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说“付”、“副”、“傅”
1
作者 朱安义 《语文天地》 2004年第8期23-24,共2页
“付”、“副”、“傅”这三个字,音同义异,在使用上常常出现混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加以区分。
关键词 “付” “副” “傅” 字词辨析 高中 语文 语言知识
下载PDF
论“副”职英译中的“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
2
作者 操时尧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8年第5期123-124,145,共3页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观认为,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对等"。陈道明认为,"对等"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上限标准,当译者找不到"对等"的译法时,应当寻求"...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观认为,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对等"。陈道明认为,"对等"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上限标准,当译者找不到"对等"的译法时,应当寻求"功能相似"的下限标准。本文旨在以这两个概念为基础探讨我国职称职务的"副"职的英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功能相似 “副” 翻译
下载PDF
量词“双”、“副”、“对”的语义语用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莹莹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3-59,共7页
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比分析三个量词"双"、"副"、"对"的异同,通过语料分析总结与其搭配名词的语义特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说明解释这三个量词的共同点和细微差异。"双"由名词发展而... 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比分析三个量词"双"、"副"、"对"的异同,通过语料分析总结与其搭配名词的语义特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说明解释这三个量词的共同点和细微差异。"双"由名词发展而来,主要称量与肢体或器官相关的事物;"副"由动词"分"发展而来,有"合二为一"之义,主要强调事物的整体功能与不可拆分性,可以指称两个或多个事物;"对"由动词"问答"发展而来,强调对称存在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与相匹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词“双” 量词“副” 量词“对” 异同点
下载PDF
量词“对”“双”“副”的认知语义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亚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0-63,共4页
量词的用法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认知语言学的引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并结合汉字字义的溯源对量词"双""对""副"的用法作了系统的分析与辨别... 量词的用法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认知语言学的引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并结合汉字字义的溯源对量词"双""对""副"的用法作了系统的分析与辨别,力求给出充分而合理的解释,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词
下载PDF
“副”和“幅”
5
作者 金兴甫 《语文知识》 2004年第7期23-23,共1页
《报刊文摘》2004年2月20日3版《卸任总理朱镕基的淡泊生活》一文中有这样两句:
关键词 “副” “幅” 量词 中学 语文 备课参考 用法
下载PDF
科技术语中“副”字翻译补遗
6
作者 田传茂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5年第4期83-85,90,共4页
汉语科技术语中的"副"字意义丰繁、使用频率高。从词性看,"副"字可用作形容词、名词和量词;从位置看,"副"字可位于词首、词中和词尾;从意义看,"副"字继承了其传统意义中的"非正"、&q... 汉语科技术语中的"副"字意义丰繁、使用频率高。从词性看,"副"字可用作形容词、名词和量词;从位置看,"副"字可位于词首、词中和词尾;从意义看,"副"字继承了其传统意义中的"非正"、"次要"、"成对"及其引申意义。"副"字的翻译可利用英语前缀和单词,有时不译。有些术语有多种译文。这些不同译文在语法功能、使用习惯和使用范围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科技术语 翻译方法
下载PDF
从历时角度看双数量词“双”“对”“副”的使用
7
作者 苏颖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45-51,共7页
现代汉语"双""对""副"三个双数量词在表示离散性相同两项NP时多有交叠,这种交叠有其历史原因,包括三者语义基础的交叠、"对"的功能扩展等等。
关键词 范畴 扩展
下载PDF
三兄弟表功——“幅”、“副”、“付”辨析
8
作者 冯秀兰 《少年读者.学语文(小学3-6年级)》 2008年第10期20-20,共1页
星期天,奥澳去文字公园里玩耍。 刚到大门口,就看见一个老者,笑嘻嘻地对过往的人流招呼着:“瞧一瞧,看一看,三兄弟开战了……”你别说,他大呼小叫,竟招来了不少游客驻足观望。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三兄弟表功——“幅”、“副”、“付”辨析》 冯秀兰
下载PDF
“副”:作为一个一价语素——以“副官”等“副”族词语为例的认知词法考察
9
作者 Xiao Yan Xiao Tong +3 位作者 Xiao Gang Xiao Yi poems and articles literary thought张春泉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3-17,共5页
汉语语素也应该讨论其配价问题。"副"作为一个一价语素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外延意义趋于虚化,内涵意义有类化倾向。"副"语素在构成词语时可以作为前置语素,也可以作为后置语素,特定语境中的"副"还可以省略。... 汉语语素也应该讨论其配价问题。"副"作为一个一价语素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外延意义趋于虚化,内涵意义有类化倾向。"副"语素在构成词语时可以作为前置语素,也可以作为后置语素,特定语境中的"副"还可以省略。"副"语素与其他语素的语义匹配有组合和融合两种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素配价 历时发展 构词形式 语义匹配
下载PDF
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被引量:14
10
作者 宗守云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32,共12页
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在“副”范畴中,同质两体相配之物是范畴中心,这是“副”对名词性成分最基本的选择。“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从范畴中心开始向外扩展的,包括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范畴的远距扩展。“... 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在“副”范畴中,同质两体相配之物是范畴中心,这是“副”对名词性成分最基本的选择。“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从范畴中心开始向外扩展的,包括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范畴的远距扩展。“副”的范畴化过程可以得到语言的历时发展和语言类型学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 认知 范畴化 类型学
原文传递
作家的文学“副面孔”——论刘玉民的“非主打”创作
11
作者 史建国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在体现作家文学创作主要成就的文学“主面孔”之外,那些基于“非主打”创作而形成的“副面孔”同样值得注意,然而前者却往往会对后者形成遮蔽。以茅奖得主刘玉民为例,除去那些为他赢得创作声誉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以及... 在体现作家文学创作主要成就的文学“主面孔”之外,那些基于“非主打”创作而形成的“副面孔”同样值得注意,然而前者却往往会对后者形成遮蔽。以茅奖得主刘玉民为例,除去那些为他赢得创作声誉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以及诗歌等其他文体创作同样是其文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同样值得去认真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玉民 文学“副面孔” “非主打”创作
下载PDF
英文中“副”职的表达方式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顺生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63,共4页
本文掘隐钩沉、探幽索微,从英译汉角度系统地总结了英语中表示"副"职的词素、"常务副职"和"隐性副职"表达方式以及有表示"副职"词素但不宜译作"副职"情况,指出 assistant 一般可译成... 本文掘隐钩沉、探幽索微,从英译汉角度系统地总结了英语中表示"副"职的词素、"常务副职"和"隐性副职"表达方式以及有表示"副职"词素但不宜译作"副职"情况,指出 assistant 一般可译成"副"职的观点值得商榷,同时也对汉语"副"职的英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副” 表达方式
原文传递
“细节显现”与“副+名” 被引量:185
13
作者 储泽祥 刘街生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5-19,共5页
“细节显现”与“副+名”□储泽祥刘街生本文考察“很中国”这样的“副+名”结构,“副”限于程度副词,以“很”为代表。一、“副+名”是一种新现象11判别新现象的条件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它一般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1)... “细节显现”与“副+名”□储泽祥刘街生本文考察“很中国”这样的“副+名”结构,“副”限于程度副词,以“很”为代表。一、“副+名”是一种新现象11判别新现象的条件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它一般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1)有独特的语用价值;(2)有一定的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名” 形容词 程度 词的性质 抽象名词 具体名词 语用价值 语法研究 专有名词 于根元
下载PDF
名词性状因子的构成与“副+名”框架提取的动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海明 李振中 《语言科学》 2004年第2期62-72,共11页
本文拟以网络与期刊文本为基础,把进入“副+名”框架的名词分为指人名词、物质名词、处所名词、抽象名词四类,分析“副+名”框架提取四类名词性状因子的背景和认知动因。最后,本文认为“副+名”结构形成是经济动因的驱使,传信者提供何... 本文拟以网络与期刊文本为基础,把进入“副+名”框架的名词分为指人名词、物质名词、处所名词、抽象名词四类,分析“副+名”框架提取四类名词性状因子的背景和认知动因。最后,本文认为“副+名”结构形成是经济动因的驱使,传信者提供何种背景,受信者定向提取名词的何种性状因子由象似动因驱使,故“副+名”框架的确立与性状因子的提取是经济动因与象似动因竞争与避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名”结构 汉语 语法 名词
下载PDF
论修辞幻象在“副+名”组合中的生成与呈现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国珍 朱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84,共6页
修辞幻象是个性化的认知结果,它只有通过语言的反映,进入交际领域被他人认识,才能最终实现其存在。"副+名"组合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构建了表达者关于性质的修辞幻象。根据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副+名... 修辞幻象是个性化的认知结果,它只有通过语言的反映,进入交际领域被他人认识,才能最终实现其存在。"副+名"组合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构建了表达者关于性质的修辞幻象。根据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副+名"组合生成的修辞幻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修辞幻象1、修辞幻象2和修辞幻象3。其中,修辞幻象3是理想的类型,可以让公众理解表达者的个性化认知,该修辞幻象也有可能最终转化为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认知 个体认知 修辞幻象 “副+名”组合
下载PDF
接受修辞视角下的“副+名”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国珍 朱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5,共6页
"副+名"组合作为一种超常的言语形式,其接受活动的语境主要由"文本""经验1"和"经验2"三层次构成;从认知程度看,它们分别属于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接受者在理解"副+名"组合时,随... "副+名"组合作为一种超常的言语形式,其接受活动的语境主要由"文本""经验1"和"经验2"三层次构成;从认知程度看,它们分别属于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接受者在理解"副+名"组合时,随着解读的深入及特定的心理因素,其所依赖的接受语境将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升。当接受者进入高层次语境时,则意味着接受者审美自由的获得。从整个社会范围内来看,这也标志着"副+名"组合的使用人群会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名”组合 接受 语境 修辞
下载PDF
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计伟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7,共6页
“副”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很常用的量词,“副”的用法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在分析“副”的认知语义的基础上,结合例证把其意义细分为三个小类,并分别对其搭配情况及当前人们在“副”的理解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分析和解释。
关键词 认知语义 搭配 义项分立
原文传递
“副翻译”:翻译研究的副文本之维 被引量:12
18
作者 蔡志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84-90,共7页
受到法国学者热奈特研究副文本的启发,西班牙维戈大学的乔斯(José)教授等人研究翻译中各种副文本的翻译,提出了"副翻译"概念,将其应用于具体翻译研究之中。论文首先梳理分析了从副文本到"副翻译"的发展过程,... 受到法国学者热奈特研究副文本的启发,西班牙维戈大学的乔斯(José)教授等人研究翻译中各种副文本的翻译,提出了"副翻译"概念,将其应用于具体翻译研究之中。论文首先梳理分析了从副文本到"副翻译"的发展过程,然后评述了"副翻译"的主要观点及研究现状,认为"副翻译"开辟了研究围绕在译著文本周围的副文本翻译的新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翻译” 文本 热奈特 翻译研究
下载PDF
汉语“渐”类副词演变的规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唐贤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2,共6页
本文通过对汉语中“渐”类副词的考察,通观了“渐”类副词演变的过程,认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以单音副词 为主的时期;唐宋时期,双音“渐”类副词大量产生,同义副词急剧增多,元明清时期,这些同义副词趋于规范,并与现代汉语逐渐接轨。
关键词 汉语 "渐"类 演变规律 单音 同义 语法 词类
下载PDF
“副+名”组合突显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红曦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47-148,共2页
“副+名”组合借助今天发达的传媒大有蔚然成风之势,对于这种现象语言学界有“省略”、“活用”、“兼类”等观点。在此从名词本身的意义特征入手,探讨名词能进入“副+名”组合的原因,分析“活用”、“兼类”等说法的深层语义基础。
关键词 “副+名”组合 名词 描述性语义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