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为例
1
作者 池桂钦 《改革与开放》 2024年第12期61-66,共6页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需承担好育人的责任,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文章提出,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思...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需承担好育人的责任,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文章提出,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 立德树人
下载PDF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施路径——以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敏 陈菲菲 《机械职业教育》 2024年第4期45-49,共5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劳动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热点,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劳动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热点,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以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为例,针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问题,提出“劳动教育+”模式,从完善协同推进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互通共用的教育资源以及建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反馈机制方面探索其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能力提升 “劳动教育+”模式 实施路径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角下高校“劳动+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逻辑 被引量:4
3
作者 许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17-124,共8页
本研究从大思政课的视角,探索构建高校“劳动+思政”协同育人理论逻辑架构,并以实践创新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力,以劳育人、以劳育德。从理论逻辑看,从“劳动教育”到“劳动思政”具有内在价值关联和逻辑辩证统一;从历史逻辑看... 本研究从大思政课的视角,探索构建高校“劳动+思政”协同育人理论逻辑架构,并以实践创新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力,以劳育人、以劳育德。从理论逻辑看,从“劳动教育”到“劳动思政”具有内在价值关联和逻辑辩证统一;从历史逻辑看,在我国劳动教育萌芽起步、探索成长、平稳发展、创新跃升四个不同发展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推进,都具有历史传承性,四个阶段呈现出不同但又有内在联系的时代特色和协同发展路径;从实践逻辑看,高校要与时俱进创新优化“劳动+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策略,主要从优化“大思政课程”、升级完善“劳动+思政大课堂”、科技创新“大平台”、乡村振兴“大舞台”、用好“大师资”等维度,凸显开门搞思政,突出实践导向,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劳动大课堂相结合,真正发挥协同共育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劳动+思政” 协同育人 大思政课 课程思政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主体性悖论”破解路径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阳倩 李霞飞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科技发展的热点,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力量,但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人类主体性在劳动方面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引发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劳动主体性悖论”... 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科技发展的热点,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力量,但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人类主体性在劳动方面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引发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劳动主体性悖论”。“劳动主体性悖论”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技术为异化劳动创造条件,加强了劳动者的机械化和去技能化,并加深了主体间劳动关系的不平衡发展等。劳动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同人工智能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是人类维持与发展自身主体性的关键。我们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尺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探寻解决“劳动主体性悖论”的有效办法,构建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的具体路径,为新时代劳动者的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主体性悖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
下载PDF
新财经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河北省H高校347名大学生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叶 张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26-29,共4页
新财经背景下,有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河北省H高校34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理论劳动素养”自我认可度最高,对“实践劳动素养”自我认可度偏低。基于此,文章建议“劳动教... 新财经背景下,有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河北省H高校34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理论劳动素养”自我认可度最高,对“实践劳动素养”自我认可度偏低。基于此,文章建议“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内容要突出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板块,教学方法要丰富、适切和高效,教学评价要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素养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劳动-休闲”辩证关系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路径
6
作者 罗昕怡 王浩斌 杨思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3-60,共8页
“劳动-休闲”辩证关系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人、围绕人且发展人的现实命题。劳动与休闲具有内在一致性,同属于人的主体要素,同构于人的需要外化的历史沿革之中,两者的辩证关系直接导向为:共同充当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劳动-休闲”辩证关系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人、围绕人且发展人的现实命题。劳动与休闲具有内在一致性,同属于人的主体要素,同构于人的需要外化的历史沿革之中,两者的辩证关系直接导向为:共同充当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有必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视域,依循马克思对前人先哲的批判逻辑,挖掘其考察“劳动-休闲”关系的思想溯源,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将“劳动-休闲”关系放置于人学语境下加以强调的两者逻辑互动及其科学内涵,进而探寻到以人的“劳动-休闲”和谐关系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这无论是对于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学术研究来说,还是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而言,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 “劳动-休闲” 辩证关系 科学内涵 实践路径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创造人”命题的阿伦特式解读及回应
7
作者 姜如雪 陈培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3,共8页
汉娜·阿伦特将“劳动创造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命题,并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解读。她将劳动活动仅仅理解为满足生理性生命需要的动物性活动,并由此引申出对劳动非生产性和非自由性的批判,认为劳动活动创造的只能是动物... 汉娜·阿伦特将“劳动创造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命题,并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解读。她将劳动活动仅仅理解为满足生理性生命需要的动物性活动,并由此引申出对劳动非生产性和非自由性的批判,认为劳动活动创造的只能是动物而非“人”。但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创造人”命题应该理解为,劳动活动既在生物学意义上创造了人的生命,也在哲学人类学意义上创造了自由的、有意识的人;既创造了人自身,也创造了人的外部世界;既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创造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劳动活动社会历史性的选择性忽视和决定性贬斥,必然会导致对劳动的片面性理解与异质性误读,而将自由理解为不劳动的自由、离开劳动谈自由,也必然使自由沦为抽象的虚幻,抑或注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现实。站在现实的、多数人的立场上,就必然要承认,全部人的境况都由劳动决定,其改善也只能通过劳动本身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创造人” 马克思 阿伦特 劳动 自由
下载PDF
从雇工、零工到“玩工”——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劳动”形式文献评述
8
作者 刘勇 梁悦 周绍东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5,共8页
人类从机器大工业进入数字时代,出现雇工、零工以及“玩工”等不同“劳动”形式。从历史维度纵向审视三种“劳动”形式的历史演变:自劳动力商品必备条件中产生的雇工,在资本逐利影响下产生的相对过剩人口并衍生出的零工,以及数字技术及... 人类从机器大工业进入数字时代,出现雇工、零工以及“玩工”等不同“劳动”形式。从历史维度纵向审视三种“劳动”形式的历史演变:自劳动力商品必备条件中产生的雇工,在资本逐利影响下产生的相对过剩人口并衍生出的零工,以及数字技术及其平台应用下产生的“玩工”。从当代现实横向比较数字雇工、数字零工和“数字玩工”三种劳动的外在表征。无论是历史的演变还是当代现实的比较,雇工、零工到“玩工”的嬗变,彰显出的“劳动”形式表现为技术发展的产物、自由解放的表象以及资本剥削的隐形。一旦深入生产关系,其中蕴含的却是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耦合引致的劳动者深度剥削与集体奴役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雇工 零工 “玩工” “劳动”形式 数字技术
下载PDF
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的制度创新
9
作者 王天玉 《前线》 2024年第11期28-31,共4页
新就业形态劳动是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条件下产生的新型劳动方式的统称,这种新的劳动形态突破了工业时代以来单位制的时间、场所和组织控制。现行“劳动法—民法”构成的“劳动二分法”存在滞后性,难以规范这种新的劳动形态。其... 新就业形态劳动是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条件下产生的新型劳动方式的统称,这种新的劳动形态突破了工业时代以来单位制的时间、场所和组织控制。现行“劳动法—民法”构成的“劳动二分法”存在滞后性,难以规范这种新的劳动形态。其主要原因是劳动法以单位制为前提假设,遵循团体性劳动的从属与控制,难以兼容新就业形态劳动的个体性、灵活性。通过引入“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情形”的第三类劳动形态,我国劳动政策开启了向“劳动三分法”的转型,并通过主体界定和权益梳理建立了新就业形态劳动的立体式保障体系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平台用工 “劳动三分法”
下载PDF
童创谷“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0
作者 胡红 程桂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第1期71-75,共5页
立足校情,由五个樟树根引发灵感,创设引领全校劳动教育的“立根节”。在此基础上,以服务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为价值引领,由“立根节”衍生的一堂劳动课,拓展出“立根培育圈”“阳台小农场”“班级责任田”“年级科创区”“生活大舞台”... 立足校情,由五个樟树根引发灵感,创设引领全校劳动教育的“立根节”。在此基础上,以服务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为价值引领,由“立根节”衍生的一堂劳动课,拓展出“立根培育圈”“阳台小农场”“班级责任田”“年级科创区”“生活大舞台”等童创谷“劳动+”课程,串联出“知—行—创”实施新思路,由此催生更多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校本课程 课程建设 童创谷 “劳动+”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模式探究
11
作者 张骏 魏来 《新丝路》 2024年第12期170-172,共3页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其肩负的使命也愈发重要和紧迫。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挑战...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其肩负的使命也愈发重要和紧迫。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挑战,从“三全育人”视域下提出“劳动 ”教育的优化模式,从思想引领、课程建设、实践育人、网络思政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应用型本科高校 “劳动”教育模式
下载PDF
“劳动一般”的形而上学批判——读鲍德里亚《生产之镜》有感
12
作者 尤金 《理论界》 2009年第6期106-107,共2页
马克思在《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一般"这个抽象规定,既是后来《资本论》中决定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基础,又同时向我们说明了"直观并不能达及"、"存在但不直接显示"的"历... 马克思在《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一般"这个抽象规定,既是后来《资本论》中决定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基础,又同时向我们说明了"直观并不能达及"、"存在但不直接显示"的"历史的科学抽象"的客观性,这种"历史的科学抽象"恰是"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真实起点。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点,对此展开了形而上学地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一般” “历史的科学抽象” “从抽象到具体” “生产一般”
原文传递
传承与创新——劳动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云青 蔡为民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第35期324-324,共1页
劳动经济学是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目前,在"劳动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庞杂不一、课程体系不能反映学科发展、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 劳动经济学是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目前,在"劳动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庞杂不一、课程体系不能反映学科发展、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经济现象、解决劳动力市场经济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在劳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谦虚传承,努力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经济学” 学科定位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教学方式
下载PDF
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以“劳动合同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文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116,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国法学教育的定位与宗旨、人才培养目标与实现形式等还存在诸多问题,而近年来司法考试的兴起,更是将法学教学改革问题再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在此背景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国法学教育的定位与宗旨、人才培养目标与实现形式等还存在诸多问题,而近年来司法考试的兴起,更是将法学教学改革问题再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在此背景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以《劳动合同法》课程改革为例,探索在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学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考试 法学教学改革 “劳动合同法”课程改革
下载PDF
从劳动“辩证法”到“劳动”辩证法——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颠倒” 被引量:2
15
作者 白刚 王鑫蕾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105,共7页
作为首位将“劳动”论题从经济学提升至哲学维度的思想家,黑格尔不仅在“主奴关系”和“市民社会”中运用了劳动辩证法,更在其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中,把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理解为具有“否定性”原则的劳动,... 作为首位将“劳动”论题从经济学提升至哲学维度的思想家,黑格尔不仅在“主奴关系”和“市民社会”中运用了劳动辩证法,更在其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中,把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理解为具有“否定性”原则的劳动,赋予其概念辩证法以“劳动”外观,本质上是一种劳动“辩证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开了黑格尔劳动“辩证法”抽象思辨外衣后,洞察到了其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勾连而成的“劳动”形而上学本质,以异化劳动批判实现了在“生存论”维度中对劳动“辩证法”的“颠倒”,其本质是“劳动”辩证法。随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劳动“辩证法”的“资本论”维度得以开显,丰富了其以劳动解放为旨趣的辩证法革命的深刻历史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辩证法” “劳动”辩证法 黑格尔 马克思 “颠倒”
下载PDF
承继与反惯性:从叙事方式看莫言小说的“劳动”叙事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文慧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莫言采用传奇化和诗化的叙事方式进行“劳动”叙事。他将劳动技艺传奇化,将劳动过程离奇化。他既使用夸张、衬托等传统手法表现劳动传奇,又将超现实主义及陌生化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儿童叙事视角引入劳动叙事,探索了传奇叙事表现的... 莫言采用传奇化和诗化的叙事方式进行“劳动”叙事。他将劳动技艺传奇化,将劳动过程离奇化。他既使用夸张、衬托等传统手法表现劳动传奇,又将超现实主义及陌生化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儿童叙事视角引入劳动叙事,探索了传奇叙事表现的新途径。莫言从意象、意境和语言风格等叙事方式上诗化表现劳动,从客观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技能中发现诗意,尤其在沉浸式的劳动体验和超越苦难式的劳动体验中找到诗意。莫言的“劳动”叙事体现对小说传奇化和诗化叙事传统的承继,也暗含其反惯性的叙事策略和精神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劳动”叙事 叙事方式 传奇化 诗化
下载PDF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维琴 王丹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第5期72-76,91,共6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还处于“离散化”运行的状态,很多院校尚未系统化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有劳动无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为例,着力破解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实施难题,落实立德树人根...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还处于“离散化”运行的状态,很多院校尚未系统化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有劳动无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为例,着力破解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实施难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四位一体”高职劳动教育体系,创新设计“一核五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清单,形成三维立体、纵横交错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与中小学协同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推进了劳动教育有效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共同体
下载PDF
人的祖先是“类人猿”还是“类猿人”?——由“劳动创造了人”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宝英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25,共5页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是唯一的劳动主体,在人与劳动之间,即使从逻辑先在性上讲,一定是人的先在而非劳动的先在。若将人的祖先视为猿,却无法找到猿与人之间时间史上的接合点。人类的祖先无论如何一定属于人类,属于似猿而非猿的人类,...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是唯一的劳动主体,在人与劳动之间,即使从逻辑先在性上讲,一定是人的先在而非劳动的先在。若将人的祖先视为猿,却无法找到猿与人之间时间史上的接合点。人类的祖先无论如何一定属于人类,属于似猿而非猿的人类,绝不属于猿类。若要表达人类祖先与猿类外貌体征的相似性,也只能将人类祖先命名为"类猿人",而非"类人猿"。唯此,才能正确理解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的本意:人的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这才符合进化论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人猿 类猿人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逻辑先在性 “劳动创造了人”
下载PDF
从权利替代与边界微调到回归本质:我国“劳动三权”的发展目标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杨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101,共5页
"劳动三权"作为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是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劳动者对"劳动三权"的诉求不断在发展,但由于诸多原因,国家对此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主要通过权利替代和权利边界微调两种... "劳动三权"作为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是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劳动者对"劳动三权"的诉求不断在发展,但由于诸多原因,国家对此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主要通过权利替代和权利边界微调两种方式来应对这一诉求。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我国劳动关系调整从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的转型,社会对"劳动三权"的诉求愈发强烈。要想发挥"劳动三权"的基本功能,目标上,"劳动三权"应尽快回归其基本属性和特有的运行机制。路径上要实现三个回归,即工会行政化向社会化回归;集体协商向集体谈判回归;停工、怠工向罢工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三权” 权利替代 边界微调 回归本质 目标与路径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说”中的生态审美意识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凯 张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56,共6页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劳动说” 生态审美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