的书写,其中,初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贤媛”书写传统尤为值得注意。延及明清时期,“贤媛”文体均于汉文化圈诸国引发仿作。大量明清《世说》仿作的出现,反映并促使了知识妇女对于魏晋“贤媛”及其所代表的“林下风气”之自由精神的认同,导致“贤媛”精神于清末维新运动中凸显,成为妇女平权运动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及其独立自主意识的一种表达。在日本,“贤媛”仿作于德川早期出现,基于日本原有妇女史资料,“贤媛”偏才,而贞节观从未占主流。然而,不同于清末维新运动中“贤媛”居于前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列女”仿作大量涌现,迅速取代“贤媛”,盖因教育妇女为其时重要社会变革目的。“贤媛”在朝鲜,协同推动了士林对于妇女诗文创作的重视;在越南,亦进入妇女生活的书写,重在表彰妇女才学智略。研究“贤媛”传统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流传衍变,不仅能够就东亚妇女史的书写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亦可对其后整个东亚社会政治学术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具体而微,有更为深切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汉文化圈 “贤媛” “列女” 妇女史 《世说新语》
下载PDF
流动的“乡土性”——“西安城”的文学表征与建构
3
作者 王昱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6期146-153,共8页
吴文莉的“西安城三部曲”《叶落长安》《叶落大地》《黄金城》以1899—2019年河南、山东移民在西安生存发展的经历为题材,意图书写“中国平民百年生存史”,因此也就与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形成共振与互文。小说着力塑造的商人形象呈... 吴文莉的“西安城三部曲”《叶落长安》《叶落大地》《黄金城》以1899—2019年河南、山东移民在西安生存发展的经历为题材,意图书写“中国平民百年生存史”,因此也就与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形成共振与互文。小说着力塑造的商人形象呈现出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食货志”,三位现代商人形象的异同也道出传统中国本身对于“商业”的复杂态度。在这一经济生活史背后,作者刻画出的女性群像并不依附于“商人大传”,而是在冷静陈述“男性凝视”事实的基础上,将“烈女”还原为“列女”,完成了女性身份的自我确证。“移民史”书写是对现代早期知识分子“救世”探索的历史回应和文学表征,这一路径体现出中国“自发现代化”的资源与实践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城三部曲” “食货志” “列女传” 移民史 乡土性 现代性
下载PDF
Arab Women in Israeli Politics: Aspirations for Fundamental Equality or Preservation of Gender Inequality?
4
作者 Nohad A'li Rima'a Da'as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2期67-86,共20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viewing the factors that operate to reduce gender inequality in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among Arab women in Israel. A theoretical debate about the changes in the status of Arab women as they a...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viewing the factors that operate to reduce gender inequality in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among Arab women in Israel. A theoretical debate about the changes in the status of Arab women as they are reflected in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patterns is conduc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litical reality in the last decade in Israel and the "Arab Spring" events. The paper also focuses on clarify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s in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patterns as future trends of reducing gender inequality, within the acknowledged social patterns, which do not subvert the gender order in Arab society in Israel or in the frame of fundamental soci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b women gender inequalit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affirmative a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