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史学视角下的“到此一游”现象述评
- 1
-
-
作者
苏全有
-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2期34-39,共6页
-
文摘
学术界对"到此一游"现象从多个视角进行了深入探究,成果丰硕。至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史学视角的缺失乃主要体现。所谓"到此一游"式的涂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期,并延伸至明清时期,渐趋风行。近现代我国"到此一游"风依旧盛行,这在近现代第一大报纸——《申报》中多有记载。民国时期,我国对于"到此一游"风,否定之声不断,于此可知民国时期社会之态度。建国后我国"到此一游"风依旧,这在当代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中多有提及,并从道德、经济、素质等多个角度进行反思。在今天看来,"到此一游"风数千年经久不息,折射出文物保护意识弱化等诸多问题,对其进行否定、批判自无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支撑此风盛行的背后因素与题壁文化息息相关。"到此一游"风并非为我国所独有,乃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有的现象,因此,从这一层面看,那些上升到民族素质高度或道德层面的否定,似有矫枉过正之嫌。
-
关键词
“到此一游”
史学视角
涂鸦
述评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仍是“到此一游”
- 2
-
-
作者
泉涌
-
出处
《基础教育》
2004年第10期58-58,共1页
-
文摘
太太和我都自诩为文明人,非常鄙夷那些在名胜古迹上乱画“某某到此一游”的恶劣行径。一次太太旅游归来,从包里倒出一堆胶卷来,说:“麻烦你拿去给我洗出来。”我说:“先说说你的旅行见闻吧,让我也过过耳瘾。”太太愣了一下,说:“等照片洗出来不就知道了吗?”
-
关键词
泉涌
《仍是“到此一游”》
当代文学作品
故事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到此一游”的文化基因视角
- 3
-
-
作者
叶雷
-
出处
《科学之友》
2008年第1期87-87,共1页
-
文摘
“XXX到此一游”,不能简单斥责为“素质不高的表现”,我们应该正视它,因为它是一种民族心理。正因为它是一种民族心理,所以很多人并不认为刻上这几个字就是素质差,反而会为之感到自豪。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但对已经在民族文化上打上烙印的东西,要改变起来需要耐心,需要引导。
-
关键词
文化基因
民族心理
世界范围
民族文化
素质
行为
文明
“到此一游”
-
分类号
G129
[文化科学]
-
-
题名杂文与我
- 4
-
-
作者
陈小川
-
机构
中国青年报
-
出处
《中国记者》
1988年第8期33-35,共3页
-
-
关键词
<正>(一)
与地球这椭圆星球相比
人类简直是速朽的物种.打从人的脑袋与猴的脑袋有区别了
会思考
就生出一种欲望
日永垂不朽欲.建功立业
树碑立传
得诺贝尔赏金
获普利策实惠.脖子上的那个几何体驱使肩膀上延伸下来的那段东西写文字.藏之冬山
传于街巷
以求不朽.顶没辙的主儿
往长城、回音壁上刻上名字、“到此一游”
亦不朽
盼着人家捐钱“爱秘长城”的时侯爱屋及乌.不朽是奢望
朽是铁的规律.因为人之速朽协所以不朽才有魅力
有诱惑
(有让人神魂颠倒的力.
不朽欲盛
别写杂文.杂文是速朽事业.诺贝尔普利策委员会没这么一说
作协评奖没这么一说
好新闻也没这么一说.一因其为蝙蝠
不鸟不兽
无类可归.藏之名山
名山不要.传于街巷
盼人手抄
全刺激不了人的情欲护性欲、发财欲.所以刊于报端
以其速朽而与新闻同伍.卖几分钱
博人一笑一叹一感慨
一再卖一厘钱的几分之几
化作纸浆.倘若不朽
是物质不灭定律.
(二)
杂文难出伟大作品
概因为它有一个怀情人
咬作时弊.杂文与时弊难舍难分
同床异梦.整日价狠掐
又比翼连理.
寻根热起
认祖归宗
有人说杂文历史悠久
沁筋于战国
大家有孟子庄子韩非子.我没有那雅兴
翻故纸堆
查祖宗谱
证明写杂文的人是红五类.我只晓得鲁迅、陈独秀、周作人.
我作杂文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