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规约——从王林的《腹地》及其批评说起 被引量:4
1
作者 曹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2期63-68,共6页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语境。与以往历史境遇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不再以摧毁和否定旧体制旧文化为己任,而是致力于建构新的文艺秩序。为此,它要求作家正面表现社会现象,歌颂民族国家建设和革命历史,并着力清除&q...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语境。与以往历史境遇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不再以摧毁和否定旧体制旧文化为己任,而是致力于建构新的文艺秩序。为此,它要求作家正面表现社会现象,歌颂民族国家建设和革命历史,并着力清除"不洁"和"不纯"的叙事方式。王林的《腹地》写作于四十年代初期,它塑造了日常化的具有普通人性的英雄形象,保留了时代与乡村的原生风貌,却与新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断裂",成为新中国最早受到批判的长篇小说。批评家认为小说中的很多描写与文艺新秩序的要求和写作原则相去甚远,对作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十七年"文学批评主题的生成并非单纯的文艺问题,而更多地来自于民族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批评 主题 意识形态 规约
下载PDF
“清洁”的文本与“衰竭”的主体——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规训与惩罚功能 被引量:1
2
作者 曹霞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3,285,共8页
由于依托于民族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对于文学的审美评判转向了对于文本和创作主体的政治批判,并衍生出了具有高度规范化和裁决力的规训与惩罚功能。对那些不符合意识形... 由于依托于民族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对于文学的审美评判转向了对于文本和创作主体的政治批判,并衍生出了具有高度规范化和裁决力的规训与惩罚功能。对那些不符合意识形态规范的文本,主流批评家进行了干预和批判。作家依照批评意见修改文本,努力使其变得"清洁"和纯粹,并做出了检讨和自我批评,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重新被意识形态话语所接纳。文学批评的规训与惩罚功能使作家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日益衰竭,也造成了"十七年"文学作品某种程度的相似和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批评 规训 惩罚 文本 主体 检讨
下载PDF
《文艺报》与“十七年”文学批评文体规范建构
3
作者 魏宝涛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以权威主导文学媒介角色参与了文学批评文体规范的建构。文体规范的规约和不断强化,彰显了《文艺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言人的媒介价值观。"辩难体"、"驳论体"、...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以权威主导文学媒介角色参与了文学批评文体规范的建构。文体规范的规约和不断强化,彰显了《文艺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言人的媒介价值观。"辩难体"、"驳论体"、修辞格及工农兵话语、杂文体式的特殊强调,传递出了《文艺报》是建构文学批评文体规范、制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认同的重要历史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报》 “十七年”文学批评 文体规范 媒介建构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文艺报》与“十七年”文学批评文体规范建构——以“话语修辞”为中心
4
作者 魏宝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2-75,共4页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以其权威主导媒介角色参与文学批评文体规范的建构。文体规范的生成与确定离不开特定语境下的意识形态规约,而《文艺报》在"政论体"的塑造与示范以及具有"唤询"意... "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进程中,《文艺报》以其权威主导媒介角色参与文学批评文体规范的建构。文体规范的生成与确定离不开特定语境下的意识形态规约,而《文艺报》在"政论体"的塑造与示范以及具有"唤询"意味的结尾处理等环节建构中彰显出权威主导媒介价值观及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历史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报》 “十七年”文学批评 文体规范 话语修辞 媒体建构
下载PDF
“妇女”想象与社会主义美学的规约——论“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功能 被引量:5
5
作者 曹霞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47,共8页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美学的规约下,"十七年"文学批评对"性别话语"进行了重新编码。通过对"妇女"的"工农兵"身份进行阐释和建构,对婚恋故事设定边界或将其纳入宏大叙事的链条之中,以及对参...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美学的规约下,"十七年"文学批评对"性别话语"进行了重新编码。通过对"妇女"的"工农兵"身份进行阐释和建构,对婚恋故事设定边界或将其纳入宏大叙事的链条之中,以及对参加公共实践的妇女进行"性别倒置"的政治价值判断,"十七年"文学批评塑造了一个"干净"、纯粹,具有道德净化功能和精神权威特质的"妇女"形象。然而,社会主义文学中的性别等级并未因性别"无差异"说而消失,反而成为一种新的削除女性意识和主体性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想象 社会主义美学规约 性别 “十七年”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文艺报》与“十七年”作家自我批评空间建构——以作家“成长”轨迹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宝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57-61,共5页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以权威主导角色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以《文艺报》为中心的考察,清晰地展现出"十七年"作家在自我批评中"成长"的大致脉络。作家生存方式与...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以权威主导角色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以《文艺报》为中心的考察,清晰地展现出"十七年"作家在自我批评中"成长"的大致脉络。作家生存方式与身份是重要影响因素,而《文艺报》上折射出的作家转型、调适与新生的心路历程为我们了解此"成长"轨迹提供了最好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批评 作家自我批评 《文艺报》 “成长”轨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