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7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本成译”和译之“化境”:钱钟书的翻译文本观 被引量:7
1
作者 葛中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8-96,共9页
在钱钟书所有文艺学研究中,有关翻译的论述所占篇幅极少。然而,相比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对翻译问题的关注算是持久和深刻的。关于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我们大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概略:"换器弹曲"、译之"化境"和&qu... 在钱钟书所有文艺学研究中,有关翻译的论述所占篇幅极少。然而,相比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对翻译问题的关注算是持久和深刻的。关于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我们大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概略:"换器弹曲"、译之"化境"和"失本成译"。"换器弹曲"乃译之名,译之"化境"乃译之归,"失本成译"乃译之实。"失本成译"是钱钟书对翻译史上翻译文本总体面貌的概括性描述,亦是钱钟书整体翻译观的核心;译之"化境"则是他对翻译概念特别是文学翻译属性的理论性规定。用"归化"顺畅的目的语表达换易原文从而使译本臻至"化境"固然是文学翻译的使命和理想,然而"化境"的"丰满理想"时常遭遇"无失不成译"的"干瘪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翻译观 “换器弹曲” “失本成译” 译之“化境”
下载PDF
把师生拉出“苦海” 让教学进入“化境”——特级教师余蕾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评介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启贤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8年第4期8-11,共4页
把师生拉出“苦海”让教学进入“化境”——特级教师余蕾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评介●湖北省秭归县教研室何启贤霍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之所以有前进的动力,靠的是有人不安于现状;至于满足的人,总是局囿于旧框框之... 把师生拉出“苦海”让教学进入“化境”——特级教师余蕾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评介●湖北省秭归县教研室何启贤霍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之所以有前进的动力,靠的是有人不安于现状;至于满足的人,总是局囿于旧框框之内。”宜昌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内外衔接 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效率 “化境” 语文学习 特级教师 初中语文教师 应试教育 宜昌市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下载PDF
“化境”与中诗英译散论
3
作者 侯奇焜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01-105,共5页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讨论的焦点之一,由此产生过不少诗歌翻译理论。论文结合钱钟书"化境"论圆览中和的翻译思想,分析人类思维的"普遍核心"意识与诗歌可译性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中外译者英译汉诗...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讨论的焦点之一,由此产生过不少诗歌翻译理论。论文结合钱钟书"化境"论圆览中和的翻译思想,分析人类思维的"普遍核心"意识与诗歌可译性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中外译者英译汉诗的策略和技巧,探讨汉诗英译时诗歌意象的传递和共享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化境” 意象 可译性
下载PDF
钱钟书翻译的“化境”说及其理性考察
4
作者 樊慧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2-163,共2页
钱钟书认为"化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因为语言差异而出现牵强的内容,又能完整保存原作的韵味。他的"化境"翻译思想融合中西文化之精髓,对中西方文学中的互解、互译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借鉴... 钱钟书认为"化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因为语言差异而出现牵强的内容,又能完整保存原作的韵味。他的"化境"翻译思想融合中西文化之精髓,对中西方文学中的互解、互译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化境” 诗不能译 翻译思想
下载PDF
钱钟书“化境”论之“媒”字的当代训释——兼论《林纾的翻译》有关的亮点和盲点
5
作者 李寄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2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钱钟书的“化境”论体大虑深,“化”“媒”“诱”“讹”等关键字意蕴十分丰富,对它们分别进行深度诠释是深化“化境”论研究的可能路径之一。鉴于此,基于《林纾的翻译》的文本细读,本文对“媒”字进行了深度诠释。本文参照钱先生创辟的... 钱钟书的“化境”论体大虑深,“化”“媒”“诱”“讹”等关键字意蕴十分丰富,对它们分别进行深度诠释是深化“化境”论研究的可能路径之一。鉴于此,基于《林纾的翻译》的文本细读,本文对“媒”字进行了深度诠释。本文参照钱先生创辟的“一字数训”的文艺训诂法,建构了“一字训数词”的当代译学训释模态,对“媒”字“并行分训”:“做媒”“媒人”“文字媒介”“出版媒体”。“媒”的这些方面涉及翻译的诸多基本问题。同时以“歧出分训”论析翻译作用的“媒合”和“媒怨”、译者身份的“良媒”和“劣媒”。“并行分训”和“歧出分训”的共时运用可以对“媒”字圆观通览,洞幽烛微。我们希望本文能够为“化境”论研究的深化提供新的思路,并加深人们对当代中国特色译学建构的认识。本文兼论《林纾的翻译》与“媒”字有关内容的亮点和个别盲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化境” “媒” “一字训数词”
下载PDF
让语文教学渐入“化境”
6
作者 王晓奕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第3期20-22,共3页
常常有人感叹:“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模糊.朦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许这正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化境” 模糊 数学 朦胧
下载PDF
“化境”论之传统美学辨 被引量:3
7
作者 伍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0,共4页
本文以中国传统美学为视角,从审美对象、审美手段、审美理想三个层面重新审视钱锺书的"化境"理论。审美对象包含传统美学中的"言"、"象"、"意",审美手段分别是"观"、"味"... 本文以中国传统美学为视角,从审美对象、审美手段、审美理想三个层面重新审视钱锺书的"化境"理论。审美对象包含传统美学中的"言"、"象"、"意",审美手段分别是"观"、"味"、"悟"。"化境"理论侧重"意境"的转化,暗合于传统宇宙观,强调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表达了传统译论的最高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境”理论 中国传统美学 审美对象 审美手段 审美理想
下载PDF
论文学翻译中“化境”的实现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潘珊珊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X期137-139,共3页
"化境"说由上世纪60年代钱锺书提出,之后翻译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该文试图选取三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和诗歌),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着重探讨达到"化境"译文的表征、实现"化境"可能采取的... "化境"说由上世纪60年代钱锺书提出,之后翻译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该文试图选取三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和诗歌),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着重探讨达到"化境"译文的表征、实现"化境"可能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各种翻译策略的得与失。通过这项研究,笔者希望能进一步挖掘"化境"说的潜在价值,促进其在具体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境” 文学翻译 翻译标准 文学体裁
下载PDF
化境新解:“化境”译论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响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5-19,共5页
近年来,在建设中国翻译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在学界引发了多次讨论。“化境”译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语境下有必要重新阐释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围绕具体译例展开讨论,明确其理论范畴,并将其运用... 近年来,在建设中国翻译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在学界引发了多次讨论。“化境”译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语境下有必要重新阐释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围绕具体译例展开讨论,明确其理论范畴,并将其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批评及翻译实践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境” 诗词英译 传统译论现代转化
下载PDF
文化翻译中的“化境”
10
作者 陈英缇 李延林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48-149,共2页
“化境”说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钱锤书提出的。本文从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和认识“化境”。
关键词 “化境” 本土文化 异质文化 传统译论 当代译论
下载PDF
浅谈翻译中的“信达雅”与“化境”
11
作者 顾晓乔 《黑龙江科学》 2015年第17期93-93,97,共2页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学界的讨论议题,其在翻译界作为一种简洁而比较有效的标准是未曾撼动的。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说,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学界的讨论议题,其在翻译界作为一种简洁而比较有效的标准是未曾撼动的。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说,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同样应该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达雅” “化境” 翻译标准
下载PDF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钱钟书先生“化境”译论
12
作者 高慧敏 《商情》 2009年第26期56-56,共1页
本文从翻译的基本内涵入手,阐释了翻译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至钱钟书先生“化境”译论的提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译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肯定了译者结合译语的优势,实现对原作的艺术再创造。通过文化差异方面的分析译者进行创造具有... 本文从翻译的基本内涵入手,阐释了翻译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至钱钟书先生“化境”译论的提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译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肯定了译者结合译语的优势,实现对原作的艺术再创造。通过文化差异方面的分析译者进行创造具有必要性。然而“笔补造化”的再创造并不是任意妄为,应当“从心所欲不逾矩”,即要把握好“分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钱钟书“化境” 创造 性文化差异 分寸
下载PDF
钱钟书“化境”论之“诱”字的深度诠释——兼论深化“化境”论研究的“打通事理”的方法
13
作者 李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80,共6页
钱钟书的“化境”论是一个由“化”“媒”“诱”“讹”等关键字暨核心范畴支撑的相当严整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对四个关键字分别进行深度诠释是深化“化境”论研究的可能路径之一。基于《林纾的翻译》的文本细读,本文对“诱”字进行了... 钱钟书的“化境”论是一个由“化”“媒”“诱”“讹”等关键字暨核心范畴支撑的相当严整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对四个关键字分别进行深度诠释是深化“化境”论研究的可能路径之一。基于《林纾的翻译》的文本细读,本文对“诱”字进行了深度诠释。本文参照钱先生创辟的“一字数训”的文艺训诂法和“由词通道”的朴学学术方法,建构和运用了“一字训数词”的译学训释模态,对“诱”字“并行分训”:“导诱”“诱向”“诱媒”。同时以“歧出分训”论析翻译“诱向”的“诱进”和“诱返”,“导诱”的“引诱”和“去诱”。本文揭示钱先生将文学翻译与文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精妙地结合在一起,建构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诱”字翻译心理学。本文最后论述深化“化境”论研究的“打通事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境” “诱”字翻译心理学 一字训数词 打通事理
下载PDF
“化境”论观照下中国古诗英译美学探析——以《琵琶行》英译为例
14
作者 路有有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第4期28-32,共5页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承,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播使者。作为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诗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长篇叙事诗,更是展现诗词之“意...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承,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播使者。作为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诗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长篇叙事诗,更是展现诗词之“意”“音”“形”三个维度平衡美的巅峰之作;“化境”论是文学大家钱钟书的核心翻译理论,植根并发展于中国传统译论,极具中国特色,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从“化境”论视角对中国古诗词英译美学的分析研究既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检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积极回应,通过将中国古典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广泛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将有益于消除译语读者对传统中国文化美学理解的壁垒,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助力中国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行》 “化境” 诗词翻译
下载PDF
浅析钱钟书“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
15
作者 冯睿 姚锦宁 李佳彧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3期3-6,共4页
“化境论”是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目前译者将关注重点放在现代汉语和英语翻译之间,对文言文和英语之间的翻译研究有所忽略。该文主要通过三篇常见的文言文分析文中的翻译实例,对照同一文章... “化境论”是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目前译者将关注重点放在现代汉语和英语翻译之间,对文言文和英语之间的翻译研究有所忽略。该文主要通过三篇常见的文言文分析文中的翻译实例,对照同一文章的两个不同译本,探究其中的“化境”现象,以及实现“化境”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得出“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并且进一步挖掘“化境”的潜在价值,为文言文英译提供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境” 翻译理想 文言文英译
下载PDF
钱钟书“化境说”与西方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之比较
16
作者 彭佳音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6期545-550,共6页
本文对钱钟书的“化境说”与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进行探究,在对比二者的相似性的同时,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对原文与译文的态度差异:即“化境说”在内核上仍注重原文,而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存在注重译文的倾向。
关键词 翻译理论 钱钟书 “化境说”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下载PDF
钱钟书“化境说”视角下看《克拉拉与太阳》的翻译
17
作者 宋艳平 张培芳 《海外英语》 2024年第6期4-6,10,共4页
钱钟书“化境说”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在翻译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倡导的译者的创造性对揭示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具有重要作用。为便于读者更好地解读《克拉拉与太阳》,洞察中译本凸显的翻译原则与风格以及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文章运... 钱钟书“化境说”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在翻译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倡导的译者的创造性对揭示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具有重要作用。为便于读者更好地解读《克拉拉与太阳》,洞察中译本凸显的翻译原则与风格以及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文章运用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于钱钟书的“化境说”翻译理论审视《克拉拉与太阳》中译本,通过分析文本典型译例发现,中译本充分再现原作风格的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翻译风格,是原作风格的再现和自身风格的隐现。由此可见,以“化境”观“译境”不仅能充分领略原作风采,亦能审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翻译原则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化境说” 《克拉拉与太阳》 文学翻译 石黑一雄
下载PDF
谈“化境说”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8
作者 张藤予 徐树娟 《品位·经典》 2024年第9期75-77,共3页
钱锺书先生学贯中西,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他提出了“化境说”的翻译思想,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本文从钱锺书先生的“化境”论视角入手,节选了叶子南先生编写的《英汉翻译译·注·评》里面的一篇文... 钱锺书先生学贯中西,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他提出了“化境说”的翻译思想,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本文从钱锺书先生的“化境”论视角入手,节选了叶子南先生编写的《英汉翻译译·注·评》里面的一篇文章,通过对比分析Melodies Their Composer Never Heard(1)一文的学生译本和叶子南先生的译本,来阐述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让读者对该翻译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境说” 钱锺书 文学翻译
下载PDF
浅析钱钟书“化境说”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19
作者 杨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3期121-124,共4页
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钱钟书先生指出“化境”,且他认为此当属翻译的理想境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局限特征。历经40余年的进步和发展之后,翻译学开始有了理论方面的进展,翻译学家们慢慢提出了翻译不再单单指一种语言行为的观点,且将其直... 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钱钟书先生指出“化境”,且他认为此当属翻译的理想境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局限特征。历经40余年的进步和发展之后,翻译学开始有了理论方面的进展,翻译学家们慢慢提出了翻译不再单单指一种语言行为的观点,且将其直指跨越文化的一种交际活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化”字贯穿始终,且逐步开始把作品由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目的就是为了能保证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翻译出来的结果可以达成一致,即就是能够借助合理的语言将原作作品真切的本质意义进行再现。实际上,通过“化境”帮助我们明确了翻译学未来应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并且指导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信”。基于钱钟书先生对“化境的诠释基础上,我们以对“化”字的英汉互译和词句翻译为例,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化境”一词的基本内涵,且更深入地探讨了翻译学中“化境”的实现路径,目的为具体探讨“化境”的可行性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化境论” 翻译实践 直译与意译
下载PDF
解析钱钟书“化境”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20
作者 张丽萍 于泳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66-167,共2页
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其翻译思想"化境"说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钱钟书所处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入手,分析其"化境"说产生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 “化境” 时代背景 翻译 阐释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