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加的夫语法的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何伟 杨楠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补结构” 语” “得”字 加的夫语法
下载PDF
由《红楼梦》《歧路灯》看18世纪汉语“动+将+补”结构的变化
2
作者 崔晓飞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年第7期75-78,161,共4页
清代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关键时期。2004年,张燕来通过对《红楼梦》语言的研究,提出当时北方话"动+将+补"结构似乎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本文考察了《歧路灯》中这一结构的使用情况,发现这两部小说在语言应用上... 清代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关键时期。2004年,张燕来通过对《红楼梦》语言的研究,提出当时北方话"动+将+补"结构似乎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本文考察了《歧路灯》中这一结构的使用情况,发现这两部小说在语言应用上体现出相同的趋势,从而对张文观点进行了补证,并对近代汉语语法的这一历时变化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歧路灯》 “动+将+结构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动+将+补”结构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燕来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0-171,共2页
“将”是近代汉语中相当活跃的一个动态助词,出现在动词后,引进趋向动词,构成“动+将+补”结构,常表示趋向、开始等语法意义。“动+将+补”结构在《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中的使用情况迥然有别:前80回共有18例,后40回仅有1例;... “将”是近代汉语中相当活跃的一个动态助词,出现在动词后,引进趋向动词,构成“动+将+补”结构,常表示趋向、开始等语法意义。“动+将+补”结构在《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中的使用情况迥然有别:前80回共有18例,后40回仅有1例;前80回的“动+将+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动+将+结构 语法 汉语 态助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