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民成俗” “无地不教”——千年古村上甘棠石刻二碑的传统文化内涵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沈柏村 宋林徽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0年第1期433-444,共12页
千年古村上甘棠石刻《先贤嘉言事亲碑》和《慈悲佛母他字歌碑》二碑碑文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儒、释、道传统文化内涵,它们用极其通俗易懂的文字,浓缩表达了儒、释、道三家道德文化的精华;其地理位置处在江永通向广西桂林八步地区的古代驿... 千年古村上甘棠石刻《先贤嘉言事亲碑》和《慈悲佛母他字歌碑》二碑碑文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儒、释、道传统文化内涵,它们用极其通俗易懂的文字,浓缩表达了儒、释、道三家道德文化的精华;其地理位置处在江永通向广西桂林八步地区的古代驿路之上,是清代社会民间德化教育'化民成俗''无地不教'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淳化风俗人心,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碑文 儒、释、道三家 德育文化 “化民成俗” “无地不教”
原文传递
乡土课程建设的三种境界及其反思 被引量:7
2
作者 段会冬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22,共7页
以往关于乡土课程的研究并未将“学生”放置在研究的中心。境界视角的引入,有助于重新审视不同学校的乡土课程实践,将“学生”带回乡土课程研究的中心。相比于“参观展览”境界中学生的缺失以及“局部添加”境界中部分学生的出彩,“化... 以往关于乡土课程的研究并未将“学生”放置在研究的中心。境界视角的引入,有助于重新审视不同学校的乡土课程实践,将“学生”带回乡土课程研究的中心。相比于“参观展览”境界中学生的缺失以及“局部添加”境界中部分学生的出彩,“化民成俗”境界更加强调所有学生的发展。要引导乡土课程建设逐渐从“参观展览”境界或“局部添加”境界走向“化民成俗”境界,必须跳出资源的思维,摆脱加减法的两难,重新思考乡土的意义,将乡土视为一种育人的方式,寻求整个育人体系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课程 “参观展览”境界 “局部添加”境界 “化民成俗”境界
下载PDF
传统民居建筑的儒学教化功能探析——以洞庭东、西山传统民居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卢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3-179,共7页
儒家将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承载于"百器"之中,亦使建筑成为儒学教化的重要载体。太湖洞庭东、西山至今仍留存有大量明清传统民居,这些建筑在布局组合、形态规格、空间序列和构件装饰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中"、"... 儒家将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承载于"百器"之中,亦使建筑成为儒学教化的重要载体。太湖洞庭东、西山至今仍留存有大量明清传统民居,这些建筑在布局组合、形态规格、空间序列和构件装饰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中"、"礼"、"仁"等教化内容,并体现出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以及多元化、系统性等教化特征。传统民居与日常生活深刻交融,具有作为物质环境的独特影响力,使"化民成俗"的儒家教化理想得以施行和体现。其承载的儒学教化功能既是制度规范下的结果,也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下的自觉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建筑制度 “化民成俗” 儒学教化 洞庭东山、西山
下载PDF
文化学视域下的“化成”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柯昊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9-195,207,共8页
“化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其中包含有对人的内涵获得、群的价值生成、宇宙存在根据的深入思考。在北宋时期,“化成”论面对儒家文化主体地位丧失的重大危机,被道学家重新阐释和发挥后得到新的发展,去回应佛教文化“幻... “化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其中包含有对人的内涵获得、群的价值生成、宇宙存在根据的深入思考。在北宋时期,“化成”论面对儒家文化主体地位丧失的重大危机,被道学家重新阐释和发挥后得到新的发展,去回应佛教文化“幻化”的挑战,呈现出哲理性、一体性、系统性特点,倾向于在文化学意义上建构人的本质含义、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宇宙的秩序原则,其中尤以张载为代表。因此,对这一时期“化成”论的理解应该超越宇宙论的哲学式诠释的桎梏,以文化学视角来进行观察。“化成”论在张载思想中得到人文升华和人道提升,以“渐化”为核心,围绕“大而化之”“化民成俗”“化成天下”,由“成人”到“成物”层递展开。“化成”论所具有的文明内涵,时至今日对于文化学的丰富和充实以及人类文明的困境突破仍然有独特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学 “化成”论 “大而化之” “化民成俗” “化成天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